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书博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关于长期坚持党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若干思考
尹书博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及时总结历史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经验,这些经验是党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切实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中国共产党执政;自身建设;基本经验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及时总结历史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指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决定》总结的6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财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 ”[1](P15)
一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我们党是靠马克思主义建党、立党、兴党的。确立思想建党原则、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是由我们的国情、党情决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既突出强调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又指明了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地位;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提出的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重要原则,又总结了党执政后的丰富经验;既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又强调了党的指导思想。只有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党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全党同志才能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党要为实现自身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个人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这一理想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中华民族奋斗前行的向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主心骨和强大推动力。 ”[2](P565)
二是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为党的事业和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离开党的中心任务就党建抓党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搞不好的。”[3](P14)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在实践这个基本原则时经历了一些曲折。最大的曲折就是从1957年开始,党内“左”的错误日益严重,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背离党的八大制定的以使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中心任务的政治路线,逐步推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不断发动政治运动,直至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党的建设也偏离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就是要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这里突出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就是要提醒全党,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都离不开科学发展,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根本保证。
三是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执政党建设千头万绪,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也就是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能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就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就谈不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凸显了这两大建设的根本性作用。”[4](P53)通过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牢牢把握执政的主动权,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谱写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新篇章。
四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谁服务、为谁谋利,这是执政党建设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6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国民经济、涤荡旧中国污泥浊水,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我们党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始终不变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现在,我们党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面对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环境,能否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自觉维护和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党同志必须经受的重大考验。对于共产党来说,执政不是目的,为人民谋利益才是目的。执政是党代表、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要手段。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执政能力的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简而言之就是执政为民。“执政”如果不同“为民”始终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执政”就要迷失方向,甚至走向“为民”的反面,被人民所唾弃。所以,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可以说,这是一条具有根本意义的宝贵经验。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这条经验指明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动力源泉。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奋斗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适应党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形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到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到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推行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发展党员公示制等组织制度创新,等等,党的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六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共产党是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老党。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60年,长期执政容易滋生惰性和官僚化,造成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脱离群众;党员人数多,分布广,流动性大,会造成党内教育和管理上的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成分多元化,利益诉求不一,特别是干部手里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在经济转轨、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疏漏和空隙,使一些人凭借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现象。“我们党是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组织、7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建设好这样一个大党任务十分艰巨。党内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客观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就抓紧解决,不能放任不管,否则就会积重难返。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抓紧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P7)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方针落到实处。
总结经验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执政以后,我们党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党的事业发展中是这样,在党的自身建设中也是这样。“60年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围绕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走过的历程波澜壮阔、很不寻常,积累的经验承前启后、十分丰富。”[6]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到党的十六大对党的历史方位发生的两大根本转变的概括,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都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结果。
通过总结经验进而把握规律,就要求对经验的总结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反映事物深层次联系的而不是仅限于事物表象的,是客观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在历史上长期发挥作用的而不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尔表现出来的。通过总结经验进而把握规律,还要求在分析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它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渊源,从而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有清楚的了解;要求分析发生于自己身上的现象和问题时,考虑到其他党在类似情况和环境中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从而在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经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总结和阐述的六条基本经验,之所以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经过反复探索得来的,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决定》提出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重要任务,指明了党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努力方向。这些都对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党的建设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思考这个问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6](P2)应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首先,世情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种变化给我们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牢牢抓住新机遇,有效应对新挑战,就必须长期坚持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党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
其次,国情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基本经验。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但同时我国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关系如何平衡,需要政治大智慧;市场经济多元化,如何使执政队伍拒腐防变,需要头脑清醒;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引发了部分群众的心理失衡,社会矛盾的“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稍有不慎,小问题就可能引发大事端,这需要严肃对待、审慎处理、科学解决。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执政环境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些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党将面临更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国情和执政环境的转变要求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乃至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最后,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建国60多年以来,党的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与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前进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就要坚持和运用好这些基本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好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当前腐败现象仍然呈现高发易发多发的态势,一些领域的腐败案件触目惊心,严重败坏党的形象、涣散党心民心。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样,解决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经验,把思想教育、制度规范和从严查处等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
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事实上,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总结概括的基本经验,每一条都包含着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不断探索回答为什么人执政、权力从哪里来等问题,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基本任务是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回答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党员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等问题,着力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核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回答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等,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目标,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科学确立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建设不断得到新的加强,并不断取得新的经验。正是由于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自觉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不断创新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才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党的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既放眼执政60年来党的建设的丰富实践,又主要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期间中央全会对党建经验的总结为基础,把这些基本经验总结出来并确立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这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又为党的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个注重总结自身的实践为基础,又不断拓展新视野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成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己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认真分析这些政党的衰亡,加以借鉴,对我们党的建设很有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7](P642)比如,1991年苏联解体前,苏联社科院搞过一次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苏共领导及制度安排的根本否定。苏共曾凭借自身的先进性资源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执政地位,但在执政后由于不重视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而丧失了党的执政地位。纵观苏共历史,在它拥有20万党员时,赢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在它拥有200万党员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在它发展到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方式丧失了政权。这个20万、200万、2000万说明了什么呢?“苏共之所以能走到酿成悲剧的一步,是因为几十年来它把权力视为自己的专利,它已经丧失了现实的日常政治斗争的能力。结果当一个统一的机体丧失了自己最优良的品质——战斗性,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时候,它衰退了。”[8](P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防止苏共悲剧的发生,要巩固执政地位,关键是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把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下去。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执政能力是执政经验在新的实践中的运用和深化。一方面,执政经验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果和归宿,就是说,我们党通过60多年对增强执政能力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正如《决定》指出的,这六条经验,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统一,是二者的连接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必须同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使命紧密联系起来,同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过程,也是不断探寻共产党执政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自觉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包括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应该采取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应该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应该创造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等等。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党的执政经验,把握执政规律。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执政为民、执政兴国展开的,党执政以后的基本奋斗目标都是通过执政活动实现的。同样,党执政以后的各个方面建设必须按照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来进行。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都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去检验,都要在党的执政能力上去体现。抓住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可以有力地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另一方面,只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在增强执政意识、坚持执政宗旨、把握执政要务、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整合执政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经验是继续前进的动力,经验是滋养新思想的土壤。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这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需要党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养分。总结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整合认同的过程,党以全会的名义庄重地梳理和提炼已取得的宝贵经验,既是对以往历史实践的回顾总结,也为今后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总结的这六条基本经验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解决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的问题,揭示了我们党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立党、兴党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建设与党领导的事业紧密结合,解决党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问题,揭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坚持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解决党有能力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揭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一关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历史真理;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践行党的宗旨,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诺言的问题,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建设中的改革创新,解决党的建设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问题,揭示了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奥秘之所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解决党拒腐防变,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惟有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规律性认识。显然,这六条基本经验分别从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方向、主线、核心、动力、保证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在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因此,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也只能按照这些重要原则来进行,才能取得成效。同时,还要深入研究这些基本经验在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认真反思过去工作中不讲科学、违背客观规律、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收效甚微的做法,准确把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具体规律,使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显。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9](PP.9-10)这四个“着眼于”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它把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了,把推进党的建设、实现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的主线、重点和核心紧密联系起来了,实际上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要抓手,从而使党的建设目的性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这四个‘着眼于’,承接历史实践,联系基本经验,结合现实需要,面向未来追求,展现出我们党担承人民重托、担当民族希望的宽阔胸怀和高远理想。”[10]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并在党建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坚持和创新的关系。如何在当前条件下推进党建的创新,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许多新思维、新举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因而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我们国家的国情所决定,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共产党处于核心地位。改革成败,关键在于党。因此,……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行改革,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改革的命运。”[11](P290)在新形势下理解党的建设理论,需要提升执政思维水平。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与改革不彻底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关。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来指导。回顾中国共产党60多年的执政历史,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始终统帅和主导着党执政活动的各个具体方面和各个历史时期,它是党执政理念体系的灵魂和执政理念形成的核心价值取向;二是党的具体执政理念——如执政理想、执政准则、施政纲领等等是党根据所处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形成并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求进创新的执政意识、统筹兼顾的执政方式、以人为本的执政宗旨和求真务实的执政品质等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它对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大力转变一切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不断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要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制度创新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共同构成党的执政方式,反映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规律。科学执政强调执政的科学性,民主执政强调执政的为民性,依法执政强调执政的合法性,三者结合在一起,勾画出党执政方式的完整框架,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衔接和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提出了覆盖党的五位一体建设的40多项制度性规定”。[12](P70)在当前条件下,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结合、相促进,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根据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创新党内选举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等等。只要把这些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再上新水平。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既要有决心和信心,也要有科学方法,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也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5]比如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党中央率先垂范,开设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等相关网站,利用互联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布党建信息等,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网络上与广大网民互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各地都在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党务管理模式,探索开放式的党员管理新机制。新技术党建形态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经常性、亲密性互动,体现了普通党员在党内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1]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J].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卢先福主编.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党的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魏礼群.宝贵的历史经验,巨大的精神财富[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0,(1).
[6]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山东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J].大众日报,2009-09-25.
[11]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施芝鸿.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缪开金]
On the Long-standing Experience in the Party to Strengthen Self-construction of Basic Reflections
YIN Shu-bo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of CPC,Zhengzhou 450002,Henan,China)
Attention and good at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fine tradition.Hist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repared and timely sum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constantly making new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with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history.“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arty build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the”sum up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60 years to strengthen self-construction of six lessons,which yes most 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party,we must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ituation as the importance of party building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long-term adherence,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and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practic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elf-construction;basic experience
2010-04-31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与经验研究“(批准号:08BDJ002)的阶段性成果
尹书博(1963-),男,吉林松原人,河南省委党校教授,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