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平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12)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闫晓平
(太原大学,山西 太原 030012)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家庭的因素以及社会的因素。因此,预防校园暴力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加大社会教育力度。只有这样,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法制教育;校园暴力;青少年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不仅严重地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广大师生身心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更为危险的是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在追求和平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部分青年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宁愿舍弃正规渠道而采用如此极端的暴力行为呢?这种极端行为的背后,是否又包蕴着更深层次的教育隐忧呢?
五年的普法教育已经完成五轮,我国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明显的增强,许多青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集体及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青年学生违法犯罪特别是校园暴力事件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律意识问题。一是青年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二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遇见紧急情况不能进行正确处理;三是几代人的关爱和宠爱,使一些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容易冲动,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第三者的感受;四是学习压力大,使得一些青年学生精神空虚,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二)学校教育问题。一是多数中学仍然以中考、高考为中心,将时间和有限的精力放在中考、高考的科目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法制教育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三是学校往往只重视优等生的教育和管理,而忽视了对双差生的正确引导,对他们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四是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还存在一些漏洞,如许多制度的制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五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力度不够,辍学、失学问题严重。
(三)家庭教育问题。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的养成大多受家庭的影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暴力倾向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一是传统老套的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二是家庭个别成员的不良品行,如抽烟、喝酒、赌博等行为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三是家庭不和睦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极端处理问题的方式。
(四)社会教育问题。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学生的违纪事件简单地求助于行政处罚,滥用“劝退”、“勒令退学”等手段,使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一是社会上很多不良的现象、错误的观念,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二是诸多不良影视作品,特别是日韩港台的暴力动漫、游戏负面影响极大;三是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着青少年的一言一行,如地痞习气、哥们义气等;四是一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导致他们的良知被一点一点的吞食。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此,我们要通过以下几方面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减少校园暴力的前提。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曾明确指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实践时,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同时指出,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推动学校法制教育进程,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法纪水平是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的教育重心。”因此,学校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我们法制教育的行动纲领,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程,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减少校园暴力的保证。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一是夫妻双方应避免因家庭琐事引发家庭暴力,使子女受到影响或伤害;二是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科学民主,不采用暴力方式,允许孩子申辩,以理服人,但不做无原则的让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避免用暴力解决与他人的冲突,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以免造成师生对立;四是父母应培养孩子挫折容忍力、情绪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对已形成的偏差行为要耐心地加以疏导,以帮助其步入正途。
(三)提高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是减少校园暴力的核心。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校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应把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使其养成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当前,在学校开设的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他们从法律的角度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是“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利用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等,剖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让正在服刑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二是“走出去”,组织青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让学生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三是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坚持教育、预防为主,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教育学生如何预防犯罪和怎样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四是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前,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既能丰富校园生活,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积极作用,也是学校在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应尽的法律责任。
(四)加大社会教育力度是减少校园暴力的必要手段。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一是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能,对社会上传播的各种带有暴力、色情等不健康文化的电视、游戏、网站、杂志等进行清理、整顿;二是大众传媒要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精神生活的正确的价值观,净化社会风气,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三是警方要加强社会治安的治理,尤其要重点打击以青少年为吸纳对象的黑社会团伙;四是立法部门应健全青少年法律法规,尤其是要立法惩罚青少年犯罪和立法保护受害者。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应该有一双纯净的眼睛和一颗美好的心灵。当前,抓好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犯罪,不仅是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素质,确保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所以,学校法制建设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政治口号,而应该真正落到实处。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小龙,刘丰杰.青少年网络犯罪及其法律规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5).
〔4〕钟 俊,林晓梅.再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对策〔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芳 晔
G637
A
1009-1203(2010)06-0119-02
2010-09-23
闫晓平(1965-),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