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产业迎来蜕变的战略机会

2010-02-16 04:55祖增
浙江经济 201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祖增

浙江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新阶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省委书记赵洪祝最近在省委专题学习会上指出,“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又要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力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显然,在当前浙江产业发展的重要关口,正确把握结构调整中“新”与“旧”的关系,将使浙江产业迎来蜕变的战略机会,最终走出一条浙江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没有落后的行业”

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产业。浙江在纺织、食品加工、服装服饰、日用小商品、电器机械等产业领域,仍然具备技术储备、资金、资源等方面优势,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虽然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加快,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是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但不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它们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已经有多次的产业升级),在其整个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优势产业并没有丢掉。

“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竞争力”,浙江传统产业再也不能走“粗放制造、分散布局、低价竞争”的发展老路,必须在压缩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企业的基础上,以抓块状经济和行业龙头企业竞争力提升作为切入点,实现技术突破、组织创新、产业再造。要着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依托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迈上“从分散到集聚,从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的集聚化发展道路。

事实上,经过最近30多年的资本积累,浙江实业资本已开始谋求转型,不再满足于在价值链的低端部分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是追求在价值链的高瑞环节中获得更大份额。技术改造、产业链整合已成为传统产业和企业的共同行动,如低压电器业逐步向生产低、中、高压成套装备转变,汽配业由生产低档零部件向生产电气、模块化配件转变,纺织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如雅戈尔已打造出一条从棉田到终端的超长垂直产业链,“汉麻”的产业化更是引领纺织服装业的绿色革命)……纷纷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

2009年以来,浙江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指导下,一批骨干企业正在做大做强,块状经济示范区加快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链的延长与深化,使一大批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从而将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技术的更新和创新,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技术跨越,再建“浙江制造”新优势。

新产业已进入新关口

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全球经济深入调整的背景下,能否找到和发展有投资潜力、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决定浙江未来产业层次和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从全球看,已进入到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新理念,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全国层面来看,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对浙江而言,需要依托雄厚的社会资本和庞大的传统产业基础,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确制导”,培育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物联网等产业。

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各地持续升温,已呈现出大动员、大投入、大发展态势。如以“华仪电气”为龙头,温州正抓紧打造包括发电机、齿轮箱、主轴、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风电场建设在内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不久前,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已正式出台,国家级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也落户江东。到2015年,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将力争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纷纷把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重要选择,如正泰集团率先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万向电动汽车电池和动力系统成功地与上汽合作进入了世博园区,而在工业之巅的飞机制造领域,中国最大的电扶梯制造商——“西子联合”以唯一的民企身份跻身大飞机项目。

尽管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有了雏形,但是新兴产业占工业规模比重仍然不高,短期内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比还是个配角。而要看到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都处于成长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其发展速度将大大超过整个产业的平均速度,占产业的整体比重将逐步上升,进而会主导整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当前浙江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争取获得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阶段。如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资源?这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现实课题。

可以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弱势”主要不是产业规模,也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乏自身的技术来源,因而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更为关键。要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强化创新的基本要素,进一步推动知识、技术、人才等资本在区域内集中,并力争到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浙江的支柱产业。

服务也能促成大产业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先进制造业也只有走向服务化,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因为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价值,不单要靠制造业发展精深加工能力,还包括加强产前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做好产后的物流管理、品牌运作、营销网络等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区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尽管在未来几年里制造业仍将是浙江的主导产业,但现代服务业有望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十二五’期间,浙江服务业增速总体上保持快于GDP和工业将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秦诗立,2010)。《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年)》提出,力争“到 2012 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5%,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期彻底改变经济增长对工业规模扩展的过度依赖。

浙江服务业已表现出持续扩张的态势(2009年浙江服务业逆势增长,增速达12.5%;2010年一季度即使工业强势回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9.3%),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加快向中心城市聚集、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聚集,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功能区。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型经济业态如今在中心城市的不断涌现,就是服务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信号。而在一些制造业企业中,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价值链正在形成,有可能在服务型制造模式、电子商务新商业模式上实现新突破(如美特斯邦威正式从一家数百人的制造企业转型为没有一台缝纫机、只有品牌运作和研发设计的“虚拟企业”)。

但从整体上看,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比较薄弱(据有关统计,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高端服务业占GDP比重仅占20%多一些,远低于北京和上海)。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和增强辐射,迫切需要重点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社会资本及工业企业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浙江已在抓紧编制10个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大力培育3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和100家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重点企业。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