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凉热之思

2010-02-16 08:00黄羊滩
浙江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猴戏论争王小波

文/黄羊滩

语文的话题门槛大抵很低,一点火星,总会蔓延成全民的论辩狂欢。这一次,引燃讨论的柴薪是一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居然没有语文科目,语文缺位。

与“不考语文”事件颇有些渊源,一种裸露已久、更为坚硬的社会现实却是“不学语文”。语文事实上的边缘化现象,并非危言耸听。语文的落寞真实而生动。这种落寞从经济社会甚至家常日用的诸多方面都可看到端倪,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实用写作,乃至文学创作、阅读体验,均呈现出粗粝、毛糙、肆意的情形。

语文凉热,“不考”可能导致“不学”,教学考试作为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责无旁贷。不过,校园之外,语文其实就植根于每一个国人的心间,那是一个渗透、影响、移易、浸润的过程,春雨润物,大象无形。易言之,那种以为一考就可以定乾坤、不考就会江山异色的想法,不仅天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狂妄。当我们在指责中学语文教育的“标准化”时,强调的是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而当我们指责大学招生不考语文时,往往又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标准的游移反映出心灵的干巴。悠远的、美好的、精致的、粗犷的母语,其实已经在这样的游移中被割裂为实用主义的工具。我们的心与承载千年文化万里情怀的汉语之间,已经蒙了厚厚一层膜,灵动没有了,鲜活消失了,弹指之间却不啻万水千山。

我们看到,即以那些情绪激烈的语文卫道者而言,何尝没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上海律师“痛斥”高校不考语文,一上来就是语气粗暴,上纲上线,大扣帽子。至于一些批评不考语文现象的论者,也不过高声重复了一些常识而已,语文很重要,不应该不考语文云云。

社会也需要检讨,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社会在汉语的使用上影响更大。政治上的语体沿用、套用、借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八股文体的质木无文、套话连篇且不必说;那些有着无数粉丝的演艺明星,那些网络上的风云人物,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往往是大众语文失范的始作俑者。然而,公众很少能够看到这些人物的个体努力、内心省察。总是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自外于这样的“呼吸”。

这样的文化论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社会关注,不过,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在论争中,只是看到了对他人道德正确、义正词严的指责,并没有丝毫自责的意思。语文失落,为什么个体不反躬自省、找找自己的原因呢?“反求诸己”、“向内寻求”,正是汉语承载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错的何以都是别人?这是很霸道的一件事情。如此论争,注定是风雨过后一切故我。

据说,某年秋天,文化人王小波在北方一个小城市遇到一拨儿耍猴的人。“他们用太平天国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王小波说,猴戏当然没看,我怕看到猴子翻跟头不喜欢,就背上反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罪名,也希望有人把这些顺嘴就圣化自己的人管一管。同样是文化人的梁文道就此点评道:“我们很喜欢在文化论战的时候把自己捧得很高很神圣,占据道德高地。”在这场“不考语文”文化风波中,笔者似乎也隐约看到了那些走江湖者的影子。

猜你喜欢
猴戏论争王小波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猴戏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最后的猴戏?
丙申猴年看“猴戏”
社会文明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对策——新野猴戏边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