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02-15 19:38:24马红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山西资源经济

马红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低碳经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红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代世界潮流的客观要求,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和“高碳”输出与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更加突出的紧迫性,也是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五是加强节能环保宣传教育。

低碳经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在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长期以来,在全球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废气、烟雾,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迅速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企业生产排放出的未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高污染物威胁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破坏生物多样性,这些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提出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各国责任的承担,以及实现机制。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2008年7月,在G8峰会上,八国领导人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起,努力争取实现在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早在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2007年APEC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进一步强调中国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郑重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采取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发展模式,它不仅涉及技术革命,还会影响和牵动经济社会变革,并且将是未来相当一个时期内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已成为信息革命后最能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世界各国把低碳产业的发展作为保护全球气候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由此极大地推进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化,也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强烈的呼唤和要求。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山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中国能源和电力生产大省,也是“高碳”输出和消费大省。当前山西正在积极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大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主动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考验。

(一)有效解决山西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型产业在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同样占据着支柱产业的地位,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均与煤炭相关的4大行业的产值占到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增加值占到了全省GDP的40%以上。近几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山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传统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新兴产业逐步壮大,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但是,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三大产业中二产的比重过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过大、传统产业中粗放型工艺的产能比重过大,资源型产业仍然占据着山西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资源性产品仍然占据着山西贸易的主体。长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造成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能源工业,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同时,山西的煤炭工业又是能源工业的重中之重,从而形成了过分依赖煤炭资源的畸形资源型产业结构。这种结构使山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严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到制约,造成了山西的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初级化。

(二)改善当前山西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状况,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山西累计生产煤炭近80亿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30%以上;累计外调煤炭近50亿吨,占全国省际调出量的80%以上,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山西在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等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省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境治理任务繁重等问题。近几年,山西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管理等措施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浪费的问题,资源利用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市场准入门槛不高、资源回采率偏低、开采技术落后以及私挖乱采等原因,也使山西的资源浪费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开发、加工、转化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国际水平低20百分点~30个百分点,导致了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并存。山西是一个资源大省,同时高耗能产业的聚集使山西又成为一个“能耗大省”。2009年,山西省GDP占全国的2.2%,而能源消耗却占到4.3%以上。山西省万元GDP二氧化硫、COD、烟尘、粉尘排放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61倍、1.23倍、3.47倍、3.72倍。

(三)彻底扭转山西生态环境恶化态势,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近几年,山西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由于山西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期的经济粗放式发展,生态压力并未得到根本性地缓解。一是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治理任务艰巨。仅在晋西北沙化面积就有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并以每年10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山西现有土地盐渍化面积53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中部各大盆地,占盆地面积的15%,而且盐渍化土地面积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其危害不可低估。由于煤炭开采使数以万吨计的土岩山体被剥落,大量矿渣、粉屑堆积,大量植被破坏,导致生土暴露,土地进一步贫瘠化,植被生长受到影响,加剧了水土流失。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8.2%,而山西水土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9%,占全省山区、丘陵区总面积的88%。二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山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90.94万公顷,森林面积208.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29%,比全国平均值低4.9个百分点,排在第23位。全省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人均占有林地0.04公顷,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强。此外,森林和原生植被的严重破坏,致使生物多样性也遭受到严重破坏。一些物种灭绝,一些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华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已经转移。三是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地质灾害加剧。长时期的资源大规模开采,导致山西地表变形、产生裂缝和塌陷。全省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面积就达到3000平方公里,造成地表塌陷共1842处,每年新增的塌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四是水资源承载能力降低,水源危机日益显现。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的水资源,以每年6亿吨的煤炭产量计算,就有1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受到破坏,超过了山西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据考察,山西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影响的总计面积为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五是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2008年全省废气排放量达23,180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06万吨,烟尘排放量54万吨,粉尘排放量45万吨,给山西的大气污染治理带来极大压力。

(四)保障山西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迫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世界上受到极大关注。我们必须采取有力行动,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导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和挑战的需要。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呼吁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通过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等方式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山西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品种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必将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国际挑战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要以煤炭工业大省向煤炭经济强省转变为方向,加强煤炭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采掘机械化程度和资源回采率,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产业“多小散乱”的格局。支持煤炭企业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洗中煤、煤矸石以及其他共伴生资源。要继续加强焦炭产能总量控制,重点培育规范30户左右产焦百万吨、产值超10亿元的焦化多联产企业。加强产业指导,尽快实现“三废”排放全部达标、化工产品全部回收、焦炉煤气全部综合利用。实施“大企业”战略,提高全省焦炭及化工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要坚持“上新上大”与“关小改旧”并举、发展电力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稳步推进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节水型机组,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强制推进原有机组的脱硫、除尘,加快空冷改造。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在近煤富水地区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努力建设一批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联供发电项目,规划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煤层气发电、机焦炉煤气化产回收发电项目。要优化冶金工业结构。合理调控钢铁产能,控制低水平重复,鼓励特种钢、铝工业与煤、电、焦一体化联合发展。

(二)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要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煤化工园区为载体,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产品链,完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打造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业集群,构建煤焦化、煤电化、煤冶化等产业联合体,把山西建成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要振兴装备制造业,按照“整合资源、培育集团、引进制造、联合开发、专业协作、规模经营、创造品牌、做大做强”的原则,整合生产能力,提升科技水平,大力发展整机、成套和系列产品。要加快发展材料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水泥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高端耐火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高岭土材料和纤维材料等产业,建设若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生产基地。要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优化旅游空间布局,进一步挖掘、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带动性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热线。制定扶持政策,培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要扶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在粉煤气化技术、煤炭洁净燃烧技术、煤炭液化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现代中医药技术、合成型技术、纳米技术等方面,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资金筹措,培养引进人才,支持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关键技术攻关。要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构建与全国中心市场相对接,城乡各类市场相配套、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抓住“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三个重点环节,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利用企业和产业间资源、能量、水和废物的交换耦合关系,形成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建设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要围绕节约设施完备、环保设施健全、生活消费绿色、垃圾减量与分类回收,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建设循环型社会试点项目。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支持研发具有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加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和技术导向目录,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要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废物资源化率、废物排放率、废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提高全民节约环保意识,以节能政策带动全社会节能深入开展。要以产业节能为重点,以企业节能为主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为根本,以加快技术进步为关键,启动一批节能工程。要抓好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改造,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完善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法规体系,确保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动实施建筑节能65%的标准,有步骤、有计划的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开展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工作,大力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与供热制冷方式改革。

(五)加强节能环保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要组织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国情及省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依托大专院校、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将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建设途径和相关技术编成教材,针对政府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员工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机构在低碳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管理制度,实现经济国际化、产业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责任编辑 原 方

D62

A

1009-1203(2010)06-0061-03

2010-10-08

马红霞(1972-),女,山西运城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信息网络教研部经济师。

猜你喜欢
山西资源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