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2010-02-17 23:19姜南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校本我院院校

姜南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与策略

姜南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校本教材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也影响到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校本教材建设在高职特色、内容、定位及“文工交融”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和思考,可以制定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策略,即厘清理论,学生为本;定位准确,全盘规划;特色立校,素质立“本”。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现状;策略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则是特色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如教材的内容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等等,从而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搞好校本教材建设势在必行。笔者拟对我院校本教材建设的情况进行全方位审视,从社会、学院、教师、学生等几个视角具体分析校本教材的得与失,据此提出建设性方案与措施,旨在探索校本教材建设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传统的教材已不能够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在我国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我院十分重视校本教材建设,曾先后出台了 “校本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校本教材评选办法”,规范了校本教材建设工作。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主编或参编的正式出版的教材达37种,其中主编(含副主编、主审)16种;自编讲义或实习(实训、实验)指导书98种。由此可见,我院的校本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微观的视角来看,校本教材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近,笔者通过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就校本教材的使用情况、编写原则、内容等展开实地调查和了解,现将了解到的校本教材建设的现状表述如下。

对高职教育理论认识不清,未能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在教材建设方面,尤其是校本教材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对高职教育理论认识不到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我院仍有不少教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教育类型存在模糊认识。不仅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而且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未能彰显高职特色,校本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个性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内容而言,我院校本教材存在的问题有:袭用本科教材内容过多,沿用中专教材编写体例导致体系不明、内容陈旧、直接抄袭等。这样的校本教材不仅不能体现高职特色,而且违背了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影响了合格人才的输出。

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校本教材定位不明 编写高职院校校本教材不是一时之需,不是编写普通的教科书,而是在科学教材观的指导下对学院、教师、学生三者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一本科学性强的校本教材,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前提,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知识体系的综合性、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我院有些教师编的校本教材有的只是从自身的角度进行编写,显得眼高手低;有的仅从学生层面进行编写,难免出现内容不当、体系不全等弊端;有的干脆想炮制出适合所有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一味向精品课程看齐,结果事与愿违,产生了内容芜杂,与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发展相违背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内容与相关资格证书缺乏必要的衔接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型人才或者说是“银领”人才,“双证制”是对高职教育毕业生成为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双证”是指学生除了获得规定的毕业证书之外,还要取得至少一种门类的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使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都规定了学生必须通过相关专业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方可毕业,可见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院用于教学的校本教材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衔接,学生要想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搞疲劳战甚至不得不参加各类辅导班、培训班,导致学业负担重已成不争的事实。

重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未能真正体现“文工交融”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院大多数校本教材仅仅重视工具性、应用性,而缺乏人文的渗透与融合,培养的只能是“一种有用的机器”、“工具性”的人才。当然,对“文工交融”的内涵尚待进一步理解,“文工交融”的校本教材也有待进一步建设和研究。重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确实可以为学生将来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相左。

形式多种多样,装帧设计有待改进 这里的“形式”既指装帧设计方面,也指包括字体在内的扉页、目录等方面。任何一本教材,除了内容规范、适用外,在装帧设计方面也要讲究,至少能够显示出专业特点与专业特色。从我院现有的校本教材来看,普遍存在封面、扉页、目录等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有1169所,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层次不同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与开发的作用日益明显。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高职院校对教材问题认识不清,对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有些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校本教材建设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教材就是教科书,与学术研究无关。教材的确不同于科学著作,但必须考虑学生学习时的可理解性,也就是说,教材要注意层级性和生动性,必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编写一本(部)高质量的教材,其工作量绝不亚于一部学术专著,一本好教材的影响力也是一部专著所难以达到的。一本好的校本教材也是如此,不仅可以显示学院的特色、教师的水平,而且更能体现学生学习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目标,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已刻不容缓。

校本教材编写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存在缺陷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关涉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编写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利用业余时间翻检我院编写的校本教材后看到,编写人员由于自身的原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对高职教育理论理解不透,对学生研究不力,再加上有些刚走上工作岗位实际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校本教材编写的质量。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学习有关高职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为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积累资料、创造条件、提供基础。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积极地“走出去”,借鉴兄弟院校编写校本教材的做法和经验,以期获得良好的效果。

校本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教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想搞好校本教材建设,除了对编写者有较高的要求外,还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激励制度,以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材建设走上正轨,而不是应一时之需。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缘故,也由于编写教材与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等存在着事实上的利益冲突,我院校本教材建设还没有走上正轨,还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真正体现“文工交融”特色的校本教材尚待开发,真正彰显我院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策略

厘清理论,学生为本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日趋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的发展变化很快,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密切关注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以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职教育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关头,首先要认清高职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面向不同职业岗位群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专才。只有从理论上加强认识,才能根据自身发展的特色,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观,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学院、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为原则,编写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校本教材。

定位准确,全盘规划 校本教材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突出实践性,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放在首位,因此,必须对校本教材进行科学定位,全盘规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所以,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要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为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服务,又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思路。为此,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教材观,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同时,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创造留下发展的空间,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将来就业进而实现创业提供条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来看,编写好校本教材必须发挥团队精神,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进行系统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教师是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要十分重视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好教材。《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2006~2010年)》明确指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内定期开展优秀校本教材评比活动”。在 《关于加强我院校本教材建设的原则意见 (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建立校本教材建设奖励制度,教师编写、出版教材计入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式出版发行的教材由出版社付酬,学院只计入工作量;校本教材在计工作量的同时,按标准由学院付酬。这些措施的出台和相关的激励政策,一定能够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教材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无疑会对我院的校本教材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特色立校,素质立“本” 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工交融”作为我院办学特色之所在,不仅是学院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学院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好、社会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培养人、影响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我院提出“文工交融”的办学特色,是坚持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举措,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一技之长的同时,知识、能力与素质得到更好的拓展,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校本教材作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对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素质型的校本教材引领,编写好校本教材,就要根据我院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既要注重“文”与“工”的渗透,做到职业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又要注重素质立“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编以致用”,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院正在加大“文工交融”校本教材编写力度,逐渐形成“文工交融”校本教材库。笔者相信,在政策的指引下,经过广大教师的努力,我院的校本教材建设必将登上新的台阶。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范岱年,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08.

[3]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100.

[4]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45.

G714

A

1672-5727(2010)07-0042-02

姜南(1970—),男,江苏沭阳人,硕士,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时期实验话剧与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校本我院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