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 南京 210008)
面向低碳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沈健
(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 南京 210008)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首先从产业转型升级入手。现就南京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所作的探索和实践予以介绍。
从减碳、低碳的角度看,产业转型升级在南京更显得尤为迫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南京市常住人口790万,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230亿元,全年消费煤炭2166.62万吨,消费原油
2045.29万吨,天然气15.51亿立方米,电力201.59万千瓦时,除煤炭消费量增长2%左右外,其他三项能源消费增长都在8%以上。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形势,作为一次能源全部依靠外部供给城市,南京始终紧绷着能源这根弦。前几年的“煤荒、电荒”,最近几年的“气荒”、“成品油荒”都成为我们的痛苦经历。二是产业发展仍然倚重传统产业。南京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在南京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南京工业又以石化、电子、汽车和钢铁为4大支柱产业。南京重工业比重达到82.5%,其中石化、钢铁、建材行业占工业产值的40%以上。每次原油、煤炭、电力等原燃料的价格波动对南京工业生产和效益都产生重大影响。三是有限的空间和环境容量使粗放发展难以为继。南京市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列倒数第3位,人均占地面积位于倒数第5位;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6%、全国平均水平的45%;单位国土面积COD负荷和SO2负荷均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在重化工业深入发展、城市化快速扩张的阶段,发展还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要素驱动的情况下,在这么有限的空间和环境容量上,粗放式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较强的限制。因此,不走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南京的发展已无出路。我们早已把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我们认为,作为地方政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现实选择的关系。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英国和美国从完成工业化到实现现代化,最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用了上百年时间。转型升级虽是个紧要问题和时髦话题,喊得响、做起来却难,不可脱离实际、操之过急。事实上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科技新兴产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从南京的情况看,要使石化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在保持石化产业零增长的情况下,就必须新增300亿元的新兴产业产值。现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非技术密集型行业仍然是中国产业的主体,离开了这个国情、市情,去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转型升级只能是立足现实、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二是正确处理存量提升和增量优化的关系。1998年以来,中国的重化工业深入发展,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也非常明显,究其原因,重化工业内部的落后产能是罪魁祸首。因此,转型升级首先要解决落后产能问题,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择资选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杜绝新上落后产能,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当然,落后产能的淘汰既损失GDP,又要付出代价安置职工、保持社会稳定,对地方政府是一个重大考验。
三是正确处理区域产业同构和错位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早期,石化、钢铁、能源、纺织等产业是长三角地区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这些城市又都瞄准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等产业。产业同构造成了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在充分考虑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下,通过错位发展、竞合多赢,选择性、前瞻性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调控“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作用。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推动作用,研究确定推进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功能,引导好、维护好、利用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南京响应中央号召、呼应低碳经济时代的重大紧急任务,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立足江苏和南京实际,紧扣特大型省会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规律和市情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为战略主线,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转型发展为主要路径,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指向,深入落实我市出台的关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意见,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传统加工业为主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主转变,走一条创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总体使南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朝着高端化、服务型、知识型方向攀升,构筑起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南京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偏重的结构性问题,结合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特点,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双轮驱动”,坚持主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郊县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两个为主”产业空间布局导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设计研发、金融、物流、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尽快壮大发展新兴产业。近期,我市在全力推进总投资达600亿元、包括六代线、八代线以及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项目和研发中心在内的中国南京液晶谷等重大项目,以期通过重大项目实施,加快构建“4+8+8”产业体系(电子、石化、汽车、钢铁4大支柱产业,风电和光伏装备、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产业、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和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轨道交通等8大新兴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和商贸流通等8大现代服务业)。通过“双轮驱动”,力争到2012年和2015年,南京三次产业结构分别调整为2:46:52和1.5:44.5:54,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55%和60%。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突破,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建设“创新南京”为目标,在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人才汇集、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上取得突破性、实质性进展,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把科教人才和文化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推动“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转变和升级。突出解决好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向现实发展优势的高效转化问题,积极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近期我市出台了《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三个10亿计划”的实施——三年内,市、区(县)和开发园区共同筹资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筹资10亿元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筹资10亿元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创业,形成“全面赶超、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态势。
三是坚持强化产业退出和进入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强化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强化产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把好产业准入关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倡导绿色消费。2003年以后,我市已明确禁止江南八区新上化工项目,2008年我市又下大力气开展了南京第二钢铁厂的关闭工作。今年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小化工整治和小水泥的关闭工作,确保完成燕子矶地区60家化工企业的关闭搬迁工作,今后还将逐步搬迁一批重点企业,彻底改变燕子矶和金陵石化周边地区环境。加快利用外资模式转型,调整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把利用外资的策略从普遍欢迎转向优化选择,把吸纳外资、民资的领域从一般产业领域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引进一批对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资本和技术。
四是坚持绿色GDP导向,创建转型升级的考核评价新框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考核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重点将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社会公平等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统一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各级干部,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对于不同发展区域和单位,科学合理地确定考核评价内容、设置考核评价主体、运用考核评价结果,探索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各专项考评体系,研究建立机关部门、区县、开发区、镇街不同层面的经济转型升级考评制度,形成一整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评价体系。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