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0-02-16 03:18李其庆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危机

李其庆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李其庆

(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100032)

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完整、系统的危机理论,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特点、发生机制,危机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还是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梳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同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际材料发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价值

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完整、系统的危机理论,但是他对危机理论是十分重视的。马克思一直有系统研究危机理论的计划。1857年8月,他在著名的《导言》中为自己的经济学著作拟定的第一个计划方案中的最后一项的标题就是“世界市场和危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特点、发生机制;危机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经济危机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已经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只不过散见在他的许多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的一些著作,例如在《英国的贸易危机》、《欧洲的金融危机》、《欧洲的危机》、《法国的危机》等政论文章中还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实证研究,他在论述1857年经济危机的文章中利用了大量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各种报刊和统计报告的实际材料。这些材料和马克思从中做出的概括和结论,后来成为他的经济危机理论的组成部分。我们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加以梳理并系统化,同时结合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际材料发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一)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它反映了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过剩危机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这种制度本身必然产生的结果。因此,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即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基本矛盾来说明。马克思指出:“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地增加)。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而“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地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这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种种尖锐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马克思得出最后结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二)危机形成的机制。马克思考察了危机的各种因素、条件、可能性、现实性和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篇《商品和货币》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的前提,即商品表现为货币并完成形态变化的过程时就阐明了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条件,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条件还不存在。这种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它只有在本身同时就是再生产的流通过程中才获得可以表现出来的基础。

《资本论》第2卷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马克思在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中分析了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他指出,产业资本正常运行的条件是所有这三种循环保持统一,并且每一种形式都能顺畅地完成自己的循环。他从分析资本循环中得出重要的结论: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质和无政府状态,这种连续性遭到不断的破坏。

在第二篇《资本周转》中,马克思揭示了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

在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马克思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实现问题。他在考察简单再生产的一般要素的时候,已经得出结论:在每一场合,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生产下降,周期性的危机必然使生产规模缩减。

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表明社会总产品是否能顺利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各生产部门是否按客观的比例进行生产和交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实现的。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平衡经常遭到破坏,“只有通过一次大崩溃才能恢复平衡”。

《资本论》第3卷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这里把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态作为特殊的要素纳入资本总过程的各种形态,对资本运动过程作总体考察。这样资本主义的各种复杂矛盾便进一步展开了,危机也同时获得了进一步的规定,危机的形式也有了具体的内容,危机的规律也进一步显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在第三篇揭示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则是周期性危机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规律。马克思在第25章《信用和虚拟资本》中还阐述了货币危机与现实危机的关系。他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恩格斯还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的论述,指出:“货币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从属的作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三)危机对工人阶级的影响。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雇佣劳动同资本主义再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工人相对过剩是工业周期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的需要,也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机制。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来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的或半失业的人手。”危机给工人阶级造成以下恶果:(1)失业急剧增加。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相对过剩人口……在危机时期急剧地表现出来”,因为相对人口的存在,会使在业工人的工资降低,从而使剩余价值量增加,阻碍利润率下降,最终使危机得到缓解。(2)工资严重下降。在危机时期,失业人口增加,工人之间竞争加剧,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大体说来,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3)危机使工人阶级陷入贫困。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资本家阶级总是想方设法减少自己的损失,竭力把危机的恶果转嫁给工人阶级,使劳动群众本已十分艰难的处境更加恶化。马克思在《欧洲金融危机》一文中写道:“工业活动的停滞和由此引起的劳动阶级的贫困,正在迅速地扩展到整个欧洲。”在《工厂工人状况》和《英国工厂制度》中,马克思引用实际材料和具体数字揭露了工厂主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工厂主们肆无忌惮地延长工作日,降低工人工资,而且公然违反议会通过的法令,用童工代替成年工。马克思满腔激愤地把这些资本家称之为“靠吸吮本国年轻一代工人的膏血而自肥的吸血鬼”。

(四)危机与社会革命。马克思认为,危机必然引起社会革命。他在论述法国经济政治状况及“动产信用公司”的一些文章中,揭露了路易·波拿巴与交易所投机商之间或明或暗的勾结,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极度恶劣的境地,使国内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马克思写道:“越过英吉利海峡,我们看到,社会的表层已随着地下火的活动而起伏震荡。”“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对立正在迅速接近爆发真正的社会战争的地步。”

二、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方法论特点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并存。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为了资本主义的永世长存都研究过经济危机问题并努力寻找克服的办法。他们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因而具有局部的合理性。但是所有这些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而马克思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作了彻底的、科学的说明,他的危机理论具有以下方法论特点。

(一)科学抽象。这种方法以现实为依据,从简单的抽象规定开始,逐步上升到越来越具体的规定,从而在理论上使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内部联系得到科学的说明和再现。只有这种方法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同时,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发展进程总的说来同现实的历史过程也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矛盾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引出自己的规定,由抽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存在。他的叙述顺序也是阐明从危机的最简单的规定向越来越复杂的规定的发展,阐明从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向越来越具体的形式的发展。马克思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历史、逻辑和叙述的统一。

(二)总体把握。马克思认为,危机是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表现,分析资产阶级经济的每一个矛盾,也就是分析形成危机并决定危机表现形式的规律性。他指出:“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因此,在这些危机中综合起来的各个要素,必须在资产阶级经济的每一个领域中出现并得到阐明。我们越是深入地研究这种经济,一方面,这个矛盾的越来越新的规定就必然被阐明,另一方面,这个矛盾的比较抽象的形式会再现并包含在他的具体的形式中的这一点,也必然被说明。”马克思在研究世界市场危机时,就是在总体上,从各个方面的联系上,来把握危机的总体过程的。

(三)辩证思维。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辩证思维。在危机的根源、现象与本质、可能性与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两重性、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与建设性等根本问题的分析中无不浸透了辩证法。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利润率下降趋势与阻止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信用的双重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也充分运用了辩证法。马克思最后得出的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导致社会革命、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更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彻底革命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三、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实质和特点。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呈现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形势下的表现形式的差异,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并未超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判断和精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产物。对于经济危机的认识,历来存在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二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即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观点。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最有效的、合理的经济制度,因此总是把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机制和操作等方面的偶然因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从制度、本质层面上解释这场危机。此外,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术界对当前这场危机各方面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危机理论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这场危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危机的特点和实质

1.隐蔽的生产过剩。当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这与传统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有很大不同,而且美国出现的问题是借贷消费或消费过度而不是消费不足,因此,从现象上看,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源自于金融市场本身的矛盾,而不是源自于实体经济资本积累的矛盾。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似乎也就不能解释当前的现实。实际上,这次危机不仅有实际物质产品的过剩问题,同时还有虚拟金融产品的过剩即金融衍生品泛滥的问题。金融产品的过剩又造成了新的虚假需求,这就使生产过剩危机更加严重了。马克思指出,商业信用形式使生产过程同流通过程分离开来,这就是说,“信用使货币形式上的回流不以实际回流的时间为转移,这无论对产业资本家来说还是对商人来说都是如此”。但是这种在繁荣时期回流迅速而可靠的假象,“在回流实际上已经消失以后,总是会由于已经发生作用的信用,而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下去,因为信用的回流会代替实际的回流”。这样,实际的生产过剩就被掩盖了。

2.金融危机的先发性。传统的经济危机最先爆发于实体经济领域,由生产过剩导致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工厂倒闭,然后危机进一步蔓延到银行等金融领域。但这次危机则是以金融领域为起点。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是危机的原因和基础。这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信用是影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危机的根本条件和原因;其次,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条件下,信用对危机影响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大大加强了。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信用渗透于资本主义全部关系之中。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虚拟经济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因而金融市场也有了自己的危机。但是这个危机仅仅是整个危机的倒置的反映。因为“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投机常常是发生在生产过剩已经非常严重的时期。它是生产过剩的暂时出路,但是,这样它又加速了危机的来临和加强危机的力量。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金融危机的先发性,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误把结果当作原因,把现象当作本质。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指出,不能把个别人的冒险行为或狂热的投机活动看做是造成危机的终极原因。一些经济学家企图用投机来解释工商业的周期性的痉挛,是因果倒置,“就像那些如今已经绝种的自然哲学家学派那样,把发烧看做是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

3.危机的策源地和中心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爆发,而这次却是从美国爆发,从而形成了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世界金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形成是要有一定条件的,它只有在“货币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为信用经营所代替,另一方面为信用货币所代替”的国家里才有可能发生。从历史上看,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在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大国往往形成世界危机的策源地和中心国。例如,19世纪以前的英国就是如此。因为英国是当时最大的进出口国。马克思指出:“工商业普遍危机的……的到来总是由英国先发信号,因为它是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危机中心国的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马克思以德国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会象德国那样受到英国危机如此直接、广泛和强烈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因为德国是英国在大陆上的最大的销售市场,而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羊毛和粮食在英国销路最广。”在这次危机中我们看到,英国同美国在金融业及其管理体制方面联系紧密,因此受影响较大,其次是欧洲大陆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长期依赖外资,在西方撤资自保情况下,受到危机的严重打击。我国在外贸出口方面对美国市场依赖性较大,因此出口部门的实体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二)危机的影响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1.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全面向实体性经济危机转变,美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衰退之中,消费缩减,需求下降,信用中断,货币紧缩,企业倒闭,失业增加。根据2009年9月11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项综合经济调查显示,经济衰退使美国新增260万贫困人口,令家庭收入回落到10年前的水平。2008年美国共有贫困人口3980万,与1960年相同,而那时人口较少。由于采取冻结工资、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等紧缩措施,再加上金融企业高管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仍然领取高薪和奖金等不公正现象,劳资矛盾加剧,各种形式的社会反抗频频发生。

2.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实际上,危机本身就是通过破坏一部分生产力来达到强制性的综合平衡。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主要在企业、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进行,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调节措施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调节的总目标是阻止利润率下降,因此,不管调节措施如何多种多样,调节的范围和力度有多么不同,从理论上说,这些调节措施都没有超出马克思阐述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原理。在这次危机中,西方采取的主要反危机措施有:(1)加强国家干预,由国家直接注资或担保,增加流动性,恢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通过市场的作用,推动企业并购,实现产业重组,淘汰落后产能;(3)由国家指导和投资,大力开展数字化、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机器人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优化产业结构;(4)加速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减少公共开支。

3.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的性质。这种调节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转嫁危机。在国内,把危机的损失转嫁给本国的工人阶级及其后代。马克思在《欧洲的金融危机》一文中,曾深刻揭露这种恶劣的做法。他指出,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各国政府想方设法减少资本家阶级的损失,竭力把危机的恶果转嫁给工人阶级,“换句话说,应该用政府所代表的整个社会财富来补偿私人资本家的损失。这种只要求一方实行互助的共产主义,看来对欧洲的资本家是很有吸引力的。”在国际上则把危机的损失转嫁给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世界金融史来看,美国曾经在1971年通过废除布雷森顿协定和实行美元浮动汇率制,把美元危机转嫁给欧洲,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又通过“广场协议”,压迫日元升值,把美国债务危机转嫁给日本。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又想通过印钞发债,降低长期利率,来吞噬中国的外汇储备。其二,改良主义。对危机的各种调节措施,无论它们有什么华丽的外表,都是在保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前提下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在资本主义两种发展模式,即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与莱茵模式、新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争论中看得十分真切。西方改良主义思潮的代表是社会民主主义,其大本营在欧洲。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具有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在危机中上台的美国民主党也属于社会民主主义范畴。在这次危机中,关于社会民主主义,有两点十分引人注目,第一,社会民主主义并没有幸免这次危机,而且从某种程度说,欧洲的危机更为严重,复苏得也更慢;第二,社会民主主义的改良主义从来就不彻底。它的特点是软弱、摇摆和妥协。在2009年6月7日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中右翼获胜,左翼失利就是明证。左翼声称右翼利用了他们的旗帜才取得胜利。但是这反过来不是证明,在选民眼中,他们同右翼本来就没有本质区别,而且在应对危机方面更不让人放心吗?

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在危机之初,大垄断资产阶级陷于困境,他们不得不作出让步,并接受政府的干预,现在经济开始复苏,他们不那么需要政府和纳税人的帮助了,因此,凡是束缚资本手脚的改革措施,他们都一概加以抵制和反对,金融业又在追逐暴利,高管又在领取高薪和奖金,看来一场危机还没有结束,他们又在为制造下一个危机作准备了。

(三)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虽然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但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迫于工人运动压力,它有可能向社会民主主义倾斜,但更有可能的是发生新自由主义的转型。因为金融资本的政治因素非常强,甚至还要加上军事因素。列宁讲过: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够支配而且实际上已经支配着一些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当前美国的霸权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即使仅仅从经济角度上说,也是如此。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6%,欧盟大致相当,而中国只占7%。金融资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追求超额垄断利润。马克思曾经讲过,金融家的灵魂渴求货币,这唯一的财富形式,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样。只要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仍然保持霸权地位,它就不会轻易放弃新自由主义。对奥巴马也不应抱有奢望,已经有评论说,奥巴马将按照历史规律来行事,而非按照他的肤色来行事。因为他面临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压力,甚至被攻击为社会主义者,他随时有可能作出妥协。当然,美国继续维持新自由主义将面临两难困境。美国当前的经济霸权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通过美元的霸权地位向全球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另一个是在这个过程中,将国内的产业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产业空心化(生产的非本土化)。如果美国调整自己的经济,回到本土生产,那将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这与金融垄断资本今天主要通过全球化进行积累相冲突,并违背金融资本攫取超额垄断利润的本性。但是如果不调整,美国国内产业进一步空心化,那么美国国内的失业危机和贫富差距将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美国国内反对大垄断资本的政治危机更加严重,这也不符合大垄断资本的利益。

注释:

(责任编辑 钱亚仙)

F039

A

1008-4479(2010)03-0005-07

2010-03-06

李其庆,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危机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