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能
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互动策略研究
陈丽能
本文从创意经济发展对高校传统美术专业教育、美术素质教育新需求的角度,阐述了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概念的演变,分析了美术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互动的必要性,在综合类院校与美术家协会创设互动机制,与专业院校共建管理机制、优化互动课程、建立互动的教学评价系统、共建互动实践基地等方面探讨了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互动策略。
美术专业教育;美术素质教育;互动策略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volvement of the concepts ofmajor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of fine arts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new demand of creativity economy for fine arts education in colleges.The paper proposes several strategies for interaction mechanism among universities,arts academies and artists associations by jointly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system,optimizing interactive curriculum,designing interac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ing and constructing interactive practice bases.
Key words:fine arts major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 of fine arts;interaction strategy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已不能满足停留在对传统美术的需求上了,而对适应时代发展的美术创意经济的需求日益增多。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的招生情况我们不难看出,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成了考生报考的热点,创意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美术专业教育产生了冲击,对高等教育的美术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普遍的要求。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的教育机构,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引领的作用,其核心是先进的文化精神。高校美术教育中对大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综合全面地体现了这一本质。同时它也将对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与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我们研究分析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和美术素质教育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教育互动策略,探寻适应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新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是摆在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首先,我们对本文所涉及的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研究的范围进行一个限定,这里不是指基础教育,而是指高等教育范围。高等教育范围中的美术教育又包括美术专业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综合类的院校,如师范院校、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等。本文的研究即以这个范围为前提开始。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要弄清楚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概念,就必须先弄清楚 “美术”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并没有 “美术”一词以及同类概念的应用。中国古代对 “绘画”只用 “绘事”、“画事”、“绘缋之事”。孔子有云:“绘事而后素”,是指具体的 “绘画”的门类与行为动作。“美术”是外来的产物,是西方概念的舶来品。从德语Kunst被译成日语 “美术”,再通过王国维、刘师培、鲁迅等主导人物,与李叔同、梁启超、蔡元培、黄宾虹、邓实、姜丹书等的共同努力,又通过 “南洋劝业博览会”、“上海图画美术院”、“美术丛书”等会展、学校、出版渠道,终于为中国清末民初 (1904—1913)的社会所全面接纳,并最终从译语外来语被确定为现代汉语的固有名词渐被社会应用。[1]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美术”、“美术专业”、“美术素质”、“美术教育”、“美术专业教育”、“美术素质教育”等名词在中国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使用。但由于 “美术”(Art或 Fine Art)一词是 20世纪初才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新概念,最初使用时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诗词在内,后来才专指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2]由其意义与“美育”、“美学”、“美化”或 “文学表现”(即美之 “术”)、“艺术”等互相混用的状态。[3]所以,目前由 “美术”而衍生的“美术专业”、“美术素质”、“美术专业教育”、“美术素质教育”等名词及其概念也存在模糊的认识。当谈到“美术专业”时,很多人认为不仅包括传统美术的国画专业、油画专业、版画专业、雕塑专业等,而且还包括现代艺术设计的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事实上,传统的美术专业与现代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还是学生的创作作品都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但实质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在美术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所指的“美术专业”主要是传统的国画专业、油画专业、版画专业、雕塑专业等,不包括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素质”也主要是指在传统美术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素质。这一说法,虽然还有许多细节和含义有待我们今后进行深入的探讨,但相比而言,它仍然是一个最有深度也最准确的结论了。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的互动研究,即从这个学术前提开始。
创意产业发展根植于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与社会消费基础。
一方面,新时期美术创意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作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或者艺术家 (即文化艺术品的生产者)的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引领着美术专业产品的专业方向与艺术水平。而当前高校的美术专业教育长期形成了 “重学生技艺的传授,轻综合素质教育”、“重美术实践教学,轻美术理论研究”等现象,其结果必然导致美术专业学生只具备美术专业的绘制技能,存在非常明显的单一化的倾向,缺乏相应的美术思辨能力和人格素质的缺失。这样必然会制约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美术艺术的本质,并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也不乏锐意创新者,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高校还依然沿用初期的美术教学模式。因此,在根据美术创意经济的实际需求加强高校美术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美术专业人才十分有必要。《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美术教育同培养创造能力联系起来,这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美术教育规律。[4]
另一方面,美术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人民群众对艺术产品的欣赏能力与艺术职业素养 (即文化艺术品的消费者),是决定美术产品的价值取向的社会消费基础。艺术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有其独特性。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包含着现实性需要与超现实需要,其消费者需要引导培育。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当前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活力。因此,作为培养文化艺术品的生产者和引领艺术品社会消费者的推广者,深入进行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和美术普及教育互动研究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在注重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果把精力放在单一学科的专业技能训练上,培养的人才只有单向的、刻板的、片面的知识结构,将不利于他们今后服务于社会时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需要。美术教育在对任何其他专业的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和引导调整好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合理健康的发展,不断地适应社会而走向成熟,抑制和排除不利于学生社会心理的不成熟部分。以美术教育为核心的 “审美教育的特殊价值,它能增进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省察,在于它是个人加入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是使个人社会化的最高形式”[5]。
各高校根据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加强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互动的研究,突破长期形成的“重美术专业教育,轻美术素质教育”的厚此薄彼的美术教育体制壁垒。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推进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进行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美术素质教育,在非美术专业类人才培养时融入美术素质教育的内容,积极发挥美术专业建设对大学生美育的引领和辐射功能。这是美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结果。通过美术素质教育在高等美术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塑造,来引领辐射其他高等专业教育美术素质教育的平台,推进非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美术专业教育的开放性特征,这种开放对于推进美术专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对于适应创意经济的市场定位与发展都将非常符合科学发展的意义。
综上所述,传统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互动是美术教育的内在的必然规律。从美术教育的功能角度来看,美术教育包括学科本体的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的美育功能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美术专业教育是侧重美术本体的教育,即艺术作品的风格、流派、类型、线条、色彩、形体、节奏、神韵等方面,显性地体现在传授技法、技能层面;美术素质教育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美术知识、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素质方面得到提高。由于这种隐性知识与显性技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培养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以及通过美术学习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把中国书画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正是基于此,我们不但要敬仰引领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艺术大师、书画名家辈出的专业教育领域,也要注重让中国书画等优秀传统艺术充分发挥教育人、熏陶人以及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功能的普及领域。[6]加强美术专业教育与美术素质教育互动无论是在树立当代大学生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并内化人格,还是在推进创意经济的市场的发展都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综合类高校与美术家协会共建美术素质教育研究会。
综合类高校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与当地的美术家协会合作共建美术素质教育研究会,充分挖掘美术家协会的专家优势开展美术素质的普及教育活动。双方合作制定美术素质教育研究会的章程,在教学队伍、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多元共建。一方面,开展高校学生美术素质的调研,根据调研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美术家协会的专家到高校进行美术专业的讲座、名家笔会、美术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美术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当地的美术家协会美术普及教育功能,提高高校师生的美术素质;另一方面,高校积极培养组织美术专业教师加入美术家协会,参与、协助美协开展相关项目的活动,支持美术家协会的工作,实现互利双赢。
我院地处省会城市杭州,与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共建素质普及教育研究会。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的书画名家到学院进行美术专业的讲座、“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美术作品展览等形式多样美术素质教育活动。艺术家们激扬翰墨、挥洒丹青的现场示范和妙趣天成的书画艺术作品,让我院的广大师生充分领略了艺术经久不息的魅力。这些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厚,形式活泼,润物无声,被全院师生不断认可和接受,已成为我院素质教育特色中的优秀品牌。
2.综合类高校与美术专业院校共建管理机制。
高等美术专业院校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美术专业经过长期的专业建设,无论在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等方面都走在综合类高校美术专业的前面。因此,综合类高校与美术专业院校共建管理机制,邀请美术专业院校的教育专家加入美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师资互派任教、互访交流、基地共享等多方位合作,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综合类高校美术专业的提升。只有加强美术专业的研究与建设,才能为美术素质教育的普及提供相应的高水平师资、实践条件等,在美术素质的普及教育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3.构建综合类高校内美术专业教师和美术普及教师的互动机制。
有美术专业的综合类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美术专业教师优势,进行教师的互动整合,构建美术专业教育和美术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结构合理、数量适度、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满足美术专业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业美术教师指导,参与到高校美术素质普及教育工作中来,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术素质教育。这里的师资不仅包括美术专业教师、公共美术素质普及教师,而且还包括美术专业的学生。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和美术专业学生是高校开展美术普及教育的实施者、实践者和引领者,其水平、质量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美术普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在高校美术普及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社会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顺势而动,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注重美术相关学科之间的关联融合,对现行的美术专业课程和美术素质课程进行互动优化,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美术专业课程的优化互动。增大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广度和核心课程的专业深度,将美术普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学习美术创作的过程变为理解美术教育的过程。如国画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设 “美术评论”、“美学”等艺术理论课程,改变目前学生只会 “动手”不会“动口”、只懂 “技术”不懂 “艺术”的倾向;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设 “材料综合创新”、“课程综合实践”等综合创新类课程,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美术素质普及教育课程的优化互动。科学合理构建非美术专业学生未来发展必须的美术素养课程,教育内容适当融入专业美术教育的技艺的实践体验,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说教,为非美术专业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需要提供平台,提升美术普及的水平和教学质量。如在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开设 “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国画创作”、“中国剪纸”、“平面设计”等美术实践类课程,让学生获得美术技艺实践体验,提高美术素质普及教育的质量。
众所周知,美术的教学活动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准确量化的活动。它没有中文、外语教学评价中可精确量化的词汇量,也没有体育教学评价中可精确量化的距离、高度和速度,更没有数学教学评价中可精确量化的标准答案。美术教学评价最终还须依赖训练有素的评价者的经验、直觉、教与学的过程。因此,我们根据美术的教育规律建立项目制、论文制、过程文件袋制、作品展评制、教学督导制等互动的教学评价系统。
教育价值由教学目标体现,评价应该适应目标。现在的目标更强调情意、创造性、个性、智慧,包括评价在内的各种方法手段都要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7]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美术教育的不同阶段制定出不同的美术教育目标,教学就应该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经验、内容、过程,我们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是启发性的、开放的、多元的,教学评价的取向和方法就必须是与之相适应的项目制、论文制、过程文件袋制、作品展评制、教学督导制等新颖性、独创性互动教学评价系统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指标,而不应以一种狭隘的正误标准来进行评价。整个美术教学过程由教学督导监督完成,主要由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干部、教师听课,学生信息员及学生评教等。负责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督导必须是美术领域中有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或专家。
无论是美术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高校,都应根据美术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统筹兼顾现有的美术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库、展厅、培训、写生基地等各类资源实行互动开放,共建互动实践基地。
首先,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现有的设施资源向全校学生互动开放,共享使用,如美术专业的画室、美术工作室、多媒体视听室、美术展厅、美术专业资料室等教学设施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同时课余有计划地共享开放,为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素质提升、美术创作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让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美术工作环境,提高校内美术资源的使用率。
其次,根据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资金投入,逐步完善校内美术专业教育和美术素质教育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满足高校美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普及的需要,充分发挥其综合的育人功能。
再次,因地制宜地与相关美术专业院校、美术馆、博物馆、美术写生基地等校外的美术机构共建互动实践基地,开展美术的参观、学习、交流活动。我院与浙江省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共建互动美术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根据浙江省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的活动安排,有计划地组织我院学生去基地参观、学习古今中外美术大师的作品,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美术素养,取得了较好的美术素质教育效果。
[1]陈振濂 .“美术”语源考 (续)——“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 [J].美术研究,2003(4):60-61.
[2]陈池瑜 .中国现代美术学史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
[3]陈振濂 .“美术”语源考 (续)——“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 [J].美术研究,2004(1):19.
[4]左明 .试论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变革 [J].中国校外教育,2008(3):163.
[5]鲍列夫 .美学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561.
[6]陈丽能 .水墨边缘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
[7]尹少淳 .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对美术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 [J].中国美术教育,2008(5):4.
Research on Interaction Strategy between Major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of Fine Arts
CHEN Li-neng
G642
A
1672-2795(2010)03-0076-05
2010-06-21
陈丽能 (1957— ),男,浙江东阳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系统工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