高中历史课教学应改进的两个方面

2010-02-18 00:11吴爱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4期
关键词:客观性史实主观性

吴爱云

1 前言

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空间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提高、发展、展示自我的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活、学活?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就更需质疑。

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3 释疑

实际上课堂学习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过程中温故知新,学以致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指导、提高、发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强化竞争意识、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创新。具体操作原则为一点、二放、三收。

3.1 一点以所学内容为中心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中心目的。

3.2 二放在释疑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和任意飞翔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奇谈怪论,激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把全部情绪融入所学内容之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训练能力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个性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奋发向上、积极参与、竞争进取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和温度”,再加上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人际关系的“阳光雨露”的滋养,这些“未来人才”的种子会健康地发芽、成长、成才的。

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感受能力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要用大家的智慧、团队的能量,以彼此为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3 三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形象化为主持人、教练、导演,具体化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疏、导、引上,知识盲点、思维盲点、情感盲点需要疏导,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做人之道需要引导。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发现法、讨论法等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争论、去发现、去发掘、去操作、去演示、去识别,让学生主动求索、学会学习。教师要充分肯定、适时得当评价,激发其创新思维。具体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我表达、展示和发挥的基础上给以合理的矫正,正确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和育人这一基点,教师要既能放得开,又能收的拢,目的明确,一切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需要出发,教之有方、导之有径、与之以景、染之以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这种情景化、团队化、自主化的课堂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种齐动互动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让学生懂得、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突出知识获取过程的训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其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是终生受益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成为一个如饥似渴的求知者,在知识的海洋里积极汲取、在求知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掌握足够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才有可能在未来高速发展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生存、大展宏图。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一种终生的需要;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游戏,是一种生存的快乐。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教育的成功。

猜你喜欢
客观性史实主观性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