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改革的思考*

2010-02-17 17:24戴丽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0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文化课院校

戴丽萍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作者:戴丽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正是根据这一重要指示,目前高职院校以项目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改革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重构以及项目化课程的开发等问题上,而对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尤其是对普通文化课程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笔者认为,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大焦点,是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普通高校那样,强调课程的学科性、系统性,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而要采用以实践过程为中心、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以高职教育的课程,就要以完成项目作为主线选择课程的内容,采用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用项目引领课程,就必须把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合二为一。高职教育课程的这种特殊性,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写能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

高职教育课程的这种特性,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普通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而要高职院校以主体的身份行使课程管理的权力,进行校本课程的规划、编写、实施、评价等课程运行过程的各项管理。

1 高职教育课程管理的特殊性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其质量的高低、设置合理的与否、实施效果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课程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课程的管理,即对课程的规划、课程的编写、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等整个课程运作过程的管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最根本的特性就是职业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所以,高职教育课程就不能像

2 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要求高职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职院校开设普通文化课程是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却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从学生到教师,从教材到教学方法,从管理到评价,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所以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的管理必须改革,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目前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本身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这是高中阶段遗留的“先天不足”。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文化成绩普遍欠佳,加上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造成他们对文化课程的恐惧甚至厌倦,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程有着潜意识的畏难情绪。另外,他们受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片面认为普通文化课没用,来高职院校就是学习一项技能的,所以对普通文化课程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

2)普通文化课教师本身不懂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差,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改革的难点。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通文化课程的师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对所教学生的专业一窍不通,难以强化普通文化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他们多以学科型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是满堂灌,理论脱离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越来越差。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中管理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样必然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的淡薄,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足,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明确,对普通文化课程的改革畏难情绪最大、阻力最大。

3)高职教材本身脱离实践,无法体现专业特色。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师授课的蓝图,是学生学习的工具。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的教材,目前多属全国或行业的“统编教材”,科学性、实践性、适应性、前沿性、专业性都存在诸多的不足,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无法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这样又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由于校本教材开发周期短,又能满足和符合学校专业的特色,学校重视,教师的积极性高。但目前我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行业的职业标准,特别是普通文化课程的标准还未健全,造成高职院校课程自主开发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加之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有限,致使自主开发的课程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又直接影响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4)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理念陈旧,意识淡薄;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高职院校作为课程理念中课程的主动开发者和实施者,其课程管理水平的优劣往往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特别是普通文化课程的管理还存在许多急需改进的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尽合理。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教师多属“基础部”管理,从普通教师到管理者都不懂专业。而且基础部与各系专业平级,一般无横向的业务往来,系与部领导之间、专业教师与普通文化课教师之间,无论在教学活动还是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二是高职普通文化课教师及其领导脱离专业、脱离学生的专业活动。学生普通文化课的学习都是安排在第一学年,所以当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进行专业实践时却与普通文化课教师完全脱离,学生在专业活动中对普通文化课程学习的感受和意见很少与普通文化课教师沟通和交流。三是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甚至是空白,有的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对于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组织不力,改革的力度不大。

3 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上可见,普通文化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中的一个瓶颈,难度最大,任务最重。要保证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就必须以普通文化课程的管理为切入点、突破点,倾全校之力,进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彻底改革。

3.1 健全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领导机制

为了促进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有效运行,应成立一个由学校领导、普通文化课和专业课专家、学生和企业代表参加的普通文化课程管理的领导机构,下设课程规划与课程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3个小组。对于学校领导而言,应处于统领全局的位置,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总体方向,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课程管理的权力应尽量赋予教师,让教师以“阿庆嫂”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主角的义务和权力进行课程管理。

3.2 健全普通文化课程管理制度

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制度不外乎课程规划、编写、实施与评价几个方面,其核心仍然是人的管理,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程管理制度中,要更加突出教师的“主体参与”作用,将由原来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对课程决策、规划、编制、实施到课程评价的整个课程运作过程的参与者和管理者。

3.3 建立“基础部——学科教研室——课程组——学科带头人”的四级课程管理模式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是教研室主任领导下的课程管理。其主要职责多为一般性教学事务管理,忽视“教研”这个核心,对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普通课专业化,甚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研究较少。尤其随着高职院校专业的不断增多,同一课程而对不同专业来说,其内容要求、重点难点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同一课程,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不同,在教研室下设若干课程组,由任课教师和1~2名专业教师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应以教学工作为核心,以普通文化课的专业化为手段,以创建精品课程为目标,开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所有教学活动。课程组的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参加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要和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使普通文化课教师更多地了解专业,从而强化普通课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3.4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还能塑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起到育人、导向、约束和激励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以本校的目标定位,立足专业特色,结合普通文化课程,充分调动普通文化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以普通文化课程和人文知识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程的兴趣,也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逐步完善。

[1]任长印.浅议高职课程改革的五大矛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张爱芹.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从“外部赋权”走向“主体参与”[J].高职教育研究,2008(4)

[3]刘新.加强农业院校专业基础课课程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5)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文化课院校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基于学校课程体系文本分析的学校课程管理组织建设现状研究
——以京、川、浙三地58所学校为例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研究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