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02-15 19:38:24于恒奎陈颂桥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于恒奎,陈颂桥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22)

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于恒奎,陈颂桥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每10年翻一番。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依赖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提高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CO2排放量;二是要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三是要发挥财政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四是要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努力实现人们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低碳经济;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方式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并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产出的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由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GDP每10年翻一番。然而,从总体上说,如此辉煌成就的取得则是广泛依赖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的发展,但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低效率的利用,以及人们低碳经济意识薄弱等原因,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提高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CO2排放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耗能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很大,甚至在增加;而在工业中的一些主要资源型行业中,如石油加工炼焦企业、金属采矿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资源型行业,对含碳资源产品消耗的比重分别为69.96%、64.58%、51.65%、21.67%。〔1〕而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电源结构以煤为主体,“煤炭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超过70%,低碳电源比重较小;而煤电的CO2排放占发电总排放比例超过95%。我国的电力碳排放系数远高于发达国家,2005年为222.95g/kwh,而主要发达国家多在100g~150g之间。”〔2〕“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每吨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洲的16.8%、日本的10.5%。”〔3〕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国民经济中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在短期内逐步调整;同时我国经济还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能源利用存在大量浪费问题,因而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有着巨大提升空间和发掘潜力。正如《斯特恩报告》所言,低碳发展应该从提高能源效率、电力等能源部门脱碳入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应该是立即停止对化石能源燃料的使用,最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通过节能技术创新,提高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从而减少CO2排放量;还要通过新能源技术创新,加大开发清洁能源的力度。

二、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

所谓清洁能源就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氢能、生物能等,这种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问题,因而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国家的高度重视。

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核电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可以大规模地生产清洁能源,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推动我国能源多元化,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能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

水能是指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的方式,是一种成本低,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开发水能有利于江河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由于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风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能量。它储量大、可再生、分布广、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太阳能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表面黑子连续不断地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太阳每秒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煤,是现今世界上可开发的最大能源。因此,大力开发太阳能,相对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污染,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氢能是一种极为优越的新能源,燃烧热值高,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氢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如果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要大9,000倍。因此,它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人类战略能源发展的方向。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的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如用甜高粱制乙醇,广大农村还可以开发和利用沼气等。同时,还要加大发展“森林碳汇”的力度,以吸收CO2,减缓温室气体效应。“一亩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CO267公斤,放出氧气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4〕就我国而言,“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5〕从中可以看出,植树造林的功能并非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少碳排放量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森林也是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是仅次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的优点。目前,我国现有的林木生物中,每年可以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为2亿吨。因此,森林是今后人类应该充分利用的可再生和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增加造林和森林经营的投入,扩大森林面积,改善对森林的管理,充分发挥森林碳汇的作用,增加森林固碳的效果,抵减部分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努力实现胡锦涛总书记于2009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所讲的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与金融支持

目前的低碳产业由于成本高,收益少而无法与传统高碳排放产业进行竞争,会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为此,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对新兴低碳经济产业给予必要的支持。

(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往往是以高成本决定的高价格应用于特定市场的,而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降低成本,尽快在市场上普及应用则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一是在财政预算中,进一步加大对老企业挖潜改造的投入,使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而节能降耗,减少排污;同时还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科技研发的投入,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对那些不愿采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量浪费资源并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征收高额税费,从而有效制约其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促使其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高碳排放,千方百计开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工艺和技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三是运用补贴政策,支持低碳和无碳产业的发展,即对低碳产业在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补贴,对使用清洁能源者进行价格补贴。四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对从事低碳技术开发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所得税减免,以吸收更多的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对企业购置环保设备的投资可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以鼓励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对低碳企业进行投资应给予退税的优惠政策,以吸收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投资低碳产业;完善关税政策,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出口,同时积极引导国外清洁能源方面的高新技术进口,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五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中央应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推进节能减排、进行清洁能源开发等资金支持的力度,弥补一些地方财政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资金不足,特别是要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和开发清洁能源给予财政支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

1.金融机构应对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第一,通过信贷转型,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支持低能耗和清洁能源产业,充分发挥银行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第二,金融机构应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等企业提供倾斜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而对污染企业进行限制或不予支持,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良好的企业流动。第三,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低碳信贷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予以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第四,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可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实现多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2.扩大直接投融资,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在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具有低碳概念的公司不足10家,为此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直接投资力度:要在公司上市条件中增加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将其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应增加节能减排企业在主板市场的上市数量,特别是要鼓励、扶持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要抓紧设立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环境产业基金和面向节能减排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

3.积极开发CDM金融服务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其中CDM规定:“允许难以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向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通过市场机制购买减排额度”。由于该协议对发达国家提出了一些硬性的减排指标,而暂时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做出减排要求,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其减排成本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而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就导致了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差价。这样,发达国家就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碳减排技术和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项目,实施这些项目的减排量在经过核准后,可以冲抵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借此获得技术和资金,提高了节能减排能力。一句话,这种交易没有任何外部影响,因为污染的总量是相同的,从而构成了一种双赢机制。

目前,我国拥有大量的碳排放资源,是CDM项目最主要的供给国,占到全球减排市场的1/3左右。而利用CDM这种双赢的模式,可以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和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国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提高我国的节能减排能力。因此,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制度创新,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四、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努力实现人们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低碳经济意识是促进全社会走向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误认为,只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哪怕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都是无所谓的,因此把单纯的GDP增长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为了追求GDP的增长,不注重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先进技术改造,没有形成发展清洁能源的意识和思路,没有承担起对一些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外部性的治理责任,认为低碳经济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更是与己无关,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甚至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经济发展,因而认识上有误区,行动上无作为,使经济出现片面畸形发展的问题。这种顾此失彼,只顾眼前,不顾未来的片面发展观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CO2无节制的排放。可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低碳经济意识,追求“低碳GDP”或“绿色GDP”,努力提高生态效率,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降低CO2排放量,并积极走清洁能源之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承担起社会责任

企业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执行者,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肩负着未来经济走向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在社会不断进步,人们低碳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不断出台和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备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最终陷入经济发展的困境。因此,企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要懂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长远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讲,树立低碳经济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要树立全民低碳经济意识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事情,也是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事情。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人日常生活浪费的能源和碳排放量是微小的,但与13亿人口的乘积是巨大的。因此,必须树立全民的低碳经济意识,改变人们高碳消费的偏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把人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一是要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经济知识,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二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消费拉动经济的理念,反对“浪费”拉动经济的错误做法,倡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懈努力,改变“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的嗜好,树立节俭为荣、浪费可耻的风尚,从而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杨先明.“低碳”在提速:中国矿产业准备好了吗?〔N〕.中国矿业报,2010-03-16(A02).

〔2〕康重庆,陈启鑫,夏 清.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J〕.电网技术,2009,(2).

〔3〕单 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6).

〔4〕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5〕雷仲敏,曾燕红.中国低碳经济系统建设及其战略转换的若干问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9,(4).

责任编辑 刘 宁

G062.1

A

1009-1203(2010)06-0092-03

2010-10-28

于恒奎(1956-),男,辽宁盖州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研究。陈颂桥(1961-),男,吉林长春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机关党委干事,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