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中名著阅读题的一点思考

2010-02-16 22:31胡小龙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简答题品味名著

胡小龙

对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中名著阅读题的一点思考

胡小龙

2008、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增加了附加题,这个附加题的设置并没有带来一丝新意,题型陈旧,内容呆板。结果是,真正阅读了名著的不一定考得出来,而没有阅读名著,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名著概要”与名著人物性格特点训练题的考生却可以顺利过关。因为这些题目考查的能力都是最低级的识记,根本与阅读体验、感受,与鉴赏品味毫无关联。一个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名著为目标的课程,最后考试的能力要求却是识记,这是背离语文新课改精神的。

名著阅读题 识记 阅读体验 鉴赏品味 新课改

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和高三的学生一起打拼,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渴求,一分之差对学生的影响,个中滋味一言难尽。一卷定终身的残酷现实让我们做教师的时时处处应该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试题的设置对考生影响很大,我们衷心希望高考试卷的命题者能设计出更人性化的题目,更贴近考生实际。

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增加了附加题,这个附加题的设置并没有带来一丝新意,题型陈旧,内容呆板。满以为2009年会有改动,但结果令人失望,这与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试题的设计也没有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

这两年江苏高考附加题中的名著阅读题分值是15分,由一道选择题与两道简答题组成。简答题题目不长,照录如下。

2008年的简答题是:

(1)夏瑜、九斤老太、闰土、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5分)

(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5分)

2009年的简答题是: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

我以为,这两年的题目考下来的结果是,真正阅读了名著的不一定考得出来,而没有阅读名著,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名著概要”与名著人物性格特点训练题的考生却可以顺利过关。因为这些题目考查的能力都是最低级的识记,根本与阅读体验、感受,与鉴赏品味毫无关联!一个以培养学生鉴赏文学名著为目标的课程,最后考试的能力要求却是识记,这是背离语文新课改精神的。

江苏卷的诗歌鉴赏题与文学类文本试题中均早已取消选择题,因为它不符合文学鉴赏离不开个性化的感受与体验的特点,然而选择题竟然成为了由文科生来答的附加题的一种固定题型,不知是不是一种倒退?可以说,主观性极强的文学鉴赏根本不适合采用答案是固定的选择题来检测。这里的简答题只是要求记住哪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哪一部分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就可以了,它们只能把学生重新带入机械识记的死胡同,与文学鉴赏的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的要求),毫无关系。以陶冶学生性情,为学生的精神打底子为重要目标的名著阅读竟然演变成了对文学名著的支离破碎的记诵,哀哉!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出台之后,各类文学名著概要本、精华本(不知名著是不是精华?),各类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定性分析、名著价值的概念性评价为重点的训练题便铺天盖地。我们认为,这种考试模式下的名著阅读复习没有滋养学生的精神,只能是变本加厉地戕害学生的性灵,它从根本上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揭露了语文教育乃至整个中等教育只见技术不见人的流弊,从而引发了随后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改最核心的地方是终于发现了教育中的人,看到了老师所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看到了教育的目的是以适合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的方式促进儿童的生命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围绕个体这个核心,课程设置上分出了注重过程与平时表现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注重个体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甚至注重学校与教师个性的校本课程。其中每门选修都开出了若干模块。这个设置非常理想,但要实施很不容易。事实上,个中人士无不心知肚明,新课改的灵魂其实已被扭曲,不要说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为讲起来无比重要实际上无实在操作的花架子,也不要说选修课(《语文课程标准》说“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只是让高考选或者地区领导(注意,不是学校,至少是以县为单位的整齐划一的选择)根据高考要求选,就是作为文科独有的语文加试题也把新课改的文学鉴赏目标完全解构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在“课程目标”部分,规定语文的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把“感受”与“鉴赏”放在一起,概要表述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表明标准制定者是认可鉴赏应建立在基本的感受基础上的。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目标的第六点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里出现得最多的也是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等与个体阅读经验相关的概念。江苏近两年名著阅读题的简答题都是小说,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中“小说与戏剧”的主要要求是:“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点。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都给个体“品味”名著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这里,基本没有对识记某个名著作者、作品人物或作品情节的要求,最集中的要求都是要学生沉潜到名著中去,自己去阅读、感受、体验、品味,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当今社会,凡事都讲究效率,速度要快。文化快餐也到处泛滥,上到央视的“百家讲坛”,下到各种论坛、讲座,它们高举国学的大旗,但真正有多少效果,值得深思。著名学者刘洪波先生在《“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一文中批评过这种现象。恕笔者直言,江苏的这种对经典作品的考查模式给人的感觉就犹如品味快餐。营养学家早就指出:快餐是只能充一时之饥,毫无任何营养价值的垃圾食品。同样的,江苏的此种考查模式对学生的对经典的个体体验和把握无任何实质意义,其与新课改精神相去甚远。

事实上,早在2007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给实施新课改的海南所出的文学鉴赏题就很贴合名著鉴赏的本义。这份试卷的文学鉴赏部分,把《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的内容选印出来了,然后出了这么几道题: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这种考试方式,让学生没有死记硬背的负担(原文选印出来了,不需要机械记忆),学生可以自由地沉浸到名著的世界中去,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用自己的心去体味,去感受,去探究,去分析鉴赏,而这一切都以学生平时阅读名著过程中所积淀的情感体验为宏大的背景。这种考试方式,就可以很好地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很值得江苏的语文高考命题老师借鉴。

江苏是个文化大省,在高考语文命题上不妨向邻近的上海学习。我们觉得,相对而言,在目前全国高考命题的十多套试卷中,上海卷是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而上海卷的模式已经坚持了十多年了,人家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

但愿,我们的高考试题能够贴合课程特点,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但愿,我们的名著阅读题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沉入名著,品味名著;但愿,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能够开启名著阅读考试与教学的新篇章。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猜你喜欢
简答题品味名著
品味年画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浅析高考化学简答题的应答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培养——简答题(阅读表达题)
高考生物简答题的常见解题错因及应对策略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