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优先,创新发展——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

2010-02-15 21:28冯洁
浙江经济 2010年14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人力资源规划

本刊记者/冯洁

浙江省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了“创业创新”两创战略,贯彻至今,成效初现。如今,适逢国家推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与人才这一对具有密切关联度的词汇,当之无愧地成为浙江省下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在“人才优先”的大势之下,发挥好政府与企业在推进人才发展中的作用,营造人才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是下一步亟需思索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出台是基于怎样的时代背景?

姚先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十二五”期间的主题,这是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在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步发展的引擎是什么?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创新驱动已成共识。因而,人才、教育、科技问题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要改变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就应该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人才就是拥有人力资本优势的高端人力资源、人才战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统包统配的大锅饭、铁饭碗制度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打压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极左政策更是窒息了人才的创造力。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资源逐步转向按照经济规律、市场需求进行配置,劳动者得以主动择业、创业,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和效率大大优化。改革的过程就是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国奇迹的谜底即在于此。

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质长期没有改变,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走到尽头。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亟需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创新的主体恰恰是“人”,它必须依靠人的智慧和科技进步。而人才则是人力资源中较高素质的群体,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实现人才集聚、高端要素集聚,这是向集约化、高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

记者:浙江在2006年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现在看来,它在理念上有什么新的发展?

姚先国:浙江省实施“两创”战略由来已久。创业、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在此战略中人力资源起主导作用。创业的过程是要整合不同的生产要素,适应社会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劳务,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创新则是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使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既可以是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是管理模式的进步。创新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并非一经号召就能完成,关键在于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因此,促进创业、创新必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包括资源转换和资源配置两方面的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也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创业创新的体制环境已经得到优化。浙江的优势在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这是资源配置能力的集中体现。浙江企业家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勇于拼搏进取,抢占市场先机。随着市场环境进一步复杂化,经济发展对宏观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家队伍的素质和党政人才的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浙江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技能型人才队伍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浙江作为先发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优势必须在人才竞争大战中保持和强化。因此,浙江创新型人才培养要着重做好两方面文章:一是从人才队伍的结构性优势走向系统性优势;二是强化人才培养、使用的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浙江真正成为人才高地。

记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人才优先”的方针,引起广泛关注,对此您认为应如何加以贯彻?

姚先国:《人才规划纲要》不仅摸清了我国人才队伍的“家底”,还确定了我国面向2020年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放”的24字方针,其中“人才优先”被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当前,正值“十二五”规划制定阶段,谋划发展就要优先考虑人才的作用,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促进转型发展。这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是相符的。

“人才优先”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过去,谈及经济发展,就一味强调上项目和招商引资,将物质要素放在第一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多年前就已提出教育投资占GDP比重要达到4%,科技投入达3%,但至今尚未达到。因此,强调“人才优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然,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要有战略眼光、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记者:在《人才发展规划》的实行中,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各司其职?

姚先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界定政府和企业等用人主体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使之有机互补,从而形成一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中央出台的《人才发展规划》,是一个针对性、实用性很强的规划,其中有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人才是一种高端的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劳动力价格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人力资源,激励人才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又要强调政府对人才发展的促进、支持和引领作用。各地在根据国家人才规划的要求制定人才发展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最近,我也参与了一些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的讨论,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作用如何界定的确是一个难点。在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民营企业,人才也主要流入这些企业,人才的主要待遇支出也应由其承担。因此,要防止政府大包大揽,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致力于人才市场机制的完善,创造一个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对于一些公益性、基础性以及具有很强外部性的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使用可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支持与补偿。

记者: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应怎样构建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

姚先国:一是在人才的使用方面,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氛围;二是要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目前界定的人才在整个人力资源中所占比重毕竟很小,哪怕今后比例不断提高,但也总是一小部分,应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所谓“二八规律”,即20%的优秀人才可能作出80%的贡献,这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问题在于人力资本具有隐蔽性、动态性。谁是高端人才,不是一眼可以看出的,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20%人才是整个人力资源中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是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关系,不可能只要这20%,不要其他80%。就像打仗,不可能只要将军,不要大兵。同时,将军也是大兵中产生的,不是先验决定的。人才的创造力也不是永恒的,需要不断有新的人才出现,此起彼伏,相互接力。因此,国家人才规划既强调拔尖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又强调人才环境改善,形成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氛围。人才队伍建设以全社会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为依才有强大的基础。以中国的乒乓球和足球为例,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在足球人才的培养上只是着眼于抓尖子,抓住少数几个好苗子进行培养,但成效不显著,当然这里还有管理体制、腐败等问题;而乒乓球则成为一种国球,人人参与,基础非常厚实,哪怕几个尖子被国外挖走了,还是拥有强大的后备力量,有源源不断的高手产生,能够保持整体优势。

因此,从政府角度出发,应处理好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关系,要致力于全社会教育水平、劳动者技能、文化素质的提升,培养全民族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人才规划与教育和科技规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互补、协同的功能和作用。

记者:您最近参与了省内一些地市人才规划的讨论,能否谈谈这些地市在推进人才发展规划的情况?

姚先国:一个普遍的感受是,这些地区对人才都非常重视,也确实认识到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将人才视作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这是可喜的现象。同时,在执行中央精神前提下,各地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照搬照套中央规划。譬如,杭州的规划就很有特色,提出与打造女装之都和动漫之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制定出详细的措施。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战略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要素需求又是派生需求,人才同样如此。人才的引进、培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谓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就是指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使用要与特定主体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各地在制定人才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家的总体目标,又要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反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体现发展目标导向、实际需求导向的原则,这是值得提请注意的。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人力资源规划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