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术,刘 楠,邓毅书
(1.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2.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221;3.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友好技术需求与对策研究
李学术1,刘 楠2,邓毅书3
(1.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2.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云南 昆明 650221;3.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当前农村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为我国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主要需求领域进行了分析,初步尝试筛选了若干关键技术,并分析了农村环境友好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最后,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该类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技术;对策
Abstract:The objective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 make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requirement fields of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for rural areas,attempts preliminarily to screen a number of key technologies,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in develop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Finally,fully drawing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forementioned technologies.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y;countermeasures
本文所称“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预防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以及进行环境治理的末端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在当前,虽然我国农民收入和农村面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兼顾生态和环境目标,农村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重,其直接后果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受到侵蚀,污水横流、垃圾围村等现象甚为普遍,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同时,随着生态经济的兴起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也正日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长远来看,生态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但随着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我国的生物种质资源正在大量流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受到极大威胁[1]。因此,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当前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为我国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1)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末,我国全年生猪存栏总数为43989.5万头,牛为10594.8万头,羊为28564.7万只,马702.8万匹,禽类50.2亿只[2],每天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但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还处于分散状态,许多畜禽养殖场缺乏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大部分畜禽粪便被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容易引发流行疾病,危害人畜健康和畜产品质量。随着科学的发展,畜禽粪便处理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甚至可以避免对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减少流行疾病发生概率,有益于人类健康,还可以生产许多有用的材料和能量,从而节约更多的资源。目前已经成熟的适用技术包括:畜禽粪便饲料化技术、畜禽粪便肥料化技术、畜禽粪便能源化技术等。
(2)农村新型能源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决定了巨量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而在许多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依然很不合理,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薪柴的大量消耗。《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显示,2007年全国农村薪柴消耗实物量为18216.89万吨,相当于9290.62万吨标准煤[3]。这种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导致农民为此付出大量劳动,而且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许多地方甚至出现森林面积剧减,植被大量破坏,生物物种急速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陷入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局面。要改变上述状况,必须依靠新型能源技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储备或选择,沼气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小型水力发电技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详见本文“关键技术选择”部分)等几类新型能源技术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
(3)农村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耗能高是我国建筑业的一大痼疾,在农村地区,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传统建筑中,有的地方通过土墙加厚的方式使室内保持“冬暖夏凉”,但在目前的农村“新式建筑”中,除了房屋的朝向问题,建筑节能技术很少被考虑。其结果是农民取暖等生活用能长期居高不下,大量森林因此遭到砍伐,且生活亦不方便、不舒适。建筑节能技术的广泛采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筑节能可以从外形设计和材料两个方面入手。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国内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墙体材料、建筑保温系统、节能门窗及玻璃、保温、隔热材料等。
(4)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污水横流是农村的普遍现象,也是实现“村容整洁”的主要障碍之一。未经处理的农村污水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用水安全。根据目前的技术进展,比较成熟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有稳定塘系统、土壤渗滤、生物接触氧化水处理工艺(KIC)、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等。
(5)农村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技术。农村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固体废物、农村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废弃物。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简单露天堆放,占用土地、破坏景观、而且污染土壤、河流、地下水。目前治理固体废弃物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但由于农村固体废弃物种类多样、成分复杂而且地理分布范围广且不成规模,农村就地处理极其困难,目前在此方面技术上也很不成熟。
(6)农业主要投入品节约技术。由于科技的发展,农业的投入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在生产中的投入量也越来越大。而一些投入品如农药、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农业灌溉多采用漫灌,使本不丰富的水资源更加短缺,农业机械本身也间接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消耗能量最大的是肥料,几乎占能源总投入的46%。因此,投入品节约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改善效应。目前,农业主要投入品的节约技术主要包括节土技术、节肥技术、节药技术、节水技术、节能技术。
在资料检索和专家走访的基础上,依据需求导向和前瞻性原则,我们初步筛选并尝试提出若干环境效益明显、适用面广、技术比较成熟,同时在我国尚未大面积推广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农药静电喷雾技术、CL建筑体系、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等。
(1)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随着乡村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农业用能也在急剧上升,其中热工设备(各种工业炉窑及热水、蒸汽及发电锅炉)对工业燃料的消耗极为惊人。这些设备的平均热效率仅为23%左右,其产品平均能耗比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出30%~70%,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热工设备燃烧后烟气所带走的热损失太大导致热效率不高。高温空气燃烧技术(HTAC)是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燃烧技术,它把回收烟气余热与高效燃烧及降低NOx排放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燃炉的热效率达到70%,NOx排放减少90%以上,从而实现了极限节能(节能10%~70%)和极限降低NOx排放量(减少40%以上)的双重目的,其节能和减排污染物的显著效果折服了世界燃烧领域和能源界专家,也引起了联合国的注意,该技术已被专家称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HTAC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机械、建材、锅炉等行业的热工设备上[4]。
(2)CL建筑体系及其相关技术。我国农村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建筑物的建设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黏土,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从而对农村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新型的建筑技术可望缓解这一压力。CL建筑体系是一种复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该体系利用钢丝网架板形成一种新的承重体系,从而取代了砖混结构。根据建设部和清华大学重点结构实验室的测试结果,由于该建筑体系不用黏土制品,因此可以节约耕地,减少大气污染;自重比砖混结构减轻50%,大大降低了对地基的要求;抗震性能比砖混结构提高了2~3个地震烈度,优于框架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50%的节能要求;可扩大住房使用面积8%~10%;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80%的构件生产在工厂由计算机控制完成,可以提高施工进度1/3;工程造价比砖混结构低5%左右;强度较高,比砖混结构提高使用寿命30年以上,给社会减少建筑垃圾 50%[5]。目前,CL建筑体系是国家建设部、科技部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如果大规模的CL建筑体系生产基地按区域展开布局,将极大地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友好型建材的需求。
(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项已经比较成熟的新技术。该技术是一种人工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按不同方式控制有效停留时间并使其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在物理、化学、生物共同作用下,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而且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处理量灵活、处理效果好等显著特征[6]。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包括西部地区)的农村已开始引进此类技术。
(4)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农药施用量的减少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食品安全系数的提高。在农药喷施环节,技术的改进可以大大降低施药量,而施药效果不会降低、甚至有所提高。农药静电喷雾技术就是迄今为止其中最为先进的一种。该技术不仅可以使药液微粒细化到40微米,而且还可以使喷施的药液雾滴带有电荷,让其在植株的电场作用下飞向防治目标,进而减少药液飘移损失和农药施用量(可以减少2/3),保障环境和人身安全;带电荷的雾滴可以均匀覆盖整个植株(包括叶子反面),实现精准“靶向”施药而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其耗水量极少,大大减少施药者的负重,同时因为不必担心药液随风飘移或施药不周,施药者可以快速行进,从而大大减少劳动用工,每亩地仅需5分钟即可喷施完毕[7]。
新农村建设对环境友好技术的潜在需求是全面而迫切的,它涉及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乃至修复,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许多技术的潜在需求并没有表现为现实需求。与此同时,调研发现,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供给也远远滞后于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因此,现实需求小于潜在需求、技术供给小于技术需求的“双缺口”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友好技术发展的基本现状。
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和经济主体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依然远远不够,因此环境友好技术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另外是对农村环境友好技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主要表现是片面追求技术的“高、精、尖”而对一般农村适用技术重视不够。这一点在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和政府的资助计划中表现都比较明显。上述误区导致的结果是,受到自身缺陷的制约,“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而“短平快”的适用技术却因为研发投入不足而导致技术供给不足,同样难以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因此,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农村科技发展战略可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目前,能够为农民带来短期经济收益的环境友好技术尚不多见,多数的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尤其是短期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因此,上述倾向导致经济主体在追求利润和收入的同时,很少主动寻求或采用环境友好技术。
再者,一般来讲,用环境友好技术代替传统的技术,往往意味着不菲的一次性经济投入。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较低,这种一次性投入对农村用户来讲,通常都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农村用户的经济实力薄弱是制约环境友好技术需求的关键因素。这种制约因素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是难以消除的。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将对环境与生态保护提出较高的要求,进而拉动环境友好技术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还很不健全。首先,许多政策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与之配套的具体政策手段使之落到实处,有的甚至根本无法实施;其次,环境管理政出多门,在实施中部门之间难免发生摩擦,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三,行政命令型政策手段的比例大大高于经济手段的比例,而农村环境破坏和污染行为大量发生且非常分散,乡镇一般未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许多地区乡镇政府财力不足甚至负债运行,要实施严格的行政管理缺乏组织和经济基础;第四,政策措施力度不够。如排污收费标准太低难以刺激企业采取措施削减污染排放,居民生活用水价格较低难以使居民形成节水意识和习惯等等。还有,有些现行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悖的,如在农药、化肥普遍过量施用的情况下,对农药、化肥实行补贴,不利于农药化肥的节约和相关技术的推广。总之,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的诸多缺陷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环境管理的效果,而且间接导致了环境友好技术的市场需求不足。
像其他许多农业技术一样,面向农村的环境友好技术大多都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属性。因此,单纯依靠市场规律则会导致需求不足,技术的供给者实现其价值的难度较大,“市场失灵”的存在客观上影响着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有效供给。
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环境友好技术的研发通常应由政府出资资助。但受国力和观念制约,中国政府对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的科研投入是非常有限的。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增速很快,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依然差距很大。由于没有相关统计,我们无法取得我国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研发投入的具体数据,但在上述总体投入不足和对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缺乏足够重视的背景下,此类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应该是一个客观存在,这无疑会直接导致农村环境友好技术供给的不足。
一是技术推广服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在机构设置上部门分割,各自为政。这样的机构设置方式,首先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资源浪费,使投入不足的现象更是雪上加霜;其次,分散的机构设置使农民与技术推广机构之间难以实现供需对接,因而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不利于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集成创新。环境友好技术的产生首先是源于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通常又是多学科知识的交融的结果,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不仅是推广现有技术的通道,还是相关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许多环境友好技术就是来自于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甚至是农户的创新活动,更多的环境友好技术在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积极参与下得以不断完善和推广。但目前分散的农村技术推广机构,使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与技术信息难以顺畅地集中、反馈和再创新。
对于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在保持现有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还可以考虑:(1)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科技管理部门设置“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研发与推广”财政投入专项,对于那些适用面广、环境效益明显、尤其是环境与经济效益俱佳的关键技术,要加大研发与推广的力度,使其尽快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需要;(2)对于生态资源富集的地区,要充分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和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提高其相关技术推广普及能力;(3)可以参照现行的沼气项目,争取将某些符合条件的环境友好技术(如人工湿地)推广项目列入国家特别国债项目计划;(4)引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环境友好技术的推广筹集国际资金。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而探索的国际合作机制,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温室气体国际减排机制,中国也已经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当下,全球碳排放交易已经达到了6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1/4在中国。2007年,在联合国根据议定书认证的碳排放额度项目当中,有73%位于中国[8]。但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开展此类项目数量还非常有限,发展领域也比较狭窄。事实上,还有许多环境友好技术(如建筑节能技术、沼气、秸秆气化等)的推广同样具有CDM项目所要求的减排效果,在一定的机制设计下,其减排的规模也是可以度量的,因此,在环境友好技术的推广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CDM机制,开发类似项目,通过这一渠道为此类技术的推广筹集国际资金。
在经济手段上,建议:(1)对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的普通农业生产资料和采用了环境友好技术的生产资料实行差别税率;(2)对当前的化肥、农药补贴进行调整。在测土配方推广地区,要设定化肥补贴的条件,化肥补贴只针对符合资质要求的生产企业提供的测土配方化肥;对于一般毒性较高的化学农药,取消补贴,同时对购买生物农药、低毒化学农药和新型节药设施者提供补贴;(3)对通过认证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或企业提供补贴;(4)对采用环境友好技术的建筑(如节能建筑)和公共生活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系统等)进行补贴。
在法律或行政手段上,首先对农村的重要点源污染,要结合环境友好技术进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这在短期内虽然会给百姓和企业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或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看来,它必然会引导新的生产方式或消费观念,也会引致相关领域技术创新,有力地拉动环境友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催生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使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里,一种新兴的环境管理手段——环境信息公开——值得关注。在信息高度传播、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普遍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行为主体尤其是规模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被认为是21世纪环境管理的一种新的手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实践探索中都已取得了良好效果[9]。建议逐步对农村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实施这一管理手段。公开的内容包括企业的环境信誉等级或企业产品的绿色标识。环境信息公开将对企业采用环境友好技术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克服农村环境友好技术研发中的 “市场失灵”,建议政府考虑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即尽可能地由政府来承担全部或大部分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对其中普遍适用或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友好技术,除了在科研、推广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外,还可以采用“回购制度”,政府出资购买此类技术的知识产权,无偿或廉价提供给农民或企业,实现快速和大面积推广。为此,建议设立“新农村建设环境友好技术政府采购清单”,通过技术回购对技术提供者进行经济激励,然后将其无偿提供给政府相关推广机构或其他企业予以推广。
建议在乡镇一级政府整合各类农村技术推广机构,建立综合性的“农村技术服务中心”,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明确该中心公益性质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其公益性职能的经费供给,加大对农村技术推广的投入,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办公和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同时,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结构,实行全员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制,择优录用,定员定岗,并确保乡镇技术人员占现有技术人员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保证一线推广人员的力量。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把深入一线搞推广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改革工资分配的体制,打破平均分配体制,做到按绩取酬。
农村技术推广机构、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本部门的工作,紧密联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加强宣传工作,让农民接触更多的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友好技术信息。对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要加强相关的教育,这对农村居民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将有较大作用。
在生产领域,须结合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改变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机农业、替代农业等可持续农业,以加强可持续农业的规模化和综合化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在生活领域,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建议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一些需要进行经常维护和管理的环保设施 (如垃圾处理系统、沼气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小型水力发电系统、太阳能设施等)进行综合物业化管理,安排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中的日常管理,扭转目前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端,提高上述技术和产品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国内外实践证明,农村社区的居民对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关注的,当地居民的深度参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实施环境管理的关键。因此,对当地的重大建设项目,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和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都要吸收当地居民参与其中。
[1]李学术.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环境友好技术需求与对策述评与构想[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86-88.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81.
[3]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国家能源统计局综合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4.
[4]中国节能环保网.现代制造业的节能环保关键技术——高温空气燃烧(HTAC)技术[EB/0L].http://blog.chinajnhb.com.cn/space-59-do-blog-id-4261.html,2008-11-18.
[5]袁伟华.建筑节能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EB/OL].http://www.hebjs.gov.cn/czjs/yjgd/200603/t20060316_58150.htm,2006-03-16.
[6]王艳,李学术.关于云南农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推广情况的调研报告[J].云南科技管理,2008,21(2):85-88.
[7]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技电波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系列影碟之“农药静电喷雾技术”[Z].2006.
[8]中国环保网.全球碳交易日趋升温 [EB/OL].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view/ViewNews.aspx?k=20080617085705585,2008-06-17.
[9]王金南等.中国环境政策(第二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43.
(责任编辑 迟凤玲)
The Deman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China
Li Xueshu1,Liu Nan2,Deng Yishu3
(1.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China;2.Library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01,China;3.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 China)
F323
A
本文得到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友好技术需求与对策研究”(编号2006GXQ3D174)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创新行为研究”(编号70763012)的资助。
2010-05-11
李学术(1970-),男,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教授,创新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创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