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解析

2010-02-15 19:38:24白亚锋梁华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大众化中国化

白亚锋,梁华林

(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解析

白亚锋1,梁华林2

(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互动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新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辩证统一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的一次讲话中有过表述。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P408)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提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注意三个层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能照搬照抄,只有把其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具体斗争中去,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同时注意在实践中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三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2〕也就是说,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与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同志也有过深刻表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要求各级党委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讲话中有段精辟论述:“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3〕(P305)采用目前理论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问题。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强调过程、途径和手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侧重结果,是一种最终目的所在,二者是互动发展、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化的进程

自20世纪初李大钊、陈独秀等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马克思主义就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从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判断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注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在进一步探讨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的复杂情况以及适应国内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和要求,适时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至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基础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与实践证明,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使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其针对中国的国情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成中国人能看得懂、用得上的东西。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我们需要的是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代表无产阶级先进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理论体系,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而理论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成为指导他们进行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4〕(P658-659)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的实践中带有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使之具体化、民族化。邓小平同志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5〕(P382)他又提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5〕(P382)“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5〕(P382)“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P382)正如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所强调的那样,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为广大干部、广大群众所掌握,从而成为其行动的指南,使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问题,需要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是脱离中国实际和时代精神的“本本”,在中国是不会有发展的土壤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指导功能,又必须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理解,使其真正深入人心,于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应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将枯燥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朴素语言,实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正如列宁给出的等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能否使人民大众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自觉转化为行动的指南,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如改革开放以来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并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本本”,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最终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对象,我们党必须对人民群众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追求和行动指南,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完成的使命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有大量的任务需要完成,而众多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得到长远发展,取决于现阶段人民群众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理论宣传和普及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大众化增添新的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括原生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6〕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要不断注重和赋予其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特征,以此来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进一步中国化。在这一进程中,要注重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活动,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以此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说,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二者之间是互动发展、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添新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会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广大人民群众也才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就。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杨全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张士海,施秀莉.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求实,2009,(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dapting 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 and Popularizing Marxism

BAI Yafeng1,LIANG Hualin2
(1.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2.The CPC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Taiyuan 030006,China)

Adaption of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 is in dialecticalunitywith popularization ofMarxism.Adaption of 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 is accompanied with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constitutes the basis for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an only stage adapting 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must pass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adapting 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Meanwhil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hasadded to the contentofpopularizingMarxism.

adapt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popularizeMarxism;dialecticalunity

A81

A

1009-1203(2010)06-0020-03

责任编辑 方 舟

2010-10-19

白亚锋(1977-),女,山西兴县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梁华林(1976-),女,山西浮山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大众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时代人物(2019年30期)2019-12-16 02:07:44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电子制作(2019年14期)2019-08-20 05:43:34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