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 刘香华
大学生情绪管理探析
□福建师范大学 刘香华
情绪管理是个体或群体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是培养情绪智商,建立和维护良好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本文从情绪管理的内涵分析出发,对大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大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指导。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19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对情绪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对其实质提出了各种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利帕把它定义为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是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是心理和生理状态及行动的倾向性。由于情绪的极端复杂性,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个体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管理,又称情绪调节,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中国传统医学把情绪调节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怒伤肝,忧思伤脾”的观点,反映了朴素的心理免疫思想以及对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西方文化中诸如“保持头脑冷静的人才能成功”,“让你的情绪作你的向导”等古老谚语,反映了西方哲学家对情绪调节所持的两种相反观点。然而,情绪管理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仅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事情。尽管情绪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多数学者认为,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商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大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大学新生,他们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业内容。为此,在适应期内处理复杂问题时,必然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与认识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鉴别能力不强的矛盾、理想情感丰富与现实性贫乏的矛盾、喜欢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等等。存在上述种种矛盾,而又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时,就往往导致他们出现环境应激、理想目标失落和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加上大学生情绪的特殊性,使其常常会出现一些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冷漠、易怒、嫉妒、压抑等。这些情绪会明显地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况。而被这些情绪所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的还会使人感觉痛苦甚至绝望,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在心理上摧垮一个人。
大学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消极情绪不仅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而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而诸如骄傲、兴奋等一些积极情绪,如若没有得到有效调控,持续时间过长,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学会情绪管理对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加强情绪管理,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自觉丰富情感体验,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总之,情绪管理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策略包括情绪自我觉察策略、情绪理解策略和情绪自我调控策略,在觉察情绪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情绪,有利于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及时适当的调节。
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是指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
自我觉察,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部分。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经常变化的情绪状态的直觉,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具有这种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或者说不认识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就容易听凭自己情绪任意摆布,以至于做出许多令人遗憾的事情。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如注意自己的生理反映,包括心跳、肌肉的紧张度、说话的声调等等,也可以用心情记录的策略,通过写心情日记的方法,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状态,关注自己当时的感受,审查内心对各种情境的倾向,对情绪进行自我觉察。
情绪理解被定义为个体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它作为情绪智力的一个成分,被认为是有关情绪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情绪理解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基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反映指标。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情绪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生理因素
生理原因是引发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疾病、体貌特征、生物钟、生理周期等。生理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运动机能损伤(如腿脚受伤)、感官机能损伤(如视力、听力严重下降)、肠胃系统疾病、慢性疼痛等疾病,它打破了人们原来的计划和心理平衡,使人产生担忧、失望、焦躁等情绪,一些严重的疾病甚至会使人们形成绝望的情绪。而身高、体重、体形、长相等也会引发各种不同的情绪。研究表明,大学生中男性身材矮小者,女性身材肥胖者,更容易体验自卑情绪。
(2)遗传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情绪或情感和大脑特定的区域有关,也有强而有力的遗传根源。情绪或情感虽受环境左右,但遗传与胚胎时期的影响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情绪的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人的神经类型上。比如,一些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因为胆小,害羞而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俟上台就会紧张、恐慌甚至逃避。而他们经常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解释为遗传了父母亲内向的性格。
(3)认知因素
认知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片面的认知和错误的观念,是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个学生在班干部竞选中想担任班长的职务,但最终落选了。如果他把这个结果归因为老师、同学对他的不信任和自己的能力不足,必然会产生失望悲伤的情绪。相反,如果他把这次竞选看成一次锻炼的机会,并下决心做得更好,就会体验到满足,上进的情绪。对情绪的不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的。
(4)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很可能把自身紧张焦虑的情绪归结为社会大环境使然。在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自卑的情绪中,他们往往把自身的处境归结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成员关系紧张等因素。总之,身处不同的环境中,大学生对情绪的理解也是各异的。
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是指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情绪的调控能力是建立在对情绪状态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的,是指一个人如何有效地摆脱焦虑、沮丧、激动、愤怒或烦恼等因为失败或不顺利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的能力,也包括调节过激的积极情绪。这种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低下时,就会使自己总是处于痛苦的情绪旋涡中;反之,则可以从情感的挫折或失败中迅速调整、控制并且摆脱。大学生要对自我情绪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认知
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反应。这种差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待客观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取决于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认知。情绪是心态的反应,反应的强弱,不是取决于被反应的对象,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即取决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情绪调控的根本在于自身的生存哲学,在于世界观的确立和转变。
我们没有办法阻止事情发生,但我们可以决定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意义。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可以导致情绪的极大不同。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例如,当在课堂上开小差受到老师批评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认为老师是对自己不满,故意刁难,就可能会对老师产生厌恶,甚至对立的情绪。在行为上就可能更加无视课堂纪律依旧我行我素,或者表面屈从而内心不服。相反,如果认为老师是关心自己,是为了教育自己,帮助自己认识到自身的过错并及时改正,就可能会觉得老师的做法是对的,应当虚心接受,及时改正错误,认真听课,积极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所以,情绪的变化常常取决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大学生如果能用正确理智的观念去理解事件,调整对事件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就能避免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
(2)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对某种事物有力、积极的叙述,这是一种使我们对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和持久的表达方式。进行肯定的练习,能让我们开始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过去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也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的技巧。通过言语的自我暗示,能起到安定情绪等作用。例如,有些学生在面临考试表现出过分的焦虑时,他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暗示,诸如“我已经尽自己的努力做好备考了,我相信自己在考场中能发挥得很好”,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减轻紧张焦虑的心情。当然,自我暗示,并不仅仅限于语言,其他如感觉、意念、想象也有同样的作用。
(3)转移注意
注意转移,指有意识地将注意从当前对象转至其他对象,从而使情绪得到调节的一种先行关注策略。例如,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事件时,像考试失意、与朋友闹别扭之类,如果一味地沉溺在这种事上,只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沉闷抑郁。此刻,只有及时地转移对这类事件的关注,把注意力投放在能引起自己积极情绪的事件,如做剧烈运动、散步、听音乐,或做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很好地调节不愉快的情绪。
(4)表达抑制
表达抑制是指对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进行抑制。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使用该策略来调节我们的情绪,使身心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例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件,人们常抑制自己不满的行为表现,如愤怒,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当遇到非常愉快的事件时,也常克制自己的表现,避免因成功而得意忘形,防止对他人产生一种炫耀之感。
(5)情绪宣泄
如果说表达抑制是基于社会需要的话,情绪宣泄则是基于生理需要。情绪宣泄指对自己情绪释放的适应性表达,包括替代表达与直接表达。替代性表达指通过间接表达情绪,使情绪得到释放的一种情绪调节方式。例如,通过倾诉、高喊、哭泣等方式可以宣泄不快的情绪,从而使情绪回归平静。直接表达指面对激发情绪的事物,直接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调节方式。例如,当受别人侮辱时,直接通过言语或武力等方式释放自己的愤怒情绪。情绪宣泄方式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文化则倾向于替代表达。
情绪调节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尽管情绪管理能力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情绪管理的内涵还缺乏一致的认识。此外,对情绪管理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管理现状的研究,而对如何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研究还比较缺乏。干预研究,也将是未来情绪管理能力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在已有的情绪管理策略研究中,大多关注于情绪的调控策略,对情绪的觉察与理解策略研究还不够重视,而这将直接影响调节情绪的准确性与适合性,是尚待解决的一个方面。
[1]叶素贞,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10):63-67.
[3]侯瑞鹤,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心理科学展,2006(3):375-381.
[4]孙娜.大学生情绪管理方法新探[J].学理论,2010(8).
[5]师曙光.情绪管理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6(3):84-86.
[6]魏义梅,付桂芳.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