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冷思考

2010-02-17 04:02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朱 倩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21)

为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随后,我国许多学者提出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论调,一些高校也进行了辅导员专业化的有益尝试。教育部办公厅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思政厅[2006]2号)中再次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笔者基于专业化的视角,认为只有搞清楚专业化的要求,进而与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比较,方可正确认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真实样态,从而有利于找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可行之路。

一、专业化的内涵及要求

(一)何谓专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专业性也成为衡量职业成熟性的重要指标。近代西方学者认为专业是一种行业, 其活动有理论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可以验证, 并且能从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中积累知识来促进这个行业的活动。我国教育界人士认为,专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已经证实的科学或高深的知识,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由此可见,专业是知识含量较高的特殊职业,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选拔与有效的专业训练,具有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且在其专业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判断和决策能力。专业化即是由职业变为专业获得相应地位的一个过程,指一个普通职业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不断提高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目前社会上专业化相对成熟的职业如医生、律师等,都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专业化的要求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合北师大刘捷博士对成熟专业标准的总结,笔者认为由普通职业发展成为专业,完成专业化的过程,需要具备如下标准:(1)专门的知识和技能;(2)职业道德和服务理念;(3)权威的专业组织;(4)有效的专业自治;(5)稳定的专业队伍。从管理机制上看要求:(1)有严格的选聘机制。专业化的职业,国家需要建立职业资格标准,开设职业资格考试,人员的招聘须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基本条件;然后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从质量和数量上严格把关、合理配置。(2)有规范的运行机制,将岗位进行科学分类设置,严格专业考核制度。(3)有系统的培养机制,专业人员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职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专业化素质。实行有效的专业自治,成员新老更替自然延续;经常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有固定的交流阵地,如论坛、期刊等;职业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并不断地组织专业人员进修。(4)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激励从业人员积极工作,保障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并管理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发展本领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学者常按专业标准达成的程度将职业大致分成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和专门职业三类。笔者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还处于准专业职业的状态,离专业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一)数量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事实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配备远远达不到这样一个标准。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辅导员队伍并没有随之扩大,有的学校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1∶600或700之多,总体数量不足。不仅如此,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还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专职辅导员年龄偏向年轻化,缺少有长期工作经验的优秀中年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主要是聘请青年业务教师兼任和聘请学生党员,业务教师本身担负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来自职称评定等多方的压力,他们难以兼顾教学和学生工作。学生辅导员受工作经验的局限和自身学业与前途的影响,也是很难有效地担此重任,且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辅导员大多只在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二)选聘制度不合理

辅导员选聘工作要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等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等相关单位按辅导员任职条件及笔试、面试考核等相关程序具体负责。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选聘制度不健全,对专业的要求过于宽松,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必要知识的笔试。选拔也没有完全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该遵循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培训后获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而目前高校辅导员上岗实行的是先上岗再考证。

(三)队伍稳定性差

拥有稳定的队伍是提高辅导员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辅导员队伍出现不稳定的趋势主要来自以下方面:工作方面,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工作强度大,待遇与其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付出相差甚远。即便如此,在其他教师的眼里辅导员的地位还是相当低的,认为是只有专业不好,难找工作的人员才选择做辅导员,而这些都使得辅导员心中产生很多落差。科研方面,辅导员机会太少。由于事务多,没有时间搞科研、发表文章,课题的申请也比其他教师困难得多,导致评职称困难。这些实际困难使辅导员在这个岗位上似乎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导致工作上不专心,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此外,目前高职院校配备辅导员更多的是看重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是否党员、学生干部这些方面,对于专业的限制不太严格。然而辅导员工作中要求的远远不止这些。辅导员工作量大,任务重,且基本上是琐碎小事,需要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耐心与热情,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否则极易形成职业倦怠,难以长期有热情地做下去。许多人由于看不到辅导员的发展前景,把这份工作作为一个临时跳板,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更谈不上专业化的发展。

(四)职责不明确

辅导员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务、咨询于一身,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进行生活、学习方面的管理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此外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班主任的考核、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助学贷款的办理、主题教育、顶岗实习工作等等。归纳起来其职责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另一类是事务性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但由于大多数高校均未对辅导员明确其岗位职责范围,事务性工作却成为了辅导员的主要职责。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造成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掌握不够,错过最佳的思想教育时机。

(五)培训机制不完善

专业化要求辅导员培训实现岗前、在职、职后培训一体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培训主要是岗前培训,而且培训时间短,侧重于常规工作内容及经验介绍。这些常规性的内容,即使不进行培训,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会慢慢总结出来。辅导员更多的是需要在职培训,而目前在职培训多是由学校自己组织的、主要是一些应急性任务的基本工作培训,如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参加医保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的介绍。对工作中典型案例的处理技巧、事务性工作的高效处理办法等贴近实际的培训相对甚少。职后培训侧重于学历的提升。这三个阶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补充,培养机制不完善,不能连贯成有机的整体。

三、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严格选聘机制

辅导员的选聘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选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工作需要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在辅导员配备问题上,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首先,选聘程序分两步走:第一,进行公开招聘,保证工作的透明化。通过笔试、面试两方面衡量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反应问题的能力,将首轮应聘者中的优秀者作为辅导员候选人。第二,为这部分候选人提供实习平台,接手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辅导员工作的繁重与琐碎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的耐心、细心、热情与奉献精神。通过全面考察候选者的综合素质,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专兼职比例问题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益规范,专职辅导员取代专兼结合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细化考核机制

对辅导员进行考核有利于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同时通过考核辅导员也能认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高等学校应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本校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其次,辅导员工作中许多是隐性工作,难以进行量化,如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这些不能直接以教育的次数进行统计。因此要实行包括领导、同事、学生和自我在内的全方位评价机制,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将考评结果与辅导员的发展和待遇直接挂钩,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三)完善培训制度

首先加强培训制度建设。辅导员培训是项长期工作,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培训的时间、内容及任务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且提供经费保障。明确学时管理制度,规定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辅导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统一培训。培训过程做记录,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培训内容除了常规性工作以外,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薄弱环节进行探讨,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辅导员日后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实现职前、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构,使培训成为连贯的整体,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使新辅导员更快熟悉业务,投身于辅导员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2).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Z].

[5]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Z].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