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华 运城学院外语系 044000
俄汉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与运用
李伟华 运城学院外语系 044000
俄语学习者往往因为其繁杂多变的词汇、语法形式等,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都倾向于这些方面,忽视对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探究,但在实际学习及运用俄语的过程中,经常因一些文化因素导致不解、误解、误译,甚至交际障碍等现象。本文从中俄文化差异及实际需要两大方面阐述,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中俄两国文化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重视学习俄语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文化差异;民族个性;语言运用
文化通常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是与教育、经济、政治、法律等平行的一个领域; 而广义上,一般认为是一个民族或一种特定人群普遍自觉认同的观念和规律系统,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知识、艺术、结构、符号、风俗、习惯、信息、价值和理念。每一种文化代表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观念,因为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和表达形式是证明其世界上的存在的最有效手段[1]。
中俄两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都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中国、俄罗斯的文化是两国人民智慧和历史意识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表现,因人类生活的共性而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时,又由于背景各异,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差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学习者只有很好的理解了这些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语言。
1.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西方文学大师艾略特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2]。“基督教文化”常被看作西方文化的缩影,而佛教文化也被认为是汉语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源。宗教反映着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纷繁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这一切都必然在语言中留下许多印记。
2.语言习惯差异 中俄两国语言中有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各自的文化现象也是以自己的语言为基础的。中俄两国人民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使用习惯。例如:汉语中在表现谦虚时常自称“鄙人”,尊称对方时则为“阁下”;俄语中对人尊称用“вы(您)”,如果是具体的人或人名,会有小名,昵称,爱称,鄙称,卑称等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汉语中所说的红茶,俄语则会用“чёрн ый чай”来表示,而чёрный是指黑色的。
3.地理环境差异 一个民族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常常对该民族的文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中俄两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环境各异,气候条件差别大,这些都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制约着文化。比如,我们在形容事物发展迅速时说“雨后春笋”,俄罗斯气候寒冷无法生长竹子,但他们由于森林多盛产蘑菇,雨后林中遍地蘑菇,所以俄罗斯人说“雨后蘑菇”(Как гри 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4.思维方式差异 人类共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规律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群对同一事物有的能够取得共识,但不同民族的思维又有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的民族个性。西方人常以物本为主体,中国文化却以人文为中心。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突出反映在语言表达上,比如,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人们见面时,习惯性问:“吃了吗?”,如果把这话讲给俄国人,会以为要请他们吃饭[1]。
5.传统习俗差异 中俄两国虽然是邻邦,但传统习俗差异却非常大。俄国人家接待客人,如果主人认为是贵客,一般会捧上面包和盐,中国人会觉得这是普通的食物,怎么可以迎接贵客呢。这当中有着历史渊源,其一,在古代,盐是祭品,人们迷信它有去邪的力量;其二,盐在当时的生产技术和运输条件下价格极其昂贵,老百姓把盐视为珍宝,如果有人把盐白白浪费掉,就会受到人们的责骂。
对于俄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终将体现在阅读,交际和翻译中。
1.阅读中的俄语文化背景知识对于俄语学习者来说,阅读俄语报刊文章是了解俄罗斯境内外大事,获取信息,增加词汇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外语最终目的体现之一。在阅读中我们会很自然的在心里将其转换为汉语,但是在此过程中有时发现对俄文报纸文章的题目常常摸不着头脑。原因就在于现代俄罗斯报纸的文章题目中大量使用隐含背景知识的引文。这些题目或出自著名文学作品,或摘自某个成语谚语,或来自某个童话故事。况且,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是直接使用完整的引文作题目,而是将引文加以变化再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达到一定的讽刺、幽默效果。中俄两国读者的背景知识不同,所以中国读者不理解这些题目。
例如,在看“Россия — н емцам:идите туда, н е знаю куда”这个标题的时候,似乎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这个题目出自俄罗斯民间童话《Под и туда — не знаю куд а, принеси то — не зн аю что》[3]。童话大意是:国王的猎人安德列得到了一位由斑鸠变成的美丽的姑娘,安德列和她结了婚。国王见到安德列的妻子后,想把她占为己有,就给安德列出尽难题,让安德列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去,并带回不知是什么东西的东西。安德列在妻子家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国王,自己做了国王并与妻子团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知道了这个童话故事,了解了题目的文化背景,就能够正确的解读题目的含义了。
2.交际中的俄语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作为言语交际工具,是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语言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所有特点可以被看作相应语言集团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制约语言的特点。背景知识对于话语解释至关重要。交际者背景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俄罗斯人一般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尤其不愿听说自己老。俄罗斯妇女认为,女人的一生有六个阶段:ребёнок(婴儿), девочка (女孩儿), девушка(姑娘), мол одая женщина(年轻妇女), м олодая женщина(年轻妇女), и молодая женщина(年轻妇女)。也正因为这样,在与俄罗斯人交际的第一环节中,呼语的准确度直接影响交流的质量。中国有“全国通”的(老)“爷爷”,(老)“奶奶”,此外,“叔叔”,“阿姨”也极为盛行,而在俄罗斯,这样的称谓只用于亲属之间,况且“老”也犯了俄罗斯人的忌讳。在中俄日常交往中由于呼语不当也曾出现过不少尴尬局面,这种“文化休克”不是偶然的,其根源是文化差异。
个体主义是俄罗斯礼仪文化主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在交往中非常注重个人隐私。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凡是折射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的呼语都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威胁,被视为无礼,况且俄罗斯人使用呼语时非常注重关系的亲密度和性别[4]。因此,尊对方为дедушка(爷爷),бабу шка(奶奶),дядя(叔叔),тё тя(阿姨)会令其反感,如果将老太太称为девушка(姑娘),她们反而会特别高兴。近年,俄社会较流行 госп один(先生),госпожа(女士)等称呼,这类呼语较易被接受。
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说“姑娘们在一起叽叽喳喳像群喜鹊一样”,这并不包含什么贬义色彩。如果将这说给俄罗斯姑娘们,那可就大不一样了。俄语中сорока(喜鹊) 是种不祥之鸟,是搬弄是非者。
3.翻译中的俄语文化背景知识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是文化间的接触,二者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就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而言,翻译一方面对译语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它对民族语言形成、文学发展和文化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译语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翻译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原作作者在译语文化中的威望,原作的文学体裁在译语文化中是否存在以及发达程度,原作内容在意识形态、道德或美学观念上是否和译语文化存在冲突之处,此类的方方面面必然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要表达相同的文化比较容易,表达不同文化就比较困难。因此,翻译的最大价值在于再现世界不同文化,翻译直接影响着不同文化的传播。保加利亚翻译理论家安娜·利洛娃认为,世上不存在不受翻译的影响、不受益于翻译的民族文化。翻译源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就其本身而言,它体现了原语国文化与译语国文化交流、合作的经过和结果[1]。因此,翻译必然带有某个民族、某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民族特征,带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俄罗斯的文化离我们较远,如果我们对俄罗斯的文化背景一窍不通,或者知之甚少,对原文的理解、揣度、领悟肯定不会到位,往往就会产生文化误译。例如:На завтр ак и на обед пригото вляйте мясо или рыб у, ешьте яйца, горох, творог[5]. 通常我们会理解为:早餐和午餐做些肉或鱼,吃点鸡蛋、豌豆,喝点酸凝乳。Творог是俄罗斯人的常见食物,字典上解释为“酸凝乳”,我们并不确知其食用方法,误以为像我们常见的酸奶,是“喝”的。但实际上,俄罗斯人一般是不会直接“喝酸凝乳”的。鲁迅先生曾经批评过的“牛奶路”和“天鹅曲”(л 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6]早已成为了翻译中的笑柄,这也提醒着俄语学习者要特别注意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对于俄语学习者而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文化因素,使语言学习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学到的语言也将是生硬的、毫无生气的。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活动、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无语言则无文化可言;而文化又为语言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素材和可能。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所以想学好语言就必须学习文化背景知识。
[1]陆永昌. 俄汉文学翻译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 刘光准, 黄苏华.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吴爱荣. 俄罗斯报纸文章题目中的背景知识[J].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淑杰. 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3)
[5]杨仕章. 论文化误译[J].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论文集.2005
[6]左少兴.“乱译万岁!”评《俄国文学与宗教》中的胡写乱译[J]. 学术评论.2006(7)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3.110
本文属于“2008年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李伟华(1979—),女,陕西眉县人,山西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俄语语言实践与教学。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