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彬
构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的若干思考
孙瑞彬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关键、最紧迫的重大任务。在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形势下,下大力解决产业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找准工作着力点和抓手,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结构初级化和产能过剩。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高度加工业应成为整个产业的主导和支柱,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长期形成的“有什么资源做什么饭”的思维定势,加上企业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得在发展路径上过多依赖资源禀赋,产业初级化特征比较明显。目前,全国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为23%,且大多是钢铁、煤炭、建材、纺织、玻璃等传统产品、初级产品。近年来,尽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少领域、一些地区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一些行业落后产能比重还比较大。2009年,我国粗钢产能超过7亿吨,实际消费不足5.3亿吨;水泥产能19.6亿吨,产量16.5亿吨,产能闲置3.1亿吨;电解铝、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30%左右,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重复建设倾向。
第二,产业集中度低。近年来,我国重点产业的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布局点多、分散、不合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缺少实力雄厚、能够支撑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企业、大集团。从2009年《财富》世界500强看,我国有43家企业上榜,仅占美国上榜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分布行业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上榜企业大多分布在汽车、电子、医药食品、金融和IT等以创新为主导的行业,我国上榜企业大多集中在冶金、工程建筑、贸易、石化等领域,普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对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对外缺乏市场话语权,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弱。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急需的一些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率还比较低。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增加值为26%,分别比美国、日本低23和22个百分点。人才少、机构少、投入不足,致使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世界品牌实验室2009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18个品牌入选,仅占3.6%。同时,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一些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壮大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产业结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当前和长远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从即期运行看,经济效益比较低。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国内外市场有效需求萎缩的情况下,由于我国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微薄的利润空间和市场受到挤压,部分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一些企业甚至停产、倒闭。从长远发展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较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铁矿石、石油、煤炭等仍需大量进口。污染排放总量偏大,尽管近年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部分城市空气污染、部分流域水污染仍然严重。在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调整产业结构确实到了非调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
调整产业结构内涵十分丰富,其实质就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这一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着力把握好“六个环节”:
竞争是什么,就是减少甚至消灭产品的利润。因此,每个行业、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每个工序,都有一个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核心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全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现实的途径是,一方面,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多数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大幅度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装备的技术水平,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具体来讲,关键是要引导和鼓励企业瞄准国际高端产品和先进技术,普遍开展“对标行动”,通过政策激励、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多种方法,使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真正落实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
企业走到了今天,特别是对于原材料工业来讲,企业的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产品价格大体相当,关键是能否拥有市场话语权。当前,要抓住一些企业生产困难的时机,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对内,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建材、轻工等行业为重点,制定扶持政策和引导机制,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特别要加强多元化的矿业投资和开发,增强对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掌控能力,努力在重要行业和领域争取更多话语权。
淘汰落后产能,既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又能为先进产能腾出空间,提高经济效益,本身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010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分行业明确了目标任务。各地必须坚决按照国家要求,逐行业、逐地区、逐企业分解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形成的落后产能,是进一步发展和调整的现实基础,直接关系财政收入和就业。因此,我们既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退出机制,制定分行业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政策和标准,兼顾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脱胎换骨”的阵痛。
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把发展从依靠资源能源消耗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但历史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往往具有很强的惯性,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影响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地方和企业自觉调整产业结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牢牢抓住并利用好节能减排这一硬性约束,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倒逼各地和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城”和“市”是相伴而生的,没有产业作支撑,城市就不可能繁荣;没有城镇作载体,产业也就很难发展壮大。一个功能完善、承载力强的城市,可以有效带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达46.6%,但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目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大都在80%左右。城镇的承载力不强、功能不全,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如果不改变现状,资本和人才进不来、留不住,调整产业结构的道路可能更长。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绝不单单是一个城镇建设问题,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增强城镇对现代产业的聚集、吸纳和承载能力。
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吸引项目、资金,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和高端人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瞄准国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深、更广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努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当前,要抓住国内外产业加速“梯度转移”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特别要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更多的优质资本、更多的先进技术、更多的高端产品,促进整个产业层次的快速提升。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具体讲,要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产业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等,都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实际利益。目前,我国条块分立、相互封闭的行政管理格局尚未根本解决,决策层面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资源配置上各地竞相争取国家支持,致使一些重大决策很难执行到位,一些资源低效配置和重复浪费。必须本着科学合理、突出效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地区财税分享机制,打破部门分割、业务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管理体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加速流动和高效配置,实现产业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往往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胜劣汰。而各地现行的政策体系,大多仍以支持GDP增长为主,缺乏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鲜明导向。必须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进一步健全政策激励和导向机制。在税收调节方面,应抓住当前宏观环境比较有利的时机,坚持区别对待原则,适时调整资源税、消费税和环境税的税负,引导各地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在资金补助方面,要集中研发投入、产业引导资金、贴息、奖励、技改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环保资金等财政资金,加大对产业升级项目和企业的补贴力度,引导各类投资的投向和结构。在资源配置方面,集中政府掌控的资源,特别是在大宗矿产资源配置、土地指标分配等方面,对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整合重组等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
政策激励固然重要,强有力的约束也必不可少。要综合规划、价格、金融、土地、环保等多种手段,倒逼各地和企业通过上大压小、以新代旧、淘汰落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划方面,国家和各地都制定出台了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键是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和每个企业,切实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力。融资方面,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金融政策,大力推行“绿色金融”,严格限制或禁止向“两高”行业和落后产能项目发放信贷资金或支持上市融资。价格方面,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和水价标准,并将实施范围由目前的烧碱、水泥、钢铁等行业扩大到所有“两高”行业,推行差别电价、水价累进奖惩制度,调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土地、环保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坚持新增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加强用地计划调控,严格环评审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体。而政府应当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该管的切实管好管住,把不该管的彻底放开,创造优质高效、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去年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全面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大幅度削减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受到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改善软硬环境,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体制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体。
考核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考核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业绩,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对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评价。目前,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用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指标,作为评价发展水平的依据;国内有些地方也在尝试放弃GDP排名的做法,央企开始实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我们必须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调整产业结构真正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作者系河北省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