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与文学趣味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2010-02-16 17:44
职教通讯 2010年3期
关键词:读诗趣味戏剧

姚 镇

(镇江市第四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1)

读诗与文学趣味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姚 镇

(镇江市第四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1)

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读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文学趣味的高低。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它种类文学,体会小说、戏剧等其他种类文学的佳妙之处,因此,加强读诗与文学趣味的培养,进而提升个人修养与生活品位很有必要。

诗歌;读诗;趣味培养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最为源远流长。《诗经》开创古代文学的先河,唐宋时期更将诗歌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人,包括学生,一般都不喜欢读诗,而将兴趣倾注在有情节的故事上。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讲一篇小说,学生常兴趣盎然,但教读古诗时,学生虽然端坐,却已神游四方了;假期检查学生阅读,也是读小说、散文的居多,读古典诗词的寥寥。坐地铁、坐火车、坐飞机,如果有人看书,也许满目尽是报纸、杂志、小说等,如果有人拿着一本《唐诗三百首》,真可称得上凤毛鳞角。老祖宗最精粹的东西却无人欣赏,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悲哀,一种文明的倒退。为什么不喜欢读诗,就是一种文明的倒退呢?笔者认为:读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生活趣味的高低。

一、读诗可以增进人的修养

俗语云:“浓缩的都是精华”。诗歌语言简洁、韵味无穷,单从这个层面来说它是最高形式的语言艺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受到的蓬勃春意全部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则展现的是一种朦胧之美和多义之美,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话语让你展开绵绵的联想,含蓄蕴藉、无言之美。可见诗歌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致、更别有一般滋味。如果一个人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浅尝辄止,更深处的内涵将与之擦肩而过。不喜爱品读诗歌而喜爱欣赏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只注意小说和戏剧中的故事部分,会留恋情节的山重水复,殊不知这只是小说、戏剧中最肤浅的部分,然而小说、戏剧更宝贵的东西——艺术技巧却会与这些人失之交臂,而艺术技巧却是它们精华所在。为一滴水而放弃整个大海,为一棵树而错过整个森林,确实令人惋惜。诚然喜爱故事并不是件坏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常常会驻足那些能满足好奇心或探秘味的故事、情节,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封神榜》、《笑傲江湖》的爱好,去追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艺术技巧。以油画作比,小说中的故事多半只像一幅油画的边框,用处只是修饰衬托中间富丽堂皇的油画,而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欣赏油画只注意边框而忘记中间的油画。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诗中用来装饰的东西很少,如果一个人真能静下心来,从读诗起步,进而欣赏诗,品味诗中的真意、趣味,最终从能欣赏诗到能欣赏小说、戏剧等其它种类文学,能会意小说戏剧等其它种类文学的佳妙之处。

如果只就故事情节来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古希腊神话故事》未必不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但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和《伊利亚特》、《奥德修斯》都远非根据或脱胎于它们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的,我们读诗,须在它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和《古希腊神话故事》之中寻不出的东西。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是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有故事,而是在故事后面简朴而隽永的情趣,以及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所表现的艺术本领。虽然从表面看来这两段故事一般人都会讲,甚至叙述得更曲折,是那么的容易,但是这两首诗却非一般人都能做的出。读诗就是要从此种看似容易而实际是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是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的“趣味”。

二、读诗可以提升人的品位

每个人的性格、趣味、修养迥异,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对于某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学趣味能培养。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多少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如同开辟疆土,必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由此,人的生活品位就会有所提升。学生年幼时都在父母督促下被动的背诵过唐诗,像骆宾王的《鹅》、孟浩然的《春晓》、李绅的《悯农二首》,当时只是朗朗上口的背,并未能理会诗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琢磨所背过的诗,一旦豁然开朗,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这时,便会感觉意味深长,很有趣味,那么这一点觉悟对自已便是一层进益,而所感觉到的趣味就是你所征服的新领域,它随你的感觉一点一点地向外拓展,一个人便在这种渐进中不自觉地增长了自己的修养。这就像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黑夜里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意旨,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自己的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想打开袋子看一看神灵让他捡的倒底是什么,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要他捡的竟然是钻石。他有些懊恼当时捡的太少。一个人在一开始接触感受诗歌时,可能大多是被动的,而一旦能够品味到其中趣味时,便会不自觉地增长了自己的修养,而到了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人又会后悔自己一开始接触的诗歌太少。

培养趣味的同时还要不断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欣赏每一部作品时,不仅要能神游冥索,去追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而且还要主动开发新境界,创造新天地,绝不能让你的趣味囿于一个狭小的圆圈里。《文史知识》81年第2期,有倪其心同志分析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的一篇文章。《过故人庄》一诗粗看起来明白如话,然而倪其心同志根据律诗的规则和前人的注释,深入理解,指出诗中第一句“鸡黍”化用《论语》荷莜丈人典;第五句“开轩”用阮籍《咏怀》“开轩面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语意;第六句“桑麻”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语意;末二句又用陶渊明在重阳节出宅把菊、酌酒归典。从而揭示这首诗在叙事、抒情中还有述志之意,写出了孟浩然原来想学孔子“为了行文而谋仕”,后来又像阮籍那样“从现实政治有所觉悟”,最后“追慕陶渊明的意向”,“有意要归耕田园”。我们也许一时难以判别这种说法是否符合诗人的原意,却显然可见这种说法表现了倪其心同志对原作各句的深入理解与感受。

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遣愁闷,而在使人感受“心头无限意,尽在诗歌中”,让人从诗歌中吸收维持生命和发展生命的活力,于是读者就能随着诗人指点的方向,见到自己所不能见到的东西,从平凡实在处感觉意之深长悠然不尽,于是文学趣味逐步浓厚,生活品位悄然提升。这也正如读陶渊明的诗,初读感觉平常,三读、四读方感觉到微妙之处,“悠然见南山”里饱含的韵味就离你不远了。如果然诗歌能品味欣赏了,那么,对其他文学形式也就能深入地品味欣赏了。诗中自有乾坤,内在修养、趣味和生活品位从读诗开始。

G710

A

1674-7747(2010)03-0108-02

2010-01-23

姚镇(1975-),男,江苏镇江人,镇江市第四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读诗趣味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