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艳华,刘志鹏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主张及本质剖析
方艳华,刘志鹏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虚无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重点放在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要包括:美化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告别革命”,颂扬改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对近现代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引导人们自觉抑制其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唯心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基本主张;本质剖析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学史、治史、用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却出现了一股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虚无、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深入研究这种思潮的内在机制,揭示其本质,有助于我们对症施治,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抵制其消极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这些人在对待传统民族文化与历史遗产等问题采取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西方文化先进,要为我们的民族寻求一条出路,就只有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由于这种观点否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普世性意义,不能够解决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问题,出台后便受到各方的批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主义的高涨,全盘西化论逐渐失去市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逐渐走向沉寂。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和转入现代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历史观上的一种反应又有所抬头。粉碎“四人帮”以后,西方舆论界鼓噪出一种“非毛化”的提法,其实这种提法是从西方舆论界一度流行的“非斯大林化”脱胎而来的。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时就全盘否定斯大林,被西方舆论界说成是赫鲁晓夫搞“非斯大林化”。所以“文革”结束后不久,西方舆论界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要学赫鲁晓夫,并恶意宣传毛泽东的夫人江青和他信任的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被抓起来是我国正在“否定毛”。之后又把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将林彪、“四人帮”歪曲篡改了的毛泽东思想和路线恢复过来及解放思想说成是“对毛泽东的攻击”。本来“非毛化”的提法是西方舆论界根据自己特定的立场所作的主观臆测,但这种观点传到国内之后,便被一些人顺势进行了发挥。1979年春,国内出现了一股打着清算“毛泽东主义”的旗号,极力贬损、攻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恶流。如王若望、方励之等人就声称,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的行动是“绝对正确的”,“现在是我们对毛泽东采取同样做法的时候了”,“如果我们不处理毛泽东主义的问题,我们将不能越过前面这堵墙,并且向前进”。〔1〕(P141)究其本质,无非是想通过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抹去现实中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这些言论,是在1989年政治动乱酝酿时发表的,应当说这是一些人制造那次动乱的重要论据之一。政治风波被平息之后,历史虚无主义的宣传一时曾有所收敛。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更是甚嚣尘上,影响非常恶劣。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2〕(P1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虚无否定的历史,并非是以往的所有历史,而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特定政治目的出发,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其中,重点放在了攻击近现代中国革命,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扩张,主张殖民“侵略有功论”。这种言论在具体的论证逻辑上,或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人性替代革命性、阶级性,将所有的战争都推上被告席,泛泛地为战争之苦而呻吟。或者避而不谈殖民征服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带来的灾难,而主张从“现代化”、“世界一体化”的高度来看待殖民化的问题,说什么“殖民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如果没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民族所有优秀的才能就会永远沉沦,得不到发展”,“中国只有像香港那样300年殖民地才能发展”等。这种“侵略有功论”甚至也波及到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评价上,有人就将日本军国主义描绘成文明的传播者、赐福者,称“东北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这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
“侵略有功论”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直接抹杀了近代以来反帝斗争的合法性。在这种言论的鼓噪下,学术界相继出现了两种论调:一是否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抹去“爱国”与“卖国”的界限和区别,对近代中国军民反殖民侵略的英勇抵抗大加诬蔑;二是对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类旧政治势力进行美化,如刻意抬高晚清政府的历史地位,肆意饰美官僚资本家。
(二)“告别革命”,颂扬改良。这种观点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幌子,把革命和改良完全对立起来,既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把这些统统称为“革命崇拜症”。在他们看来,20世纪的革命方式给中国带来了很深的灾难,以至于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成了一部不断地杀人、轮回地杀人的历史”,成了“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因此,近代革命在总体上说是中国的历史悲剧,是民族内斗,不值得歌颂,更不值得提倡和发扬。与此相反,却把地主阶级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改良称为“稳健”而加以肯定,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运转不应依赖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应依赖一系列温和有序的改良。由此,有一些人对辛亥革命下了这样的断语:“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改掉,……必然军阀混战。”〔3〕(P248)还有人对农民革命进行了如下“反思”:要使农民起义的悲剧不再重演,就要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用理性的方式向执政的政府争取权利和讨还公道,敦促政府作出有益于社会的改革,而不要一味隐忍退让,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再用暴力、走极端。
(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散布五四时期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离开所谓“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其理由认为上述“告别革命论”所言的当初采用革命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就把道路选错了,或为中国是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缺少现代化、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基础,因而很难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必须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必修课”。二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诋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尤其是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及所取得的成就一笔抹杀。例如,有人就恶意诽谤,说共和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从错误走向错误的历史,“从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这种正统的社会主义到现在结果是失败的”,并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现代式的封建主义”,〔4〕(P272-273)宣扬中国应当全方位开放,走资本主义道路。
(四)对历史人物进行翻案式的“重新评价”。与上述三种观点相配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则采取了一种“反着来”的态度,即“对于传统的反面人物,你要彰显其善良与朴实的本性,对于传统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5〕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鸦片战争以来追求进步的各类历史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等,都难逃被贬低的命运。有人就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西方中世纪式的黑暗神权政治,是历史的反动与倒退;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乱臣贼子”,是阻碍历史发展的罪人;鲁迅是“虚无主义者”,“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并不关心政治、革命”,这些人不值得我们去议论。另外,一些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所攻击的重点,其中尤以毛泽东为最。比如,有人就中伤毛泽东,称其主要问题不在于晚年的错误,而在于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延误中国现代民主进程,得罪美国更非明智之举。还有人怀疑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挖掘”毛泽东的“绯闻秘史”,将毛泽东丑化的一无是处。
与上述贬抑反帝反封建诸人相反,近年来一些论者对慈禧、李鸿章、荣禄等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进行“去阶级化”而加以颂扬。如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便将慈禧说成是晚清近代化的最高拍板人,称“慈禧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英明太后”,“近代中国所以衰败,恰恰在于人们未能在她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即实现其理想与主张,中国近代化因此被延误了”。〔6〕再如,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一改过去历史教科书中昏庸无能的“卖国贼”形象,而变为“忍辱负重”、“耿介善良”、“开明进步”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忠臣”。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人物评价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便是公然为汉奸人物进行翻案。比如,有人就直言“爱囯应该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论也好,和平论也好,都是爱国心的表现,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热爱国家”。以这种“新理念”、“新认识”为指导,某些论者将汪精卫的形象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把汪精卫的附逆说成了以身殉国的壮举,“汪氏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国者”,“汪先生创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壁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精卫忍辱负重保护中国文明”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即中国不亡于日本则亡于苏联,汪精卫虽然投降日本却未背叛汉文化”。更甚而言之“汉奸们何尝不是由一些道德、智谋、气力诸方面都优秀的中国人组成的”。如此明目张胆,不惜歪曲捏造事实,为汉奸的罪行进行辨白粉饰,实在是令人齿寒!
一般来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乃至争议是正常的现象。但历史虚无主义的有些观点争论与一般的学术争论的性质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方法上采取了一种从主观臆断出发来挑选零碎历史事实加以涂抹、剪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在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孤立抽象地谈论历史,只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夸大历史选择的偶然性、任意性。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客观的、相互联系的不断生成、发展、灭亡过程的集合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评价历史事物时应严格遵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把有关的各种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坐标中进行历史的分析,实事求是论定问题之是非,揭示出事物运动的自然过程、本质和规律。但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并不是以客观事实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资料,而是无视社会有机体诸要素的整体功能,忽视历史发展的各类因素的关联性和复杂性,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从客观历史中随意抽取某些片段,或者将其绝对化、孤立化,或者把支流当主流,把个别当一般。
例如,在评价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时,历史虚无主义就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将近代革命孤立起来,抽象论定,得出革命只起破坏作用,华而不实,而一味颂扬改良。实际上,革命和改良作为变革社会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不能抽象论定孰优孰劣,一切取决于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矛盾的发展程度。其实,许多革命先驱者在早年都主张用温和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孙中山曾多次上书李鸿章,希望能通过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良来改革社会、挽救民族危亡。李大钊曾认为,对北洋政府应采取补台的态度。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也曾主张“无血革命”、“呼声革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志士并非就是一伙单纯迷恋暴力的嗜血之徒,而是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热爱和平的愿望,迫不得已才不得不革命。关于这一点,当时的革命者曾反复申明,“夫以暴动而后能有所创立,有所成就,此天下至艰至险之途也。”“苟有所创立,有所成就,而不必为暴动者,吾党行之”。〔7〕(P97)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把革命的发生归咎于少数煽动者的恶意那种迷信的时代,是早已过去了。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8〕(P483)在近代中国促使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进行革命的“某种社会要求”就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每一次入侵,对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浩劫。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腐朽的统治阶级却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清政府是如此,国民党政权也是如此。因此,通过革命方式推翻旧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如,关于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错误与挫折的问题,我们也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能把眼光仅放在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上,重要的是要分清这些错误的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时所采取的态度。由于社会主义还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在我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情况复杂、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探索和实践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某些偏差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错误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为建设新社会、解放全人类、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错误,它同历代剥削阶级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倒行逆施、阻挡社会前进所犯的错误根本不同”。〔9〕(P1)再者,正如列宁所言,“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10〕(P213)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难发现,我们的成就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即便是犯错误,伴随着错误和挫折的也是党主动纠正错误、寻找新的出路、总结新的理论的过程。苛求中国共产党永远不犯错误,或者一叶蔽目,专讲错误,专暴露阴暗面,甚至把错误扩大化、歪曲化,以此否定党的领导,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辩证统一的过程,实践主体在改造历史的时候,由于价值取向不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都抱着一定的主观愿望,“但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这些前提和基础,对每一代人来说都是既不能回避又无法选择的既定的东西”。〔11〕(P173)另外,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所形成的目的、计划等观念性的东西,也必须要借助于各种物质手段,作用于历史客体,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主观臆想或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有可能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使人们所期望的目的落空”。〔11〕(P173)作为一个民族在进行历史选择时,也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条件变化的需要,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在艰难曲折的长期斗争中,经过反复比较、审慎思考后作出的历史选择,并不像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讲的那样是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或者是“历史的误会”。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我们知道历史主体在选择历史,历史规律也在对主体的各种选择进行筛选。而历史在比较、鉴别、评判、选择政党的首要标准是从实际活动中检验其立党宗旨是否符合谋求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此外还要看其能否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能否据此正确地提出彻底改造中国社会的任务及为完成上述任务而制定适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并坚定不移地完成。“如果全部具备这些条件,那就是经得起历史检验和选择的好的领导者;如果具备部分条件,那就只能充当一段时间的领导,或在某一方面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如果全不具备,那就只能被历史淘汰”。〔12〕(P32)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国内存在过多种政治实体,而且从实力上看,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最初是处于非常弱小,但正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所以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并发展壮大。
同样,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也不是谁想不想走的问题,而是因为当时中国所处的特定的时代条件和中国自身的社会条件不允许。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压迫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处境艰难,不可能自由、健康的成长。虽然,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入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这并非着眼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而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压迫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现实需要。另外,中国也没有一个能够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资产阶级政党。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不能带领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924年国民党改组,国共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这本来可以大大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后期国民党右派大肆屠杀革命群众,这不仅使其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造就了大批的反对者。1928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不但竭力维护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而且还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使民族资本受到更沉重的打击。〔13〕(P56)最终国民党自身的专制腐败导致了其垮台,这从根本上宣布了20世纪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彻底破产。
总之,历史与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相关,世界上但凡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和政权都非常注重维护自己的历史。对于既违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又违背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剖析其本质内容、内在机制,弄清其产生错误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抵制其腐朽思想的侵蚀,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主导地位。
〔1〕梅荣政,张晓红.论新自由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评新时期史学研究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A〕.梁 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李泽厚,王德胜.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A〕.李泽厚.李泽厚学术文化随笔〔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维护党的政治纪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杨 禹.南京!南京!:艺术观一流,历史观三流〔N〕.中国青年报,2009-04-28.
〔6〕郑师渠.近些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1).
〔7〕杨毓麟.新湖南〔A〕.张玉法.晚清革命文学〔C〕.台北:经世书局,198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朱炳涛.正确看待党犯错误〔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0〕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商 逾.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及其历史命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2〕赵延庆.从近代政党的兴衰看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J〕.东岳论丛,1991,(4).
〔13〕徐 勇.20世纪中国的历史方位与社会主义选择〔J〕.中共党史研究,1991,(3).
The Basic Opinion of the Tred of Thought of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Analysis of Its Essence
FANG Yanhua,LIU Zhipeng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Historicalnihilism doesnotdeny history,butattacks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and negates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PC.This primarily includes prettifying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upon China in themodern times,“taking leave of revolution”and praising reform,standing for taking the capitalist path,negating the history of the CPC,reversing the decisions ofsettled cases through“reevaluation”ofmodern historical figures.In face of this tred of thought,wemustuncover the essence ofhistoricalnihilism as an ide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guide the public in resisting its influencesoas to consolidate theguiding position ofMarxism.
the tred of thoughtofhistoricalnihilism;basic opinion;analysisofessence
K2
A
1009-1203(2010)06-0088-04
责任编辑 李英姿
2010-10-2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研究”(07&ZD03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抗战时期肃奸研究”(20100471508)。
方艳华(1981-),女,山东冠县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刘志鹏(1980-),男,山东博兴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