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坚毅 陈泗林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2009年底,以大规模用户放号为标志,中国电信业全面进入3G时代。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3G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它使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也不是简单的移动互联网,更不是游戏机、MP3或视频、照相的组合体,它正在成为一种多功能的智能信息媒体工具,将诞生全新的沟通模式,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和挑战。
通信产业拥有的卫星网络环境和设备使世界上任意地点的信息传输变得便捷且迅速。2010年1~6月,中国手机用户累计净增5797.0万户,突破8亿户,达到80535.4万户(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年6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报告)。与如此强大的新媒体联手正是高校就业提供普及服务,同时推广个性化服务的良好机遇。
高校学生几乎人人拥有手机,普及性远远超过传统的校园媒体(如报纸、广播、海报、校园网络等),3G技术赋予手机新媒体功能,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工作领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拓展到这个新领域,将既有的互联网平台与手机平台对接,设计不同层次的工作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受益。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启动便捷、灵活,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提供随时随地且无处不在的服务。中国移动还推出即时通讯(IM)软件“飞信”,全面支持手机和电脑的多终端登录以及应用时的任意切换,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有专家指出,就信息能够抵达的受众面来说,没有比手机更迅捷的了。
毕业生求职择业,不仅取决于毕业生个人的专业、学历和综合素质,还取决于毕业生是否拥有一定的信息。就业信息缺乏或不畅通,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就业质量。高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验证、发送、流动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手机媒体等新平台,快速有效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传统的大众传播是面向不定量的多数受众,很难准确测定信息发送后被哪些人接收,而手机传播中每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都是点对点,信息发给谁,是否发送成功,都能做出判断。手机媒体作为个性化的先锋,它为受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发布一般通过网站、公告栏等方式发布,但很多毕业生因不能及时看到而错过机会。此外,通过校、院、系、学生干部层层发布信息的方式又常常导致信息滞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利用手机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设计不同的服务套餐,及时更新并定时发送,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手机媒体加快信息化进程,势必影响社会的就业状况。不是研究者认为,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缩减效应”,因为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传统产业的衰退,造成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劳动者被挤出和淘汰;另一方面具有“增补效应”,信息技术开辟新产业和新服务领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改造传统产业,从而直接和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1]。
高校担负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重任。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应该充实更新教材内容,将新媒体资源、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应用及影响等内容纳入教学、科研视野,大力培养信息化进程急需的各类人才,避免高校毕业生因缺乏一定信息技术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充分利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革新和多样化,在虚拟空间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从业能力,减少社会失业人口。
1)短信平台。随着手机用户的日益增加,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字交流的有效工具。建立短信咨询平台,利用短信业务来开展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实现查询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手续、企业信息等内容。毕业生可以将自己所要征询的问题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人员首先根据系统预先设定的“常见问题问答”提供解答。
2)网络信息浏览平台。支持手机接入互联网系统,搭建手机就业指导网站是移动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扩展。在这个平台中,毕业生可以登陆自己的账户,直接进入就业指导互联网菜单,同时也会显示用户的相关信息。该网络可以提供丰富的就业相关信息,如政策法规、校园招聘、需求信息、实习信息、各地双选、就业指导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随时随地、方便有效地查询各种信息。
3)手机交流平台。手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无线通信媒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搭建手机交流平台,进一步发挥对毕业生的引导作用。手机可以通过飞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特色的交流群和讨论组,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学校就业服务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交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2]。
信息素质是一种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根据需求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利用、交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其内涵一般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市场调节,双向选择”的政策,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目前信息网络普及率很高,但有些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有的存在依赖思想,等学校、家长提供就业信息;有的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搜索到有用的信息很少;有的就干脆放弃不找。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尝试开设以就业为主线设计文献检索课,提高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管理信息和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网络为求职者提供海量信息,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需要求职者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会识别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价值性,尤其注意避免信息陷阱。比如一些单位或个人打着招聘的旗号,收取高额报名费、介绍费、培训费、考试费、体检费、置装费、上岗押金等。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防止个人资料泄密,否则会接到莫名其妙的电话,手机出现一些非法的短信息,电子邮箱里塞满垃圾邮件。这些都提醒广大毕业生在求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行为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一种形式,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必然影响到现实生活。信息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信息人才的关键。
高校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比如隐形旷课(上课玩手机)、手机作弊、不良信息短信、侵犯个人隐私等,而多数大学生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高校应该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规范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将手机的不良行为纳入学校的管理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使大学生能以自己的道德鉴别、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去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道德生活,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3]。
总之,3G时代,手机媒体以其普及性、即时性、定向性等诸多优势,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该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研究,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积极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时代人才。
[1]孙立波.信息化与劳动力就业[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
[2]姜光远,李菲.基于第五媒体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08(6)
[3]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