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小学作文是对学生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思维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评价。学生写好习作,不仅要求锤炼语句,安排结构、提炼主题,还要恰当地选择材料。
基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浅,知识少,生活范围有限,加之缺乏作文经验、技巧等,小学生在选材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在习作训练过程中,小学生会普遍出现选材没有意义的现象。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写《愉快的一天》时,写到那天,他早晨起床后,洗脸,刷牙,吃饭,上学,老师讲课,放学以及中午、晚上干了些什么,都介绍完了,一句总结:我今天过得真愉快。这样的文章,显然是记流水账,没有表现力。
表现中心是选择材料的依据,选材必须围绕中心,不能漫无目的。可有的学生面对材料时,随随便便不加思考便拿来写入文中,这样的作文虽然有材料,但材料堆积、杂乱,文章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没有明确的中心。如:《这件事给我的教训》这篇作文,有些学生选择的材料是与主题关系不紧密的生活小事,如:哪天某某时候,某某碰了我一下,让我差点摔倒,于是我以后再也不和他玩了,这就是给我的教训。这些小事根本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中心、很好地服务中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事,各种各样的物,都有它们自身的特点。而五彩缤纷的生活,在学生作文中却成了千人一面、千树一叶。如:描写春天,不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柳树发芽了,鲜花盛开了,燕子飞回来了;写老师大多数都是戴着眼镜,严肃的脸上有时露出慈祥的笑容,帮助差生补课。写好人好事,都是扶着盲人过马路,下雨回校关窗户,捡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些大众化、公式化的描述,使得文章流于平庸。
作文允许作者适当地联想和想象,但不能胡编乱造。材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一些写得不错的文章,会因一个细枝末节的失真,而削弱甚至丧失应有的力量,所以选材的真实性是一个特别要重视的问题。有一位学生写《我的爸爸》,文章的内容切题,中心明确,但是选择的材料不符合实际。他为了表现爸爸意志坚强这个中心,选的材料是爸爸因一次出差时发生了意外事故而致残,结果爸爸如何战胜种种困难而活下来了。文章虽符合要求,但其感情显得飘忽。后经调查,他的材料是虚构的,他爸爸是个健全的人。可见材料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力。
每篇材料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最佳的使用空间。选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文体、情感、结构、表达方式、段落衔接等各种因素,把适合文章的最佳的材料选出来,使材料发挥最大的效益。
中心是文章的统帅,材料是兵卒,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面对众多材料,必须要根据中心来选择材料。选材时,首先要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出发。凡是能充分地表现、说明、烘托、突出中心的材料,便把它留下;凡是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哪怕是非常生动、作者极为喜爱的材料,也要坚决舍弃。其次,不能孤立地看材料的价值,而是应从表达中心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材料。
典型性材料,就是指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代表性、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有较强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具有普遍代表意义,写作文时,一定要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典型的材料。魏巍在谈选择典型材料时,说过如下的话:“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面写了20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来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典型材料能够起到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作用。另外,典型材料并非全是惊天动地的重大的事件,看似平凡的事物,只要能表现重大主题,也就具有典型意义。
真实是指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真实可以说是文章的生命。一旦失真,文章的生命也就终结了。作文应尽可能选自己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材料。这样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这一命题作文,学生选材时,一般都有材料可选,而且这些材料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因而,学生印象深刻,写起来有话可写,易投入真情,避免虚假。如果自己编造、主观虚构一些材料,往往经不起推敲。
教师指导学生选材时,要让学生选择有新意的材料,不选那些人云亦云的材料。例如,写人品德高尚,就选择拾金不昧、扶盲人过马路、雨天让伞等材料。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真实的、新颖的材料,只是我们不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善于观察、积累这些材料。同样的主题,这位学生选择的材料就比较新颖:一位邻居的老大爷卖了几袋稻子到县城里为读高中的儿子买了一块手表。返回来时,将手表及行李忘在车上了。老人很焦急,返身去找,在车站老大爷又捡到了一块名贵的手表,但老人没有据为己有,等了两个多钟头,将表还给了失主——一位年青的税务干部。年轻人很感动,坚持给老人200元酬劳,老人推辞了。当年轻人知道老人也是寻找失物时,就发动群众帮助老人。后来,那辆老人乘坐的车回来了,司机把行李和表交给了老人,结果皆大欢喜,众人都笑了。这位学生最后称赞了这种急人所急、拾金不昧的精神,内容富有情趣且耐人寻味,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