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感受◦欣赏◦体验——探寻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

2010-02-17 02:08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祖国想象课文

潘 建(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发现◦感受◦欣赏◦体验
——探寻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

潘 建(江苏省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素质,仍是我们致力探讨的课题。小语苏教版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老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即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判,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在对比中发现形象美

语言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理解课文,只有读懂了课文,才能打下审美的基础,而对比是帮助理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形象的美丑也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就含有对比因素,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以王母娘娘和牛郎织女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日夜盼望,应当回去”的钱学森与:“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只怕有困难”的其他留学生们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住钱学森的心理特点,即以钱学森急于回到祖国的迫切心情与某些留学生见识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钱学森是“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的人,钱学森“身上闪烁的是美丽的光亮”,而“其它留学生”只是“一派暗淡的灰色”,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的认识,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体验和评判。这样,学生不仅对人物形象美有了感受,而且通过体验和评判,在精神上获得了一种愉悦。

二、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美,课文中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开拓最美的意境。

小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授他们一些方法,如:(1)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2)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3)联系自己熟悉的有关情景展开想象。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先让学生先朗读序文,再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思维的翅膀: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波浪翻滚,百舸争流……这美妙的想象渗透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语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丰富语言积累。

推敲时可以由这些方面入手:

1.推敲传神的词语。无论是古代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散文,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词语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地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词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抒发赞秋之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去寻找这些传神的字词,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这个词。

2.欣赏优美的句子。在苏教版教材中,散文占了一定比例,每篇散文都是一个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烟台的海》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在描写烟台的海“冬”“春”“夏”“秋”四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工整的排比,把烟台的海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的意味。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它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而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我要报效我的祖国》中,邓亚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手,一次又一次地站到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面对鲜花和赞誉,邓亚萍总是说:“是祖国培养了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这既是一名运动员立志为国争光的表现,又是邓亚萍成功后把成功归功于祖国的写照,对话言简意赅,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句话只能出自邓亚萍之口,而换了其他人就显得不合适了。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且有机地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把知识和情感统一起来。

现行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中,选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集作者人生与审美情感于一体,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无一不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上乘之作。

那么,怎样诵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尝试:一是范读。“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受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情感,从而举一反三,培养朗读能力。如《火烧圆明园》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教师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议再读等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又如,在教本课的“圆明园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所在,也同时感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二泉映月》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深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理解体会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叙述,是情感的爆发。文中所表现的阿炳杰出的才华,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教学的过程必然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便能将它们“化作春雨”,更好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祖国想象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