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昀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科研部,上海 201204)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刘昀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科研部,上海 201204)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方式,同时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经济正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着突破,人类将以此为契机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遇到了加快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局面。正是基于此,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解决发展困局的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1](P20)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2]这就向世界表明,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中国要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因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应从人的利益出发,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并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对待自然,从而形成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存。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只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忽视二者的对立,忽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到自然生物的水平,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指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包括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环境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安全,而是把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反对那种无视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悲观主义论调,主张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第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譬如,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多个严重缺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矿产、天然气等资源的拥有率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诫我们,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改变不文明、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改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实现其良性发展,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同时,这种发展还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和损害后代人对需要的满足。不仅要关照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要关照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不仅要关照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还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为此,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用“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确定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应当和睦相处的伦理关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更全面、更合理、更自觉、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对“以人为本”的肯定。
二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理性自觉,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前提。生态文明建设,对人们正确认识发展道路,形成更加科学的发展观念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将改变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社会效益的发展观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经济增长观念,深刻理解发展的科学内涵。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生态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要着眼于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际的合作。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问题通常都是世界性的问题,不可能依赖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而能实现问题的解决。即使是那些区域性的局部的生态问题,也通常会引起国际性的关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就世界范围来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义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积极解决本国区域性的生态问题的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承担义务。例如在有关气候问题的国际合作中,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推动气候问题解决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以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根据中国国情确定了中国政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且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显示了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譬如欧盟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巨大成就,西方绿色运动的成果等等,都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对象。虽然生态文明观发源于西方,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宽广胸襟完全可以保证我们在积极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抓住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推进的历史机遇,把世界生态文明的优秀成果有机融入其中,从而构筑出博采众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取得比世界其他文明更辉煌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1]中国目前正处于本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但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就会导致我们的生态系统崩溃。因而,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发展方式;同时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
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增强。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意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薄弱,但也毋庸置疑,近年来正在逐步提高。重要的表现就是 “生态平衡”、“绿色环保”、“绿色食品”、“循环经济”等概念开始深入人心,特别是绿色GDP理念有了广泛传播。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了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绿色GDP指标存在实际操作的困难,但是,对于这方面问题的广泛讨论,却反映出人们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的普遍性,反映了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广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电视、电影、报刊等,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使之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和群众基础。
其次,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的基点放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科技创新不但是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力量之源,而且治理历史上形成的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促进科技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在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中,低碳技术将是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与发展循环经济相互通,是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三,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要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二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治化轨道。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抓紧修订原有法律,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三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和问责制,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行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中华民族曾经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责任编辑 李冲锋]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View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LIU Yun-xia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Shanghai 201204,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right choice after industry civilization.It is a higher phase of human civilization.Peopleoriented view i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and also i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mphasiz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harmony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is aslo necessity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We must insis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a,form new model of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erform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ecological civilization;idea;development model;system and mechanism
2010-05-28
本文为刘昀献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项目批号07BKS032)的阶段性成果
刘昀献(1956-)男,河南汝州人,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研究基地专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