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勇良,195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进入浙江省政府调研室工作,历任省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新疆自治区体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体改办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6-1997年在日本进修。长期从事浙江经济研究,主持和执笔省内多个重大课题研究,多次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优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党政系统调研奖等奖项。
前年起,笔者开始鼓吹浙江经济正面临重大转折。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似乎让笔者预言有点落空。然而,2009年浙江经济成绩单的一组数据,终于使人再一次确信,浙江发展方式转变正在展开之中。
过去一年,浙江城乡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分别高出GDP增长的0.8和0.6个百分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第一次同时双双高于GDP增长。与此同时,全国城镇人均收入增长比GDP增长高出1.1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致相当于人均GDP增长,这些都是近几年少有的。
对此,一个直接的解读就是,浙江的居民收入终于自1983年以来,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一次出现了实质性的上升。另一个解读则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消费增长将加快,服务业发展将加快。由此而引致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经济结构转变将加快。
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形成和推进,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就十分强调由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这是较早的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激励约束条件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事实上不可能也并没有出现发展方式的明显转变。进一步观察实际情况,反而出现了投资比重上升和消费比重下降,以及经济增长对于出口的较大依赖。据此,甚至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恶化。
有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或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两低”特征。即以低劳动成本为主的要素投入,以及以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的市场需求。“两低”存在一天,中国经济的粗放增长方式亦将存在一天,收入占GDP比重亦将难以提高;“两低”改变之时,亦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时,也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之时。
因此,笔者所谓的“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信号”背后,根本性的因素,就是这“两低”的重大转变。
——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的市场需求转变是显而易见的。2000-2008年,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年均增速仅7.2%,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速则达10%。而在国内,所谓的产能过剩,多半是中低档次产品。浙江2009年出口较好,然而正如所内同事最近的一篇形势分析文章所说,中低档次产品对于经济危机有较强的“免疫力”,但它对经济繁荣同样有较强的“免疫力”。
——劳动力全面短缺则正在一步步逼近。根据笔者计算,至2012年,我国年度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就将低于年度劳动需求的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终于将逐渐消退。最近一段时间,屡屡出现关于“民工荒”的报道,一个好玩的案例就是,嘉兴200多辆新车趴窝没人开,根本原因就是劳动力短缺。
“两低”改变具有互为相长的客观效果。劳动力短缺直接推动成本上升,推动资本对于劳动的替代,促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中低档次产品需求下降直接促使企业降低产品价格,刺激消费增长,促使形成企业增强产品结构调整的内在激励。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式,终于将渐次展开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
在这里,还有另一个重大的环境变量的支撑,这就是今日浙江已非昔日之浙江。资本货品有了巨大的积累,人力资本有了长足的提升,基础设施有了根本的完备。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两低”的逆转性转变,不但不会阻止浙江较快发展的步伐,反而激发出浙江肌体内的强烈的积极因素,并在已有的巨额资本积累的助推下,进一步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力量。
浙江的一部发展史,就是一部挑战困难的历史。笔者多年前,就以“挑战沼泽”进行形象概括。相信在当前这一重大发展转折关头,浙江亦能再次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