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引导角色促进感悟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010-02-16 17:43:47福建李炳城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课文

福建 李炳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老师,应该在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千方百计运用一定手段,促进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得到健康的落实,实现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化。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怎样扮演好引导角色,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 引导体验 促进感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激励,如何唤醒,如何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阅读呢?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失是个比较好的方法。因为很多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这对于阅读是大有帮助的。比如说,《少年闰土》这课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二、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 深入研读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质疑。而我国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状况就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老师问,学生答,从不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样,失去的是宝贵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语文课程标准》全面铺开实施的今天,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承担起时代的重任,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质疑”,敢想敢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意蕴,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觉悟的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善于从文本中找“问题”,提“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其次要注意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对于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例如,《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就先出示了以下两句话:①“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②“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着耳‘聋’的音乐家,我是唯一的听众。”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两句话并提出问题。于是,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第二句话‘聋’字加了引号?”“为什么第一句话称她是老人,而第二句话称她是音乐家呢?”“老人为什么要装聋?”等等。可见,抓住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即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另外,在第一节课中,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解决问题。出乎意料,学生兴趣极高,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与学生一起整理出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写的是“我”,为什么要以《唯一的听众》为题?与课后2题不谋而合——你认为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2)“我”已经知道了真相,为什么不把真相说出来,而要继续把秘密藏在心里呢?(3)课文为什么要写妹妹呢?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若坚持不断地进行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三、注意点拨 开启思路 促进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理念,在这一目标理念下语文教学既要摆脱“全盘授与”的“满堂灌”,又要摒弃“放任自流”的“满堂转”。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点拨”机制的运行是探索课堂优化的最佳途径。何谓“点拨”?点拨,乃点要拨疑之谓也。“点”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了然于心课文的要旨;教师在迷糊处一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在关键时刻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提高认识,掌握规律,发展智能。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一些句子含义比较深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这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当好引导者,根据文本,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感悟,并注意在关键处加以点拨释疑,那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 21:5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