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观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2010-02-16 15:03中北大学吴世丽
中国轻工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突发事件高校学生

□中北大学 吴世丽

基于人本观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中北大学 吴世丽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为有效地应对学生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具有人本性、安全性、科学性、合法性、针对性和快速性的特征。它建构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包括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善后机制三个子系统。

人本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细胞,高校的发展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一些高校内部不时出现学生突发事件。对于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及时或不妥当,不仅会干扰高校自身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构建一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新机制,对于保证高校协调、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转,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从词义学来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该是一个复合概念。这个概念涉及到突发公共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机制等关键词。在深入解析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科学内涵之前,有必要弄清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又称为危机事件或紧急事件。在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就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界定。该预案认为,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形态之一。当前,学界关于什么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相对而言,大多数学者都认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指的是,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所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干扰、冲击或危害,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事件。

对于机制,一般被理解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中的机械装置或机械构造。这个词来源于新拉丁语,过去主要是用来描述产生自然现象等方面的物理过程或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中。本文所指的机制,是指规范人类行为偏好及选择行为的各种制度的有序运行体系,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总体。它包含着以下要素:一是具有相互联动或影响的结构部分;二是遵循一定方式进行相对运动;三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四是相对运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构成部分的结构。从本质上说,机制是规范行为过程中各种关系的集合体。

综上所述,所谓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当高校校园内部发生学生突发事件时,学校有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既有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是由高校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以及高校学生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人本性

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由于绝大多数校园突发事件,容易直接或间接地威胁或影响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因此,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的生命,并以此作为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准则。

2.安全性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要求,不鼓励学生甘冒危险,以确保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尽量处于安全境地。因此,在制订高校学生管理规范时,必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将安全性渗透到各种规章制度中。

3.科学性

学生突发事件尽管是难以预料的,但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苗头出现。如果能够及时抓住一些初露端倪的现象,从偶然性中把握必然性,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就可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这就需要将科学性置于应急管理机制中。面对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要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激”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相关知识,科学地化解问题。

4.合法性

学生突发事件的不期然性和处理的紧迫性,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判断和决策,必须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在发生校园学生突发事件时,一定要注意慎用或少用强制措施,对突发事件中极少数学生违法违纪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获取证据,依法处理。学校则应依校规予以合理的处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5.针对性

加强对学生突发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够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包括研究忧虑的产生、恐慌情绪的激发、行为失控与恐慌的相互感染、自我保护性的集体行为等,正确选择学生突发事件中信息处理的方式,避免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针对性。

6.快速性

对校园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必须重视处理的时效性。学校要迅速成立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在对事件评估的基础上,立即启动预案。本着救人第一,尽量减少损失的原则,依据事件程度,通报有关单位,分工合作,有效处理现场,稳定学生情绪,适时召开有关会议,发布事件信息,妥善安排善后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反应能力和水平。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从实践需要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总机制应该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基础性的硬件部分;二是系统性的软件部分。基础性的硬件部分要求建立合理、有效、完备的应急管理体制,而系统性的软件部分则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机制。总的来说,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实施框架,两部分需紧密联系,相互依赖,不可或缺。

通常而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设置方案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有关处室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决策中枢机构,即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心。在这个决策中枢机构下面,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分工不同,分别设立应急执行、应急咨询、应急服务等职能部门。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中枢机构是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置的领导核心和最高权威机构,必须能够及时传达出高层的决策意图,体现出处置危机的应变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及发展变化的趋势,确定危机等级及警讯,做出相应的应急决策,下达紧急指令,制定出全校的应急方案,发布事件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向上级报告实情,并与社会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援,指导突发事件的善后问题等。

应急执行机构由学校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线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突发事件的预测、处置和善后等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应急咨询机构由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他们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为决策中枢机构提供决策方案和建议,协助高层对突发事件做出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协助决策中枢机构制定应急预案等。

应急服务机构由学校后勤集团、医院、工会及学生会、社团等组成,主要任务是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应急保障。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应为常设机构,各部门应结合自身的任务制定应急预案,在人员配置上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办法,尽可能吸收志愿者参加。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属于应急管理的软件部分,如果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全过程来分析,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应急管理子机制。

1.预警机制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什么事情,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大量的事例反复证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并非全是无端而起的,很多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某种预兆,只要见微知著,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化险为夷。为此,有三点要求必须做到: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学校必须通过编制安全教育手册,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二是制定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案。一般来说,制定预案是突发事件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它关系到在无法避免的突发事件爆发时,能否根据已有的突发事件管理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形成社会联动方案而控制事态发展,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预案不能准确描述哪一种突发事件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但可以做出假设,并根据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预案等级,然后确定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因为不同的预案,就意味着需要不同的资源或人员投入,具体包括确定问题性质、等级、目标任务、方案和执行规划等。三是要进行日常的学生思想动态预测。进行日常的学生思想动态预测,需要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从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和现实思想情况出发,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趋势做出预测,把握学生的思想演变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2.处置机制

由于学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要完全预防危机是不可能的,因而,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这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对此,应实施三个步骤:一是要根据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地点、范围和性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尽可能地把事态的范围控制在一定领域,建立起危机的“防火墙”,避免事态的扩大和蔓延。与此同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报告,并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合作,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以应急需。二是要及时准确地发布事件信息,稳定学生情绪。在大多数学生突发事件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使学生处于非理性状态,而原本潜在的矛盾有可能被激发,原本松懈的群体可能发生集群性行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处于动荡变化中。各种小道消息往往会“放大”事件的严重性,导致事件升级,从而造成更大风险。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由学校权威机构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协调各部门的处置行动,正确引导舆论,封杀谣言。三是要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的政治优势,也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生命线”,应贯穿于突发事件处置的全过程。当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团员、政工干部应在统一指挥下,亲临事件现场,深入学生群体内部进行思想疏导和安抚工作,对极少数不听劝告或带头闹事者,采取宽严相济的方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3.善后机制

所谓善后机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结束后对有关事项处理的一系列措施、政策和程序,以及进行事件原因分析、处理结论和责任追究的运作机制。如果出现失职的人员,就要对其进行处理,并对受害者进行安抚。学校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中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法纪教育,使肇事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学校造成的严重危害,防止思想的波动与反复,积极地消除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要深入地总结经验教训,包括事件发生的原因、应急管理中的不足以及成功的经验,改进事件处理中的失误,寻找漏洞,从而杜绝类似的学生突发事件再次发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善后机制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治疗。因为,当出现学生突发事件时,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未曾意料到的刺激而出现心理创伤。因此,必须采用干预技术来建立突发事件处理的心理支持系统,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组成心理治疗小组,为突发事件中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给予及时的心理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

当然,仅仅依赖单纯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并不能完全保障学校的平安无事。从根本上说,要有效防范或减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取决于学校日常管理的不断优化,取决于高校是否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这才是防范学生突发事件最为关键的治本之策。

[1]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冯润民.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7(1).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

[4]杨娜.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G647

项目名称: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人本和谐观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项目号:2008ZD03;项目名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号:ZD-09009;项目名称:山西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号:2009041049-03。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突发事件高校学生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