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峰,宋冬喜,董素萍,王琰琦
(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河南濮阳 457000)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病例逐渐增多。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广泛性脑实质轴索损伤,系颅脑损伤后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其特征为神经轴索断裂,临床上以意识障碍为其典型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笔者分析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经证实的31例DAI的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的 MRI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旨在探讨SWI序列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31例DAI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11~65岁,平均44岁。受伤原因:车祸28例,棒击伤1例,砸伤2例。伤后均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一般于伤后1~10 h内进行,MRI检查在2~18 d进行,其中15例进行MRI复查,复查时间一般为10~20 d。
采用Siemens AVANGO 1.5T超导磁共振机,31例均行MRI的 T1WI、T2WI、SWI序列检查,扫描参数,T1WI:TR550ms,TE 8.4 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R 4 500 ms,TE 88 ms,层厚6 mm,层间隔1.8 mm,矩阵250×250;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TR 49 ms,TE 40 ms,层厚 2.0 mm,反转角 15°,层间隔 0.4 mm,矩阵 250×250。
DAI诊断参考标准:①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为旋转暴力所致。②伤后持续昏迷超过6 h,而无神经定位体征。③CT表现无明显占位病灶或表现为脑肿胀,脑灰白质分界不清,脑白质、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可见小出血灶(直径<2 cm),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④MRI表现:脑肿胀,脑室、脑池缩小,脑白质、胼胝体、脑干及小脑可见斑点状出血灶(直径<2 cm),很少发生中线移位。⑤可伴有其他合并症,如硬膜下及硬膜外出血、颅骨骨折等。
在所有病例中,有4例MRI显示大脑皮层下、脑室周围白质区、胼胝体、脑干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及斑片状短T1、长T2信号,周围可见环形短T2信号;其他27例中,6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硬膜外出血,脑实质内均未见异常信号。行SWI检查示所有病例中,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区、脑室旁白质区、基底节区、胼胝体及小脑可见多发点状、条状、斑片状、环状、类圆形的低信号影。
DAI的发病机制是在头部成角和(或)旋转加(减)速过程中,由于脑内各组织的质量不同,因此其运动的加速度和惯性也不同,头部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中,周围脑组织与中央脑组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将在脑组织内产生剪切力和牵张力,作用于神经纤维,即造成轴索的剪切伤或牵拉伤。
DAI的病理改变包括微胶质增生和脱髓鞘改变,伴或不伴有出血。神经轴索因发生折曲、断裂、轴浆外溢而形成轴索回缩球。毛细血管的损伤造成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常有不同程度的胶质细胞肿胀、变形,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弥漫性脑肿胀。病理特征:①广泛的轴索损害;②胼胝体有局限性出血灶;③上脑干背外侧局限性出血灶。分级:Ⅰ级为只有广泛的轴索损害,轻型DAI;Ⅱ级为Ⅰ级+胼胝体局限性出血灶,中型DAI;Ⅲ级为Ⅱ级+上脑干背外侧局限性出血灶,重型 DAI。
3.3.1 DAI的临床特点 ①主要见于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少见;②一般无中间清醒期;③颅骨骨折发生率低;④一般无颅内压增高;⑤较少合并脑表面挫裂伤和常见的颅内血肿,可有深部灰质小血肿。
3.3.2 DAI的典型临床特点 ①伤后立即陷入持续性昏迷;②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强直;③瞳孔不等大,或双侧散大,但与脑疝无关;④高血压,多汗,高热,呼吸及心率加快;⑤持续植物生存状态。
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伤情较轻、预后较好的DAI病例,伤后有清醒期,并能言语,甚至可以不产生意识丧失。
伤情较轻的DAI病例的临床表现与上述典型征象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①意识障碍时间虽较长(数天至数周),但往往能完全苏醒;②昏迷程度不太深,一般为浅昏迷,或昏睡至浅昏迷,少数患者甚至无意识障碍;③瞳孔等大,光反射存在,或迟钝;④可有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如单瘫、偏瘫、三肢瘫,但不能用相应功能区的脑挫裂伤或脑疝来解释,运动障碍在数周或数月后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甚至完全恢复;⑤生命体征无显著改变。
3.4.1 DAI的CT表现 ①大脑半球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 mm;②胼胝体出血;③脑室内出血;④第三脑室周围小出血灶,直径<2 mm;⑤脑干出血;⑥急性期合并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⑦后期弥漫性脑萎缩,脑室代偿性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CT表现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关性不高。3.4.2 DAI的MRI表现 ①非出血灶:T2相显示大脑白质、胼胝体、小脑和脑干背侧圆形、椭圆形或线条状高信号影,T1相呈等或低信号,T2优于T1;②出血性灶:伤后4 d内,T2相显示大脑白质、胼胝体、脑干背侧低信号影,4 d后在T1相上显示高信号影,T1优于T2;③后期弥漫性脑萎缩,脑室代偿性扩大。
3.4.3 SWI序列 SWI是利用体磁化率效应(不同组织之间磁化率差异可以引起相位效应)差异而产生图像对比的磁共振成像法。由于出血灶中含有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物质,是局部的磁场产生不均匀性,这种差异尽管很小,却足以使小出血灶和周围组织产生相位差异。这样会使SWI对于微小出血有比CT检查TSE和SE序列更强的检出能力。在SWI的扫描技术中,特别注意参数的选择,另外还要处理好SWI后处理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图像。
总之,笔者认为SWI是目前DAI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从成像的原理上,SWI序列能增加磁敏感效应,可以提高脑DAI顺磁性物质的信号对比度,增加DAI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总之,DAI在实际工作中假阴性并不少见,仍有很高的漏诊率,要高度警惕,合理地应用SWI序列检查,提高DAI的诊断率。
[1]张琳,漆剑频,朱文珍.磁敏感成像在微出血诊断价值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24(1):19-22.
[2]郭会利,张敏,李树新,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MRI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4):270-273.
[3]田旭玉,张敏,王立军,等.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29(19):2335-2336.
[4]钟镜联,洪国斌,梁碧玲,等.磁敏感成像在颅内微小出血诊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4):507-509.
[5]张颖,韩向君.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4):224-227,239.
[6]孙勤学,张敏鸣.磁敏感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放射学分册,2007,30(6):377-380,425.
[7]刘文,赵聿雪,刘品.脑弥漫性轴索损伤58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47.
[8]张经建,李爱银,王新怡,等.MR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17-20.
[9]江基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概念和病例机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2):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