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岸慧(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
徐岸慧(江苏常州市朝阳中学)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语文学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满堂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里似乎已经无迹可寻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组讨论、课本剧表演、新闻访谈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形式。由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沉闷无趣,而是有了热闹、愉悦的氛围,这也是许多新教师们心目中的“好课”模式。那么,经过细细的品味之后,静下心来再仔细地评价一下这些课。我们会发现:在这样浮华的语文课背后学生们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这些热闹的课堂背后实质是什么?我们还甚至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音乐课、思想教育课。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已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必须去认真思考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记得听过一位教师的一节课,课堂很是活跃、热闹,整节课的设计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失误,但听完后总觉得有哪里不妥,反复思量过后才终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案例一:这是《阿里山纪行》的大体教学环节设计。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标画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分节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学文悟理
(1)从题目入手,阿里山“美丽”在哪?引读课文,画画阿里山的山和水,再读读背背,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阿里山”的特点。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在阿里山游览会有如诗如画的感觉?
3.熟读课文,拓展延伸
(1)摘抄比喻句,选择其中的两个仿说句子。
(2)学完此文后,你一定对阿里山有新的认识,当一次小导游,向他人介绍阿里山。
(3)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进行交流。
常常会想,语文课为什么称之为“语文”而不是“政治”或是其他。是因为语文课姓“语”,语文课程的实质应是有“语文味儿”,也就是说“语文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它是在进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来学习语言的,从而达到语文课的目的:即养成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与独立的表达风格。而至于领悟其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价值情操等,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生成性的,是不期而遇的,当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的几率会高很多。因为这些都受到阅读者、阅读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影响。而我们语文老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要能多一些语文本位的东西少一些“和语文相关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儿”。
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有 “听说的内容”,也有“读写的内容”,那么这节课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在这个过程中多大程度上得到培养了呢?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重在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去感受阿里山的美,在优美词句的描述中去诵读、去想象,去学习一定的表达方法,在一定的联想、比较、诵读中去感受。后面又布置了“搜集阿里山的资料进行交流”看来像是“基于语文的”,而实质上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于“语文学习”本身,而在了解社会等一些人文主题,其主要目的却在语文之外的地理等综合知识。这种游离于语文本位之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本体的迷失,其结果只能是离“语文”越来越远。这也是我们许多老师常犯的“通病”,诊治的办法恐怕还是要回归语文教材,智慧地选择文本的价值。
我们再来看于漪老师《春》的教案设计:
案例二:先由朱自清的《春》和有关春的古诗引入,接着提问题一: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问题二: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问题三: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问题四: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问题五: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问题六: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问题七: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于漪老师《春》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容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将这篇优美的散文重点放在“感”字上。设计理念很简单,但却很好地利用了这篇文章的特点,使学生欣赏到了散文的美。
记得有一阶段语文老师曾围绕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哪个重要进行过激烈的讨论,结果不知如何。不过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更赞成两者是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的。尤其是关于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侧重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还是应该让我们的语
文课回归“原生态”。我们课堂的选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改变的要素,进入语文教学的文章,有很多不只是为了语文教学体现它的工具性需要而编写的,有许多是凝结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通过它渗透到我们学生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由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
有老师可能会说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原生态,那不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地理或是政治课了吗?其实,历史、地理、政治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所包含的内容。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是蕴涵于语言文字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下面是我选取的两位不同的老师上《端午日》时的教学流程,也许能帮助老师更好理解如何使语文回归“原生态”。
案例三:《端午日》
1.导入: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节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节日?
2.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你能说说茶侗人在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什么?
3.细读探究。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赛龙舟的片段?
(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详细描写赛龙舟的片段表现这种团结精神的呢?
书上作批注。
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举一例说说我们班在活动中是如何通过团结精神取得胜利的。
5.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
案例四:《端午日》:
1.导入:介绍韩国注册端午节的事引出端午日。
2.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用三字的形式归纳茶侗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例:画王字。
这些习俗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3.研读重点语段。找出赛龙舟片段中所使用的动词并进行赏析。
仿照作者的手法使用动词进行一段场面描写。
为什么人们获胜了之后并不在意所获得奖品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并用相关的语句回答)
如果你是茶侗人,你会喜欢端午节吗?为什么?
4.拓展延伸。基于韩国人注册端午节的事,谈谈我们怎么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
以上两个《端午日》的教案。案例三重点关注的是文章所体现的民俗性,所有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团结精神的重要性,这就变成了一节纯粹的政治思想教育课;而案例四既关注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并且在着眼语言文字的同时关注文章本身的原生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背后所渗透的茶侗人对端午的热情及团结、和谐的氛围。
最近,有位新教师急急地来问我:“我想选《十三岁的际遇》开课,可是好像要讲的内容太多了,一节课怎么都讲不完。我该怎么上呢?”其实,有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有一阶段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一篇文章好像要讲的内容很多,不知道讲什么好,还是全部都讲面面俱到。我认为一节语文课不一定能做到把这篇文章的所有重难点都讲到,而是要“情有独钟”,也就是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抓住它最典型最有学习价值的地方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基点,选取难点,抓出重点。一般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教学重点。当然,有些重点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有些重点却不是教学重点。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就得很好地处理教学重点、难点与基点。
其实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受着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等等。但是正像某些专家所说的“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将失去意义”,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的取舍选择已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所必须做到的。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