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文
在“四清”运动中,中共中央通过派驻工作队的方式开展运动。作为“四清”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领导者,先后有300万人次①参见拙文《“四清”工作队员人次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的工作队员在全国1/3县区开展这场运动。为保证最大程度地掌控这支队伍从而使其按照上级要求开展运动,中共中央设计了一套制度来约束工作队员的行为,包括工作队员的培训与选拔、政治待遇与生活保障、组织安排、奖惩与整训、检查和鉴定制度等。这一套制度保证了“四清”工作队员最大程度地执行中央的政策方针,也体现其在制度设计上的缜密周全,制度设计的背后潜藏着中央开展“四清”运动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模式。
以往对“四清”运动的研究,较少从工作队的角度入手,更鲜有对工作队员的细化研究。②有关“四清”运动的微观研究,侧重点虽在厘清当时当地的运动,但由于工作队员是具体领导者,不免着墨。如李海红的《论20世纪60年代农村“四清”运动——以河南省开封地区为例》(浙江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王永华的《江苏省四清运动研究》(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比较典型的如孟登科的《山西五台X战区“四清”运动的个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用一章着重研究了“四清”工作队的整训以及工作队的组织结构。王玉强的《四清运动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则把工作队作为一个整体,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工作队组织系统,但没有涉及工作队员本身。郭德宏、林小波编的《“四清”运动亲历记》(人民出版社,2008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大量高层干部蹲点回忆录、普通工作队员亲历记及相关文章的问世,为我们展示了历史鲜活、灵动的另一面。本文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个体工作队员身上,选取甘肃省的“四清”工作队员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由于全国的“四清”运动有高度的一致性,工作队员行为也有高度同质性,因此笔者希望在集中考察甘肃省“四清”工作队员的基础上“从个案走向概括”①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总结出“四清”工作队员的一般情况。
工作队员在进入乡村开展“四清”运动之前要进行系统培训和严格选拔。培训主要是学习中央的系列相关文件和工作队员纪律章程,指明开展运动的大方向。选拔的步骤是对工作队员进行 “三查”(查阶级、查立场、查作风)。1964年10月,甘肃省委召开了城乡社教工作会议,具体布置农村“四清”运动的培训工作,提出训练的方针是“以双十条为纲,密切联系实际,反对右倾保守思想”。训练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训练时间为20天至1个月。②《省委城乡社教工作会议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反对右倾指示的讨论纪要(农村部分)》(1964年10月31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2。仅甘肃省张掖地区就集中了5200多名“准工作队员”③称这批人为“准工作队员”是由于他们还要接受严格的“三查”,如果“三查”不合格的话,他们将没有工作队员资格。进行培训。
培训第一阶段主要是宣传中央的基本指导文件,动员“准工作队员”积极参加运动。学习这些文件,按照工作团的指示,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彻底革命的精神”。很多队员说:“通过这次学习,认识到双十条的基本精神是彻底革命……要把它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自己首先要有彻底革命的思想。”④《社教干部训练总结》(1964年11月19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44。在这个阶段,用一周时间反复灌输中央文件的指导思想。
培训的第二个阶段着重宣传当前农村社会严重的阶级斗争形势,提出坚决“反对右倾思想”的口号。甘肃省委此前已经对县、市级单位进行了摸底排查,判断“全省81个县(市、区)中,完全烂了的6个,有严重问题的41个,两类合计占58%。据统计(尚未最后落实),全省498名现任县书、县长中,揭发出有各类严重问题的299名,占60.04%”。⑤《省委城乡社教工作会议关于贯彻执行中央反对右倾指示的讨论纪要(农村部分)》(1964年10月31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2。培训中突出这么“严重的敌情”,目的是让队员认识当前严重形势,“提高阶级觉悟,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对此,队员纷纷表态。有人说:“过去不知道蜕化变质就是被阶级敌人和平演变过去了……现在看,这就是右倾思想”;还有些人说:“开始听说三分之一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认为是夸大敌情,现在才相信是真的。如果不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将来就有亡党、亡国、亡头的危险”。⑥《社教干部训练总结》(1964年11月19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44。
培训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即“三查”,有的地方是“四查”(再加上“查斗志”)。尽管“各地区在抽调社教干部中,一般都做了挑选”,但在集中培训期间,还要“按照省委提出的条件,进行了多次内部审查,有些地区审查了三至五次。结合内部审查,发动群众进行了‘三查’,有的地区进行了‘一忆(忆旧社会苦)、三查’”。⑦《关于全省参加张掖地区打歼灭战的社教干部训练情况的总结报告》(1964年12月6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9—527。“三查”的政策是“提倡每个同志对党忠诚老实”,为此专门学习《人民日报》在1955年的社论《必须忠诚老实》,号召大家对党组织彻底交心。“三查”强调“自觉革命”,方法是“自己检查,互相帮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追不逼”。⑧《社教干部训练总结》(1964年11月19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44。
为便于具体操作,工作团列出了《社教队员“三查”提纲》:“一、近几年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自己的思想状况如何?特别是在国家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自己是否经得起考验,思想上有过什么变化,行动上发生过什么问题,现在的认识怎样?二、过去几年,自己有无多吃多占、走后门、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违法乱纪、包庇重用坏人等政治的、经济的‘四不清’问题,具体情节如何?三、在反修斗争中,对我党所持的马列主义正确路线和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路线,有过那些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发表过那〔哪〕些错误言论,现在的认识怎样?四、直系亲属、亲戚朋友等成员中,有无参加过反动组织以及被杀、关、管、斗的人;如果有的话,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和关系如何?在对待自己家庭和亲戚朋友的问题上,有无丧失立场的行为?情节和结果怎样?五、自己在何时何地参加过何种反动组织,任何种反动职务,受过何种反动训练,现在关系如何?六、参加革命的动机和参加革命前后的思想变化如何?七、个人历史上受过何种处分,是否已经撤销,自己对这些处分采取什么态度,还有什么意见?八、自己认为还有那〔哪〕些问题需要向组织交待和检查。九、自己对参加这次‘社教’工作的认识、态度和规划。”①《社教队员“三查”提纲》(1964年12月2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1—84。
这个提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第一、三、六条,可称作“查立场”,主要查有没有丧失“阶级立场”的行为。“阶级立场”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实际暗含清算“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队员思想及行为的意思。如甘肃省白银社教团的工作队员在清查中着重纠正了“大跃进造成了困难”、“人民公社搞糟了,不如单干好”的“等等错误认识与重大错误观点。”②《白银地区社教工作团市、区分团关于工作队“三查”整训工作总结报告》(1965年1月1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3—64。第二类为“查作风”,主要涉及第二条,实际上是清查工作队员的政治、经济的“四不清”问题。有部分工作队员来自各级干部,清查过程中揭露了他们的多吃多占、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行为,这一步骤首先要求他们进行经济退赔。第三类包括第四、五、八条,即“查阶级”。清查阶级成分范围“涉及‘六父六母’,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叔父叔母、姑父姑母、舅父舅母等。家族中有‘杀、斗、关、管’者,工作队员都要清退。”③吴镕:《“四清”轶事》,《世纪》2007年第1期。“查阶级”是为了保证队员的“纯洁性”,有的人不够资格当工作队员,但可以随工作团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被称为“受教育对象”。兰州大学在1964年11月确定参加“四清”运动的有452人,其中工作队员117人,受教育的335人。④《兰州大学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队学习总结》(1964年11月),兰州大学档案馆藏,档案号4—文书5—203—32。不过,随着运动的展开,大部分人后来转为正式队员。最后一类是第九条,可看做是“查斗志”,看工作队员是否有开展“四清”运动、彻底革命的斗志,主要是为了激发队员开展运动的热情,也是为了号召他们“表决心”。
此九条涉及人身方方面面,投射出队员的个人历史、家庭背景、工作表现、灵魂深处等,这些将会对他们以后开展运动的行为选择产生深远影响。经过严格“三查”,在张掖地区参加培训的“准工作队员”中“共有1483人交待了各种问题,占参加三查总人数的40%,其中隐瞒家庭成分的107人,隐瞒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的25人,隐瞒亲属被杀、被关、被管的130人,隐瞒本人和亲属中有台港关系的40人,亲属中有重大政治嫌疑的56人,交待贪污的94人,贪污金额4500多元,交待搞投机倒把活动的46人,牟取暴利2300多元,包庇坏人坏事的62人,腐化堕落、道德败坏的19人,走后门四不清的202人。经过审查有178人不符合参加社教的条件,已送回原单位。”⑤《社教干部训练总结》(1964年11月19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44。
“三查”阶段的后期,要学习“四清”工作队员纪律守则。1964年12月,甘肃省张掖社教总团下发《工作人员守则》:“(一)坚决站稳无产阶级立场;(二)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三)加强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四)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五)同工人和贫下中农住在一起;(六)同群众吃一样的饭;(七)关心群众疾苦;(八)必须廉洁奉公;(九)树立严肃的生活作风;(十)认真遵守请示报告制度;(十一)服从组织分配,严守工作岗位;(十二)提高革命警惕,严守保密制度;(十三)坚持说理斗争的方法,严禁违法乱纪;(十四)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组织生活;(十五)认真学习,提高政策水平。”①《中共甘肃省委张掖地区社教工作总团工作人员守则》(1964年12月),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55。有的单位自己制定了纪律,如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去甘肃省张掖地区开展运动前制订了“四清纪律”,甚至有“不许谈恋爱”的条款。②李新著、陈铁健整理:《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9~381页。
培训的第四个阶段是“学习有关的一些具体政策”③《社教干部训练总结》(1964年11月19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44。,为工作队员进村开展运动作具体指导。内容一般包括当时中央转发的典型经验、省委领导人的报告、怎样划分阶级成分文件、贫下中农协会条例等。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甘肃省委主要领导汪峰、王世泰、李友九、胡继宗等人都去张掖地区作了动员报告,报告内容在这一阶段需重点学习。对如何划分阶级成分,工作队员主要学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等,也表明“四清”运动所强调的“民主革命补课”,将沿用土改标准对农民阶级成分进行复查。
这种培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思想上的动员,让这些队员明白开展“四清”运动的必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二是方法上的具体指导,为这些队员以后进村开展运动提供方法和借鉴。培训实际上给工作队员设置一个既定的、统一的轨道,使其明白必须要在这个轨道内展开运动。
中央制定了相应政策来保证“四清”工作队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保障。如西北局规定:“工作团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一律不变。当地党委和工作团应当经常关心干部的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工作告一段落时,应当利用总结工作的机会进行休整。原单位对自己派出的干部也要关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需由本单位解决的问题,帮助他们安置和照顾好家属的生活。”当时,能否参加“四清”运动是一项政治待遇,特别是对队员的重要来源之一——各级干部来说影响更大。中央西北局指出:“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一项光荣的革命任务……是否参加过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在运动中的表现,应当作为今后考核和鉴定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④《中央西北局关于组织大批干部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加强工作团的决定》(1964年6月1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7。
“四清”工作队员经济上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的经济补贴政策,二是做好其家属的安置工作。经济补贴政策分为粮食补助类和经费补贴类。前者包括口粮和食用油补助、取暖补贴、医疗补贴等,后者主要涉及开展运动所需要的各项经费补助,如工资和生活费补助、办公费、水电费、灯油费、会议费等公用经费。如:“参加 ‘四清’、‘五反’的工作人员,不论是搭伙和起伙,均由国家给予适当的口粮补助。补助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规定。所需粮食,在各级国家粮食销售指标内解决”;“参加‘四清’、‘五反’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生活补助费、到工作地区往返的车船费、途中伙食补助费、中途候车(船)的旅馆费、回原工作单位汇报工作往返的差旅费、探亲路费、转地就医车船费,以及同原工作单位联系工作的邮电费,都由原工作单位按现行的经费开支规定,分别在行政费、事业费、企业管理费以及其他有关经费中开支”等。⑤《国务院关于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粮食补助和经费开支的几项规定》(1964年9月15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77—1—676。
中央对“四清”工作队员的经济补贴政策到地方以后,各地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规定。甘肃省委要求:“对于社教人员所需粮票(或临时粮食关系)、工资,各地区、各单位根据本人意见必须提前寄到本人手里,以免影响这些人员的生活与群众及时结算账目。需要送到家里的工资、工业券必须按时送到,不得积压”,“机关福利、生活困难补助、救济物资以及其他物资,社教人员应与其他人员一样,统一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社教人员及其家属给予适当照顾和方便”。①《关于做好后勤工作,保证社教运动顺利完成的通知》(1964年12月12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43—3—394。
为了使工作队员安心搞好“四清”运动,其家属的生活安排也很重要。甘肃省委要求:“各地区、各单位应指定专人,把参加社教人员的家属工作统一管理起来”,“要认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已到冬天,天气寒冷,疾患较多,对于生活、御寒、取暖等方面确实有困难的社教人员家属要很快帮助解决,不要置之不理”。②《关于作好社教人员的家属安置和照顾工作的通知》(1964年11月10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43—3—394。
完善的经济补贴和后勤保障工作,提高了农民对工作队员的受欢迎度,而这种经济代价实际又被转移到普通农民身上。这是因为,国家规定上述费用“一律由地方财政在农业税附加收入内开支”③《国务院关于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粮食补助和经费开支的几项规定》(1964年9月15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77—1—676。,为此专门提高了农业税。1964年6月,国务院下发通知,“为了进一步安排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需的经费,国务院决定,可以由地方适当提高农业税附加的比例”,并规定“农业税附加占正税的比例,由原来的最高不超过10%,提高到最高不超过15%。原来附加比例不到10%的地区,一律加5%,原来附加比例高于10%的地区,应当少加”。④《国务院关于增加农业税附加解决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经费的通知》(1964年6月24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28—2—615。在集体经济时代,人民公社以集体名义上交农业税,表面上并没有直接分摊到农民身上,农民也并没有感觉到与工作队的费用支出有必然联系。相反,工作队员在农民家里吃饭,要“每天交四角伙食费、一斤四两粮票”⑤《总团关于“四清”工作的安排意见(传达提纲)》(1964年11月4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65。。在那个物质贫乏、自由交易受限的年代,全国平均每个社员的年收入仅仅四五十元钱(1964年是47.5元,1965年52.3元)⑥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业年鉴1981》,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41页。,能通过提供食宿给他们些许经济补贴,农民自然非常高兴。
针对工作队员的组织安排非常巧妙,每个队员在编排以后既完全对上负责,保证上级领导权;又各司其职,起了相应作用。从纵向看,各省都设有农村社教办公室,地区设有社教工作总团,各县设分团,公社设工作队,大队设工作组。省里设农村社教办,在省委领导下独立指导工作。“四清”的各级组织是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独立性体现在其领导权限问题上。“正常情况下,在公社,工作队受县委和工作团的领导,同公社党委一起领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生产大队,工作组受公社党委和工作队的领导,它受上级党委的委托,可以管理和指导党支部的工作。”理论上也规定:“所有工作团的干部,都应当很好地同当地干部团结合作。当地党委和干部,应当尊重工作团,相互学习,共同把工作做好。”⑦《中央西北局关于组织大批干部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加强工作团的决定》(1964年6月1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7。但由于工作队的权力合法性来源于上级,只对上级工作队组织和上级党委负责,这给工作队组织以撇开基层党委的理论合法性,平级的党委根本无法制约工作队组织,使平级的工作队组织和当地党委之间的关系很尴尬,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开展运动时难免出现摩擦。这也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队员执行上级指示。
从横向看,对工作队员采取混合编组,主要是为了“使省委、地委的干部更好地了解县的各级干部,也使县的干部更好地了解省委、地委干部,可以听到各种不同意见,看到各种不同作法,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互相考验”。①《中央关于社教工作队编组和交流社教工作经验问题的指示》(1964年10月23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18—365。将各级干部灵活混编在一起,意味着不同级别的干部有了相互学习和监督的机会,而其他诸如大学师生、积极分子、复员军人等做机动编排。工作队是一个暂时性的组织,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为共同的开展政治运动的目的混编在一起,每个人都有相应作用。由于工作队组织的临时性和外来性,各个队员在运动中针对基层干部和“地富反坏分子”时,不必忌讳太多,更有可能按照中央指示全身心地投入运动。又由于队员之间彼此陌生,为求保全,他们只会完全按照上级指示来各司其职,无形之中也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
1964年11月,甘肃省张掖社教总团对工作队员进行混编。开展运动的5个农业县、73个公社共配备社教干部133730名,每个公社都有两名县级干部担任指挥员,有30.3%的大队配备了县级干部,69.6%的大队一般都配备了一至两名区级骨干,有34.5%的生产队配备了区级骨干,65.5%的生产队,选配了一般优秀干部。积极分子、大学生、演员,根据每个大队、生产队的规模大小,每个大队、生产队搭配了一至三名。这样分布的结果,按5个县农业人口计算,平均1个干部可做43个人的工作。如果按成年人口计算,1个干部可做21个人的工作。②《社教干部编组情况报告》(1964年11月15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54。干部因其有经验,在工作队组织中起领导作用,大学生等知识分子主要是写总结报告、调查材料、编 “四史”(村史、家史、社史、厂史)等。而贫下中农积极分子则是为了受到锻炼,学习经验,因为运动完毕,他们就有可能受到提拔和重用。
“四清”工作队虽是临时性组织,但仍有相应奖惩措施来对应队员在运动中的表现。这种赏罚严明的奖惩制度伴随着对队员连续不断的集中整训,愈显示出强大约束力。西北局要求“所有的工作团员都必须严格地遵守党纪国法,不得包庇坏人坏事,不得多吃多占,不得违法乱纪。对犯有错误的工作团员,要及时地批评教育,错误严重的要给以处分”。③《重新部署社教力量,充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1964年9月1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7。由于工作队员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各级干部,其中不乏高级领导干部,奖惩权限的把握非常重要,对此,工作团也有规定:“对于参加社教工作队的干部,违犯纪律需要处分的,属省委管理的干部,由省委社教工作团党委审查决定,交由省委社教工作总团组织监察处办理手续……原属县委管理的干部(包括积极分子),由公社社教工作队党委审查决定,报县社教工作团党委批准后执行。”④《中共甘肃省委张掖地区社教工作总团关于各级社教工作团领导权限和成立工作团党委的意见》(1964年11月30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55。
具体的工作队员的奖惩,大多以当地的“四清”简报为载体。如1965年11月的《甘肃农村四清》简报上,刊登了酒泉县果园公社中所大队工作组的《运动一开始就要抓整党工作》、临夏县折桥公社甘费家大队工作组的《加强民兵战备教育》等,介绍一些工作队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批评的内容则随着运动侧重点的不同而略有差别。运动初期主要强调工作队员要坚决与当地群众实行“三同”,揭露工作组中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而在中央下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以后,对队员的批评多因其不突出政治、学习毛著不积极等。
除了简报这种形式以外,各县团发的文件对当地表现好或差的工作队员事迹进行报道,也是一种鼓励鞭策的好办法。在甘肃省安西县(2006年8月更名为瓜州县)的“四清”运动中,工作团对数十位队员进行表扬,如城关镇工作队员王福帮“一心为集体,跳水救马驹”的事迹等。同时,也对数十位工作队员的种种问题通报批评、处分甚至开除队籍。
除了奖惩制度外,运动中的集中整训一方面使队员强化学习纪律章程和中央文件指示,另一方面则是对工作队员思想及行为的及时掌控,类似于实施不间断的监督。整训分两种情况,一是“大整训”,由各工作团负责,集中工作队、工作组的负责人及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匿名蹲点的干部一起开会,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检查工作团本身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阶段工作;二以工作组为单位,内部开会,随时展开“小整训”,主要就当时当地运动中出现的情况做内部交流,并号召队员鼓足干劲、坚决革命等。公社工作队一般10天召开一次大队工作组长会议,大队工作组一般3天召开一次全体队员会议,若有特殊情况则随时开会。
无论“大整训”还是“小整训”,中央开展“四清”运动的目的和思想都不断得到强化。在整训中,学习中央文件、强调工作队员纪律、交流各地典型经验、公开奖惩个别队员等,对工作队员来说,都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
中央对“四清”工作队员的掌控,通过运动结束后的鉴定和检查制度进一步巩固。西北局规定:“是否参加过这次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在运动中的表现,应当作为今后考核和鉴定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①《中央西北局关于组织大批社教干部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加强工作团的决定》(1964年6月1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7。因此,将工作队员在运动中的表现文本化的鉴定制度显得至关重要,鉴定结果会带入个人档案。在那个时代,这种做法的制约作用不言而喻,大部分队员的行为选择趋向一致。
工作队员(特别是干部)在参加完 “四清”运动之后,工作小组长根据个人运动中的表现,写一份相关总结鉴定材料,经审查上交到县团党委。“在工作中表现特别优秀或者表现很不好的干部,以及原来犯有严重错误参加运动进行锻炼的干部,在运动结束时需要由工作团(队)作出鉴定,并通知原单位党组织。”②《中央西北局关于社教工作团干部不再普遍作鉴定的通知》(1965年4月21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18—396。
某个社教工作队员的鉴定如下所示:
经小组鉴定,同意该同志的自我检查,其主要优缺点如下:
优点:(1)参加运动态度明确,对工作认真负责,干劲足,完成任务快,能吃苦耐劳,带病坚持工作;(2)能听党的话,组织性强,来大队调动三次没有怨言;(3)能坚持三同,劳动较好,能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所到队的群众反应(映)好。
缺点:(1)修养性差,接受意见不够虚心;(2)考虑问题简单,讲话不够注意容易影(引)起别人的反感。③转引自陈潭《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以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的推行为考察对象》(《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鉴定制度给工作队员一种经常性的压力和动力,使他们必须符合“同一模式”,努力履行职责和遵守各种纪律。除此之外,工作队员还要面临随时检查,西北局规定:“在运动过程中,每一阶段都要进行检查,发现缺点错误,要及时纠正;每个社队在运动结束时,必须严格地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课,个别搞乱了的,要从头做起。”④《中央西北局关于组织大批社教干部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加强工作团的决定》(1964年6月1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91—5—347。
运动过程中,由公社的工作队对各生产大队的工作组和生产队的工作小组的阶段成果进行抽查验收。每个工作小组在工作队小整训时都要提交运动报告,即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提出下一阶段目标,这是一种检查。以公社为单位的检查还有一种“交叉检查”,即一个公社的生产大队分成若干块,参加验收的人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块指定一名工作组干部带领,相互交叉验收运动阶段性成果。甘肃省酒泉县果园公社中所大队工作组就曾“用三天的时间,通过学习,以交叉检查工作的方法进行了战地整训”①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四清办公室编《甘肃农村四清(第10期)》(1965年11月10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30。。在这种公社内部的检查过程中,工作队长选择其中搞得好的工作组或工作小组,将其“先进”做法写成总结报告上报工作团。如有机会在简报上登载,则是整个工作队的荣誉。
省委社教办公室或各县工作团也会不时派出巡视组对工作队员的阶段性运动成果进行检查和验收。1964年11月,甘肃省委社教办公室派出巡视检查组。巡视检查组对张掖地区5个县的5个公社、10个大队、47个生产队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有:工作队员是否坚持“三同”、能否坚持原则办事、能否坚持调查研究等。②《总团巡视检查组第一天汇报》(1964年12月7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58。检查工作非常仔细。对高台县六坝公社五三大队的检查主要涉及当地工作队“扎根串连工作”的问题,指出:“三队在扎根串连工作中,对所选的三名‘根子’对象和积极分子,只向本人了解了家庭、政治历史等情况后,就认为已扎正了根子,再没有进行宽访精选和艰巨的教育工作”。因此在离队前,巡视组与当地工作队员“通过学习文件,在统一思想,正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纠正,对扎根串连工作做了补课”。③《六坝五三大队扎根串连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964年12月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58。巡视组直接向省委社教办公室汇报,关系重大,且这种检查不定时间和地点,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导致大多数队员在整个运动中都小心翼翼,不敢懈怠。各县工作团的检查则因范围较小而更频繁,也更具针对性。1965年10月底,甘肃省临夏工作团对7月中旬开展运动的马集公社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验收,结果发现长坡大队的运动走了过场,要求立即补课。④《抓紧检查逐段验收》,引自中共甘肃省委城乡社教委员会农村社教办公室编《甘肃农村四清(第19期)》(1965年11月28日),甘肃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2—2—31。
在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中共中央对“四清”运动的控制愈加有效。在反“右倾”、“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气氛下,全国舆论形成一种“气场”,使囿于其中的工作队员失去了自我判断力,也不敢有自我判断力。1964年秋,由于看到太多的阶级斗争形势报告,新华社记者杨克现去一个据说“百分之七八十的干部都是敌我性质的矛盾”的王曲公社调查,当地的工作队长偷偷向他承认:够敌我矛盾的恐怕连百分之三四十都没有!杨克现劝他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却遭到拒绝。这个工作队长原是陕西省宝鸡地区的一位县委书记,知道阶级斗争反映到党内就是路线斗争,无论杨克现怎么说都不愿向上反映情况。⑤杨克现:《农村 “四清”:十年动乱的前奏曲》,《炎黄春秋》1994年第4期。大多工作队员面临类似状况。
短短3年多的“四清”运动中,300万人次的工作队员共同遵守一套来自中共中央的行为规范,在全国1/3的地区开展这场运动。上述五个方面像红五星的五个棱角,缺一不可,环环相扣,实际上指向一个中心点,即将“四清”运动的具体执行者——工作队员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和行为一致化。通过工作队员这个视角,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四清”运动,理解国家是如何通过“四清”运动来贯彻自身意志,而乡村又是如何以“四清”运动来回应国家的。在这场运动中,一方面,国家意志要通过个体工作队员来体现和贯彻,对于广大普通社员来说,工作队员就是政治国家的象征,通过他们,社员们可以真实地触摸政治国家的庞大躯体;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干部已经不被信任,社员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只能通过工作队员这个渠道反映给国家,于是他们就成为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与社员的媒介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