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基本理念*

2010-02-17 16:07黄卫星
中州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平等性言论网民

黄卫星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基本理念*

黄卫星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网络言论所呈现的鱼目混杂、乏善可陈的话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心灵精神上的多元并存和良莠不齐。但目前网络管理现状大体停留于“冷漠放任”或“封堵拦截”两种状态,学术界和管理层尚缺乏科学而明确的网络言论管理理论和指导思想。科学的网络管理理念应当是网络言论管理者和网民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和交流,而平等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原则性、人文性和新理性是两者展开积极“对话”时应当具备的基本理念。

网络言论优化管理;基本理念;平等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原则性;人文性和新理性

网络新媒体使人类的交流真正变得直接、自由、广泛、快捷、频繁和密切,而由网络搭建的包括BBS、社区、博客、播客、网络空间等公共言论平台,成了很多人与外界交流最主要甚至是最基本的方式。网络言论体现了当代人的交流方式、心理结构和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所以,如何优化网络言论管理至关重要。

一 当前的网络言论像一个没有经过文明洗礼和文化教育的新生儿,脏水和肥皂并存,进步和落后并进,责任和虚无共有。网络言论中不乏观察敏锐、思考理性、分析深刻、方法辩证、责任感明确的言论,它们引导网络舆情、促进言论监督,代表了中国主流的网络言论。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主体和受众的隐匿性、自发性、散漫性,而且经常在网络“灌水”发表言论者更多集中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群体,网络言论中日益涌现了诸如暴力性、无责任性、情绪化、非理性、偏激性、诽谤造谣、被娱乐等言论话语症候。个别网民利用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和多种便利功能,肆意侵犯他人隐私,甚至进行造谣、诬陷、诽谤活动。还有相当数量的网民,出于猎奇、窥私等不健康心理,轻易成为围观他人隐私的“看客”和“哄客”,纵容和助长了这些肆意践踏他人隐私的歪风邪气。有的网民不加分析和判断而盲目轻信谣言、传播谣言,为那些虚假、不良信息提供了传播、放大的空间,成为被不法分子利用的伤害他人的帮凶。网络言论所呈现的鱼目混杂、乏善可陈的话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心灵精神上的多元并存和良莠不齐。

网络言论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社会文化治理和引导工程,但目前学界和管理层尚缺乏科学而明确的网络言论管理理论和指导思想,网络管理现状也大体停留于“冷漠放任”或“封堵拦截”两种状态:有的网站对网络言论疏于管理,对各种言论置之不理,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认为热门话题,谈多了、谈长了,网民也就失去了兴趣。“冷漠放任”的消极结果就是纵容不良信息、危害信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肆意传播。大多数互联网管理者通过设置审核、注册、屏蔽等方法,来自觉维护网络言论安全和健康。但一旦一些敏感信息和热点问题沸沸扬扬公开讨论时,网络管理者就采取强行封堵的方法。“封堵拦截”在屏蔽非安全、非健康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封杀掉了一些真理和正义的萌芽,反而导致更多的质疑和反感。“冷漠放任”体现了网络言论管理者将网民视为“主体”,表现出迎合、附和、顺成的低等姿态,“封堵拦截”体现了网络言论管理者将网民视为被动“客体”,表现出任意选择、设定、限制的傲慢姿态,这两种网络管理模式都是亟须改变的。

二 基于当下网络传播的特点,治理网络传播乱象,应该怎样进行网络言论管理?除了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继续健全法规、进行有效监管,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和把关意识,广大网民积极响应,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共同努力外,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当属从思想理论高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言论管理理念。

网络管理理念该为何?实际上涉及到作为网络言论管理者和网民之间的交流关系。早在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就已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关系,用“你—我”、“我—他”之间的关系来表示两种基本的人类关系,他认为“你—我”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人人都需要通过“你”而成为“我”。中国目前网络言论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我—他”交流关系,未能真正体现人类交流中意义的多元与价值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从网络言论管理的角度上说,需要积极体现网络交流中的“你—我“关系,这就需要网络管理者和广大网民展开积极主动的“对话”。对话(Dialogue)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概念,然而哲学家们赋予了其深刻的哲学内涵与意义,使之成为了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所谓“对话”,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在面向未来的探索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寻找思考的亮点、获得理解的协同、探索终极意义的一种人类交流思想的基本形式。不同的对话者所提的意见不同,但通过对话可以达到某种层次的“共鸣”和“认同”,同时又保持不同观点的多元性。语言交谈只是对话的形式外壳,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才是对话的内核。

基于“对话”的哲学内涵分析,笔者认为:平等性和依赖性、开放性和原则性、新理性和人文性是网络论坛管理者为优化网络言论管理而与网民①展开积极“对话”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理念。

三 基本理念之一:平等性和依赖性

理想的网络言论环境,首先需要网络言论管理者营造一个“你—我”关系的对话氛围。在“你—我”关系的相遇中,你的形象面对我,我整体地观照你。“你”告谓“我”,对“我”说话,而“我”则对“你”的告谓做出回应。“我”与“你”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的,同时又是互利的、相互依赖的。用马丁·布伯的话说,这种依赖性可以理解为:“我—你”关系并不是经验与被经验、利用与被利用、分析与被分析的关系,而是相互提问又相互应答,互为依据又互相作用,这种意向的实践依靠相互间的对话和交往为中介。②受马丁·布伯影响,作为巴赫金思想和理论核心的对话观念,是一个“具有基本人生观和哲学观性质的观念”③。这一对话观念被看做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而显示了巴赫金对现代世界民主、平等、互助的透视。对话就是发生在地位平等、价值相当的不同意识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形式,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达到相互取长补短,通过相互依赖性的帮助达到各个对话主体的主体性生成。“对话”可以使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压迫性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快乐互助,双方都能够从中得以不断更新和提高。正如有学者的分析,“对人作为冷静的、不动声色地分析是不可能掌握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看清他、理解他的……只有在交际中,在人与人相互作用中,才能揭示‘人身上的人’,揭示给别人,也揭示给自己”④。这也就是巴赫金所说的他人的“外位”和“超视”。对每个个体而言,只有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

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网络对话,就是一种平等和互助的交流与沟通,不同传播个体的主体性建构过程,惟有通过对话,才能以更加“稳固”的形态得以显现。同时,平等性和依赖性共存的网络对话,将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后现代视域中言论自由,追求平等、民主、自由,要求观念的共享和形式的多元,“趋同与差异、统一与破裂、亲缘与反叛我们都必须予以尊重,如果我们要致力于历史,要将变化理解为同时既是一种空间的、心灵的结构又是一种时间的、物质的过程,既是模式又是独特的事件”⑤。再者,一个优化的网络言论环境,是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这个网络交往社会中,应是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超越之后的统一与和睦,是多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融与认可,是根植于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生机勃勃。

所有的网络言论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参与者,既是丰富多元的个体,又是在普遍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群体。理想的网络言论管理,在允许多元思想观念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守门人”、“意见领袖”、“话语权威”等的引导和互动活动,使各种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言论更加民主、自由、进步。网络言论中的对话,传播主体同时也是作为传播对象的身份转换而存在,同样,传播受众同时也会转变为传播主体。作为网站管理者,参与到论坛的对话中,除了具备信息“守门人”的性质外,也同时是作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双重身份而存在的。网络论坛中的对话和交往因此具备了复杂的多项互动特性:从人数上讲,既有一对多的交流,又有多对一的交流,也有多对多的交流;从参与者来讲,既有普通传播主体和对象的对话,又有传播主体间的对话,还有“守门人”与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应对和交流。无论是最初发布信息的传播主体(也有可能变成受众),还是“守门人”,还是传播受众(也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主体),他们随着对话和交往的展开和深入,体现出了平等性和依赖性。即他们之间具有平等而独立的关系,无论是他们彼此的地位、诉说的权利,还是他们各自的思想观念……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而自由的。但是平等性不等于封闭和隔离,无论是平等性的传播过程参与者还是平等性的话语实践,他们之间存在着无法斩断的依赖性。正是因为有了相互交流和相互碰撞,才有了相互汲取和共同完善,才有了多元主义文化在平等性和依赖性的对话和交往中的异彩纷呈。

四 基本理念之二:开放性和原则性

网络言论的对话过程是每个主体的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主体自身处于永远无法完成的发展过程。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性的,而生活是无限的,不可能终结的,网络言论对社会、文化、生活、自身的看法和情感,总处在不断变换、调整和建构的过程之中。随着网络成为人们越来越普遍和重要的传播和言说的渠道,网络言论的管理者必须明确树立起开放性的对话理念。

网络对话的开放性,与人们的相互关系的根本性有关。马丁·布伯认为,对话的生命在于“内在行为的相互性”,在于“在对话中被联结在一起的两个人一定明确的互相转向对方”。所以,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的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唯有此时,真正的沟通人生才会出现”⑥。对话源于心灵的开放,成于心灵的沟通,“心灵”是对话双方交集的聚点。网络对话虽然以语言为中介和载体,但是对话者由真诚的心灵所联结的一种心灵的映照,才是网络对话关系的本质标志。伽达默尔认为,对话若没有开放便不可能有真正的人的交流,他说:“在人类行为中最重要的东西乃是真正把‘你’作为‘你’来经验,也就是说,不要忽视他的要求,并听取他对我们所说的东西。开放性就是为了这一点。但是,这种开放性最终不只是为我们要听取其讲话的这个人而存在。而情况是这样,谁想听取什么,谁就彻底是开放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彼此的开放性,就不能有真正的人类联系。”⑦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言论的管理者可以无视言论的内容、格调、性质等因素,采取放任自流、来者不拒的姿态,只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就万事大吉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言论,对于网络言论的管理者来说,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一切言论。网络言论中也不乏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反人类、反社会的,妖言惑众、唯恐不乱的,别有用心扰乱社会秩序的,等等。网络管理者应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遵守媒体职业道德,当好社会的“公器”和“良心”。在当前多元开放的网络言论自由的时代,网络言论的管理者尤其要注意引导舆论,疏通民情,这在根本上有赖于自觉坚守、维护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的交流形式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原则性所在。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精神的内核内容和精华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文化乃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网络言论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经常邀请一些意见领袖、专家学者、典型模范等参与到与网民的交流中,还可以通过视频直接播放,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有效地树立进步的思想观念,培养爱国激情和理想主义,倡导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

五 基本理念之三:人文性和新理性

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对话理念还应具有人文性和新理性的特性。“以经济为中心”、知识技术至上等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价值倾向,在中国处于强势地位,极大地漠视了人的地位和发展,更谈不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了。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人的关怀,似乎被遗弃在中国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后边。加之后现代解构思潮对价值存在的合法性的质疑,更使人的价值世界的建构雪上加霜。时代呼唤重新正视“以人为目的”的真正含义,建构一种体现新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一种新型的现代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主义”(humanism)针对具体文化语境中人的解放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命题侧重点和实现目标。总而言之,人文主义以人的全面、和谐、完善、自由发展为旨归,包含着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存在等多种含义。人文价值观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应该丢弃的价值观念。⑧网络言论优化管理者,迫切需要树立人文价值观,积极推动开展具有人文性的网络对话和交流。所谓新理性,就是符合当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真正全面的理性,它既不是工具理性,也不是实用理性,它是一种将感性和理性、必然和自由、理性和非理性结合和兼顾得很好的完满性,由于有别于传统中一味强调与非理性、无意识、感性、人文性等对立的狭隘理性概念,我们这里称之为新理性,它同时也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网络对话中的人文性和新理性,首先要避免主观主义。网络言论中开展有效的对话,是展示新理性的过程,对话的传播主体将超出他们各自的知识范围,而受着逻各斯本身的指引。这也是伽达默尔所主张的,真正的对话是排除了主观主义的“真理中的所出现的逻各斯,它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超出了对话双方的主观看法而达到那样一种程度,甚至使得讨论中的主谈者总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⑨。其次是要超越工具理性(狭隘的理性或者旧理性)。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僭妄造成了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和人类精神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市场化还不完善以及政治民主尚需前进的社会中,网民们对社会现实的积怨由于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容易将这种不满情绪带到网络言论中,如果网络管理没能及时了解和体认种种言论背后的深层次社会根源,没能寻找一条帮助解决或者疏导情绪的对话方式,那么网络言论中累计起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将进一步限制或控制了网民的交流,极易造成不同传播群体之间的“不理解”。这样,传播主体之间本来进行的“对话”变成了“争辩”,甚至是相互谩骂、拍砖、起哄、围剿,导致网络言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现代理性是一个追问意义的过程,即人们通过网络对话中语言的交往活动所达到的一种具体的“共识”,这种交往过程中普遍共识的获得就是一种理性化过程,即“交往的理性”。网络言论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对广大网民的对话愿望、对话能力和对话效果的分析,关注网民们相互间产生理解和意义的对话内容和互动过程,恢复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理解。并辅之以人文性和新理性思想和情怀的建构,推出一种“理想言谈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引导网民进行富有人文精神和现代理性的科学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合法生活意义危机和信仰危机。

注释

①这里的“网民”,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凡是通过网络发表言论的都是网民。当然,如果从狭义的网民概念来讲,网络言论中的对话,除了网络管理者(担当者“守门人”的角色)和网民之间的对话之外,还有所有网络言论参与者之间的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式对话,包括:普通网民、民间意见领袖(主要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评论员以及经常在某个网络社区发表言论并拥有为数不少且固定从众的人等)、网络管理者、政府或职权部门代表或发言人(代表着公权力)之间多重互动的交流对话。本文主要从网络言论优化管理的角度,以网络管理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网络管理者该树立怎样的对话理念和网民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并致力于开展、引导和拓宽多种形式、多种关系的网络言论对话,从而建构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对话“场域”。②参见[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钢译,三联书店,1986年,第17—33页。③[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页。④王建刚:《狂欢:巴赫金对话理论现实取向的世俗化》,《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⑤[美]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转引自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⑥[德]马丁·布伯:《人与人》,张健、韦海英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第16页。⑦⑨[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464、472—473页。⑧文艺复兴强调和肯定人的价值与权利,张扬人的个性与自由,将人从神的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世俗的幸福;17—18世纪启蒙运动,表现了人对自我的理解在人文层面上的提升和进步;20世纪对人的思考转向人的内部世界。

责任编辑:沐紫

I206

A

1003—0751(2010)01—0252—04

2009—11—17

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对话与交往——当代美育审美价值观建构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黄卫星,女,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平等性言论网民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他们的言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平等性的影响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