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007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黄炜
飞行员飞行错觉训练的几点思考
310007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 黄炜
飞行错觉一直以来都是飞行事故的主要因素。20世纪后半叶的飞行事故统计显示,飞行错觉造成的A级(机毁人亡)事故百分率相当的高。要彻底解决飞行错觉引起的飞行事故最终还是要靠飞机硬件发展,但在现阶段硬件水平还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是训练。
我军现阶段的飞行错觉训练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训练设备较落后,训练手段较单一,训练施训点较少。就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飞行错觉的训练,提高飞行员对飞行错觉的认识,熟练掌握克服飞行错觉的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和避免飞行错觉引发的飞行事故。
飞行错觉理论教学目的是提高飞行员认知、预防、克服飞行错觉理论层面上的认识。首先让飞行员知道什么是飞行错觉,阐明飞行错觉是人在飞行环境中的正常生理心理现象,跟人的空间定向感知觉在飞行三维环境中的局限性有关,飞行错觉的发生与飞行经验无关;讲解视觉和前庭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以及常见飞行错觉种类和发生机制;对典型飞行错觉事故进行举例分析;列出飞行错觉的诱发因素,提高飞行员在这些因素条件下飞行时可能出现飞行错觉的心理储备;要求飞行员在飞行中合理分配注意力;介绍预防和克服飞行错觉的经验。
飞行错觉的理论教学必须在飞行错觉体系训练初来实施,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可以配合幻灯、视频、现场演示进行。教学过程生动,保持听课飞行员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地面演示飞行错觉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演示过程结合理论教学效果更佳。只有让飞行员体验到飞行错觉,才能真正理解飞行错觉。现阶段,地面演示飞行错觉主要是运用配有视动笼的巴郎式转椅来实施,巴郎式转椅演示飞行错觉具有局限性,仅能演示部分前庭性飞行错觉(科里奥利错觉、躯体旋动性错觉)和视性错觉(视旋转错觉)。想让飞行员体验到更多飞行错觉,飞行错觉模拟器必不可少,此设备可以在巴郎式转椅基础上,让飞行员体验到更多错觉(如躯体重力错觉、超重错觉、眼重力错觉、眼旋转错觉、倾侧错觉及眼震效应等),基本上包含了飞行中常见的错觉种类。地面演示飞行错觉过程中对飞行员的刺激量要严格控制,应以运动病严重水平评定低于MⅡ为宜。
演示过程要亲身体验同观察其他飞行员体验相结合,单一流水线样体验是不完整的。训练可对飞行员进行分组实施,每组3~4人,每组别飞行员体验课目不完全相同,亦可在开放的气氛中提问和探讨,这样既能让飞行员体验到飞行错觉,又能观察同伴所受刺激和反应,只有这样才能使飞行员对飞行错觉有最全面的主观感受,演示后对每组飞行员结合实际飞行进行讲解。
在实际飞行中演示飞行错觉是理论教学和地面演示的补充,此项训练应安排在初级飞行阶段和以后的复训阶段,可以强化飞行员对定向感觉局限性的认识。
飞行中演示飞行错觉要按机种施训,对各机种飞行员训练要有针对性。可根据旋翼和固定翼飞机的飞行特点和飞行员所受负荷,提出不同的训练方案。对于固定翼飞机,特别是高性能固定翼飞机,飞行中演示飞行错觉只能是“一对一”,受训者要在教员的带飞下闭眼体验飞行错觉,亦可在体验过程中让其睁眼体验感觉与实际飞行状态的矛盾,不足之处是受训者不能直观感觉错觉的发生过程。对于旋翼机,可以同时对多名受训者进行训练,在做特定飞行错觉演示时让一名受训者闭眼报告感觉,其他受训者作为观察者,以后互换角色,这样每名受训者能充分体验到两个角色。
应把培养和提高飞行员间断、突然、扫视仪表视觉定向能力放在首位[1],加强仪表飞行能力训练;其次优秀的心理品质对飞行员克服飞行错觉至关重要,在航空生理训练和体能训练基础上,应普及心理训练。
异常姿态改出和无意进入仪表飞行条件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科目,应列为标准训练科目。着重点应该在飞行员恢复飞机姿态应做正确改出动作的训练,可以认为是仪表飞行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另外,目视飞行气象条件与仪表气象飞行条件的互换训练对克服飞行错觉也是非常有益的。
现阶段飞行错觉的地面模拟体验训练根据规定,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满2年训练1次,其他机种飞行人员满3年训练1次,且只能依靠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及几家具有航空生理训练科的疗养院来完成。而飞行中体验飞行错觉据笔者所知,“练习59”训练频率较低,训练效果就不得而知。有限的训练场所及较低的训练频率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防止飞行错觉事故问题。空军团场站也应配备相应训练设备及有一定资历的施训人员,因“人”、因“机”施训,完整三级航卫保障体系“飞行部队—空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及空军总医院”。
飞行错觉训练应该是个体系训练,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部署、严格的施训,才能真正达到满意的训练效果,从而减少飞行错觉事故,提高飞行部队战斗力。
[1]于立身.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J].航空军医,2009,37(5):193-203.
1005-619X(2010)11-0998-02
201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