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克
浅议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林 克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认知技能水平,更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然而,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对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略和弱化了教育的情感目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动“情”。这就必须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教学 人才培养 情感教育 教学艺术
随着对传统教育片面性的逐步认识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概念。情感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情感教学的理念也同样存在于中国一贯的教育思想中。由于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是相对和谐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更加注重情感教学,强调乐学好学,主张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指出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他特别强调情绪在读书中的调节作用:“读书,放宽著心,首理自念出来。苦忧愁迫切,道理经无缘得出来。”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重视学生的个性自由,他在《学堂教科书》中列举旧教育“塾师之课读礼,有声无义”、“学生无甚意趣,师生又无情爱,使学童视学塾如图圈”。
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的教育,是把人的认知与情感两大层面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语文课程是一门最接近现实生活、最具情感性内容、也最能够唤起学生内心体验的课程。因此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情感历程。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语文课堂可以成为师生思想闪耀、情感升华的地方。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又复杂,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在慢慢趋向成熟和稳定。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逐步引向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文化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教学的唯一目的,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得和情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
在高中语文课中渗透情感教育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没有脱离于现实教育之外,也不是一种独立特殊的教育形式,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所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其次,它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社会性情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再次,它是完善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条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个人健康、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基础之一,而且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原则。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的指导下,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然而,传统教育往往只注重对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略和弱化了教育的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列入在教学要求之中,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却被忽略。
现在,许多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使评估升学率方面的指标明确、具体、可测,而情感教育方面的指标模糊不清。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实际中不难发现,一方面,语文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分析,却不重视情感赖以实现的与个人生活相联系的情感因素,没有体现出情感培养应按年龄特点有层次地连续来进行的特征,造成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大而无当,缺少层次性。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解文章时,往往是“化整为零”,以“割裂为美”,把行文流畅、文质兼美的文章按 “文章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肢解为片断,将充满人性人情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文字组合,最终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另一方面,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把商场上的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的现象。学生通过初中、高中、大学层层竞争,层层筛选,慢慢去适应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对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天分和基础不同,但如果教学中一味地使用竞争教学,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情感教学的缺失将阻碍学生正常人格的塑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只有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动“情”。这就必须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巧设情境,构建课堂情感。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而热烈的情感。语文教师就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教文,以情育人。教师在吃透文本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感情,借助丰富的课堂语言,再现形象、意境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在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分析文段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以“母亲”为题展开定向想象,回忆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或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深厚的爱;接着再用点评的方式进行阐发与评价。同时对文中诸如“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样的句子进行重点讲解。在温馨感恩的气氛中,实现心灵的沟通对话,构建课堂情感,达成健康情感的熏陶。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丰富情感体验。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它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兼容的优越性走进课堂,多方位多角度的视听手段,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情感体验的空间。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手段很明显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单一的听觉感受,极大地集中了学生的精神,能够深入、具体、细腻地体现文本所应该具备的情感。如教学《再别康桥》时播放黄磊同名歌曲的伴奏曲;上《肖邦故园》时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上《边城》时,把授课幻灯片的背景处理成黑白背景,图案以湘西风光为主;老舍的《茶馆》如果单纯阅读,会让学生觉得年代的隔阂和文本的枯燥,可先让学生观赏《茶馆》的视频和相应图片资料,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命运,感受旧社会的黑暗,唤醒学生对正直人士惨遭厄运的同情心,激起他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主题。紧接着,还可针对当今学生感情脆弱、意志薄弱的现状,要求他们展开联想和对比,不仅使他们情感得到了有效熏陶,还使他们受到了勇于战胜困难的教育。
3.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知行合一,体会情感魅力。要想体验情感的真正魅力,我们还应尽量把课本知识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课本人物;引导学生把写作和阅读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大课堂中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无疑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
然而,愉快的情感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并不轻松。“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恰当地调控好教学情感,无疑是对教师素养的严峻考验。情感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文化回归的教学理念。努力增加教学的趣味和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那么,“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浙江省永嘉县罗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