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卫
关于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的实施与创新
□林 卫
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分析了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历程、教学实施的创新探索,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职教育;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创新
当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形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临严峻挑战。2007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占国家当年新增加900万个就业岗位的55%,加上2006年30%左右没能就业的毕业生,2007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占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的65%以上。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①。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对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我党在总结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高等院校转变办学理念,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从1998年起开设了 《创业教育》课程,从微观教学上为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04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近几年在学院“过评估、上示范”工作中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继续对课程实施和创业实践加大资源投入,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出一条“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优质就业”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品牌发展道路。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开展较晚。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企业,这是官方首次提出发展创业教育。
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各试点院校以及其他的众多高校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探索。其中有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来进行创业教育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有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其代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黑龙江大学;还有注重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大赛,普及创业知识、倡导创业行为,代表为清华大学。近两年,在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下,众多高校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与推广SYB项目,取得显著社会效应,代表有江西师范大学等。
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自身优势,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导向。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高职教育也必须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将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与促进学生的个人职业性发展有机融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某一具体职业或岗位技能,而且有与职业相关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认知和行为特性方面的发展,能够把握职业机遇,乃至自主创新创业。创业教育转变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重岗位、轻创业,重就业、轻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佛山市区,发达的民营经济带动着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长期以来民间创业致富的事例不胜枚举,形成较浓厚的创业氛围。广东纺院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属于较早涉足创业教育领域。创业教育课程在广东纺院的开设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变革也是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反映。
上个世纪90年代,佛山地区的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以美的、志高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民企,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浓厚。1998年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承接研究课题“小企业主能力培养”,在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学院纺织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与学院优势专业相结合,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在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生产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旨在为学生将来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了解小企业开办的程序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市场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机遇和风险;掌握企业经营计划、生产布局、质量工艺、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组合、厂(店)址选择等方法与程序;掌握运用现代市场销售策略,解决小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其就业开拓空间。
进入20世纪,大学扩招已是全国普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高职教育需要有新的突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学院改革办学理念,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办学思路。学院将《创业教育》课程推广到全院各个专业,作为公共必修课在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学院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营造精品课堂,同时开发了系列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业教育教材,由我院专业教师组织编写的《创业教育》教材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4年,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2008年学院结合精品课程优势,实施创业工程,打造广东纺织学院的人才培养品牌。创业课程探索新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三段式创业课程”。第一阶段为全院公共必修课,启发学生创业意识,输出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第二阶段为“种子培育”阶段,创业教育是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我们通过开展创业大赛,让学生通过自组团队、进行市场调研、撰写创业商业计划书报名参赛。通过大赛锻炼,发现优质“创业种子”。第三阶段为“成果孵化”,经过创业大赛挑选出的优质作品,学院将其推向社会,让有意投资的企业资助孵化。
创业的一般意义是创立自己的事业,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不是一味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而言,毕业就着手创立自己的事业,面临缺乏资金、技术、经验等瓶颈,往往陷入失败。另一方面,真正自主创立自己事业的大学毕业生毕竟还是少数,即使是在美国这样创业教育发达,创业氛围浓厚的国家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据美国高校和雇主协会统计也只在20%左右。
创业的本质意义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培养学生开创事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创业教育,主要在以下方面健全学生的创业心理。一是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人诚实正直,工作踏实努力;二是充满自信,从不言败,真正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具有成功的坚定信念;三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敢于超越别人,具有争取成功的勇气;四是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事果断坚决,能够持之以恒,遇到挫折能够很快恢复活力,适应性强;五是能够忍受各种压力,忍受重大挫折,不致被紧张、复杂的局面压倒:在困难甚至危机面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认为大学毕业生不仅仅要具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创新进步,从低程岗位提升发展到管理岗位,也是创业精神的体现。结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和培训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大学生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发挥创意,善于创业,一方面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提升发展,另一方面一旦时机成熟,面对机遇能够及时把握,实现自主创业。
1.创业理论授课中突出采用主题学习法。教师在教学中对创业活动、创业过程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确定相对独立的创业专题,包括创业者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企业开办的程序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分析市场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机遇和风险;掌握企业经营计划、生产布局、质量工艺、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组合、厂(店)址选择等方法与程序;掌握运用现代市场销售策略,解决小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教材由主讲教师自行编写并制作相关的案例分析教材和测试手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确立学习主题,选择具有开放性结论、解决途径多样化的主题,给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使用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如书本、报刊、网络等)进行创业理论的学习。
2.创业创新实践中创建模拟情境,营造创业氛围。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包括案例解析、教学参观、专家讲坛、政策导航和心理品质测试等方面进行创业实践的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小企业开办和小企业主能力需求的一些专业问题或热点问题,邀请业内专业人士作专题报告。一方面,从创业成功的本院毕业生中,挑选成功创业典型,采用“成材访谈现场会”的形式,让他们介绍创业过程的亲身感受,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体会.以及在实际开业和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聘请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物业、法律等政府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讲述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资金注册、银行贷款、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问题,并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和指导。2008年,我院与佛山市团委联合举办佛山青年创业论坛,邀请佛山地区知名企业家与会现身说法,畅通创业历程,现场和学生问答互动。
3.通过模拟创业进行课程考核测评。模拟创业主要是通过提交创业计划书的形式进行。学生自发组成创业团队,通过社会调查,选择创业项目,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针对一项经营业务提出可行性分析和经营思路、财务计划。学生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设计自己的创业规划,并由创业导师指导和讲评,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
4.推荐优秀创业作品,孵化可行性创业计划。在学院创业实践中,“创业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创业园是与学院的《创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由学院具有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学生组织发起的。创业园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创业大赛”.学院聘请有关专家和教师组成评委,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学院每年在财务预算中拿出一笔资金,鼓励扶持成熟的创业计划进行孵化实施。学院与深圳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联合共建华南城大学生创业园,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创业机会。按照“校企搭台、市场运作”的运作模式,努力将其打造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的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区。
1.构建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学院结合自身教师资源和校友资源,组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导师团队,并为团队成员颁发创业导师证书,签署指导协议。创业导师团队成员构成为“创业课程导师+专业知识导师+企业实践导师”,创业课程导师主要是负责课堂教学和创业作品写作辅导。专业知识导师主要负责创业计划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指导,比如一份“童装生产与推广”的创业作品,涉及到服装方面的设计、打版、生产等专业知识,需要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导师加以指导。企业实践导师则以其丰富的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对作品中不成熟的方面加以改进。团队成员职业背景丰富,通过创业讲座、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定期联系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现身说法、答疑解惑,并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服务,着力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提供咨询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实践导师也可以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重点跟踪帮助,甚至直接进行投资。
2.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学院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教育载体,结合专业组建校内、校外两类创业基地,把基地办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场所、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学院与多家企业签约建立实训基地,构建学生“创业基地”,让学生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下边学习边创业。当前我院基本上构建成“西樵纺织专业校园车间”、“东莞虎门服装专业设计、表演舞台”、“石湾陶瓷艺术设计室”、“广州七喜电脑校企合作项目”和“深圳华南城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训基地。
创业教育在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历时十多年,通过不断创新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优质就业”的人才培养品牌战略,获得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创业创新精神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特征,通过创业教育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到校园文件建设中,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结合我院实际,着力打造服装专业毕业汇演、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青年创业大赛、“创业体验街”等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项目。通过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承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
一方面,通过创业工程的实施,学院每年一届的创业大赛都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并在更高级别的大赛中获得佳绩。2008年广东省团委组办的首届“金钥匙”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院纺织系学生提交的新型纺织面料开发与应用的参赛作品“香蕉茎纤维开发计划”勇夺创业大赛金奖。另一方面,学院历届毕业生中都有成功创业的事例,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创办在佛山西樵、南海等纺织服装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2008年学院通过问卷形式做过社会调查,历届毕业生中创业比例接近5%,其中不乏成功创业者。
学院通过创业教育打造“人才培养品牌”战略获得社会用人单位认可。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连年在广东省高校就业评比中名列前茅,2008年学院获得广东省“星级就业示范院校”称号。
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课题,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在创新中寻求到发展。
注 释:
①数据整理来源:搜狐教育http://learning.sohu.com/20081204/n261011109.shtml.
[1]张涛.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涛.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8).
[3]叶子飘.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09).
林卫(1978-),男,福建邵武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及国际贸易。
G712
B
1001-7518(2010)02-0090-03
责任编辑何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