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百年纪念

2010-02-15 15:52:27乐承耀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四明公所同乡会

乐承耀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315012)

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百年纪念

乐承耀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浙江 宁波,315012)

2010年,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100周年。从四明公所到宁波旅沪同乡会,这是社会转型中的必然变化。与四明公所相比,旅沪同乡会更富有现代气息,致力于服务同乡、团结同乡。其主要活动是联谊乡情,征收会费,为在沪的同乡排难解纷,重视教育,进行社会救济。旅沪同乡会成立有其作用,富有影响,推动上海、宁波两地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近代宁波帮的发展和团结、勤奋、诚信的群体精神形成。

旅沪同乡会;活动;影响

201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成立100周年。纪念和研究这一民间社团组织,加深对近代宁波商人的研究,有利于挖掘甬商的文化内涵,探索甬商的发展规律,借鉴宁波籍企业家成功经验,对于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促进宁波文化大市建设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从四明公所到宁波旅沪同乡会

老上海的同乡团体,主要指公所、会馆、同乡会而言。宁波旅沪同乡会产生在20世纪初,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宁波在上海的最早同乡组织是四明公所。四明公所也称宁波会馆,是居留在上海的宁波人的最早社团组织。宁波与上海一苇可航,交通方便。富有经商传统和经验的宁波人在乾嘉年间已经在上海经营,涉及钱庄、沙船、药材、粮食、糖类、海鲜等。由于宁波靠海,很早在上海经营航运业。宁波商人熟悉北洋航线,嘉庆时,上海南门之外的南码头,江面宽阔,且地间僻,130艘宁波“三不像”船鳞次排泊在此,宁波沙船有相当影响。

由于在沪经商的宁波人越来越多,出于维护同乡的利益,联络桑梓情谊,滋生了建立互助团体的愿望。1797年(嘉庆二年),旅沪宁波同乡以安置同乡棺梓为名,发起一文善愿:“旅沪之乡人各日输一钱,历年积累,于城闉北郊购地三十亩强为之基础,殡舍始建”。①次年建成。1803年(嘉庆八年)建正殿五楹,额其门曰“四明公所”②。1831年(道光十一年)重新兴修公所,初具规模,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报官府编入官图。四明公所成立后各项事业有所发展。尤其在1874年和1898年的两次四明公所事件中,显示了旅沪宁波人的正义精神、休戚与共的品格和不甘屈服外国势力的英勇气概。

20世纪初年,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有更多的移民涌入大中城市。据统计,宁波人在20世纪20年代初已达40万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上海,在工人就业、社会救济、技能培训以及社会纠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一种社会力量加以整合,而以往四明公所等同乡组织单纯举办寄柩运棺等善事义举,已经不能适应移民社会的整合需求。

当时的四明公所的体制虽经改革,但其保守性日益显现。如四明公所章程第三条就规定:“本公所同乡董事会,以创办人后裔及原有董事组合之。”③这就说明,一些旧的绅商在四明公所中依然掌握相当的实权,而新的甬商不能参加重大的决策,公所不可能代表那些新兴的甬商的利益。且公所从事的祭祀、殡葬,与近代的文明也不十分合拍。寄放租界内的棺木对公共卫生有妨害。随着清末民初的自治运动,旅沪甬商中的代表人物,诸如朱葆三、谢天锡等也希望能参加近代的政治活动。这些都是宁波旅沪同乡会应运而生的条件。

1909年(宣统元年),慈溪人洪宝斋联合同乡数十人,曾在汉口路创建“四明旅沪同乡会”。后由鄞县人施嵋青倡议复兴,并捐全部私产,与钱达三、谢天锡、陈韵泉、朱子奎、孙梅堂等人商议恢复四明旅沪同乡会。1910年4月14日开会,议定改四明同乡会为宁波旅沪同乡会。

1911年3月19日下午1时宁波旅沪同乡在四明公所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有2000余会员到会,推举沈仲礼为临时会长。④4月7日,宁波旅沪同乡会召开选举会。到会者 2000余人。选举虞洽卿为会长、沈仲礼、朱葆三为副会长。吴锦堂、夏祥甫、徐棣荪、樊时勋、陈屺怀、刘东峰、张永霓、吴荫亭、李如山、陈良玉等为会董。⑤下设审查、评论、文牍、经济、会计、调查六课,分别处理日常事务。随着会务发展,福州路事务所狭小不敷使用,于是决定筹建新会所。1917年推朱葆三为筹备总主任,陈蓉馆、乐振葆、陈伯刚、徐棣薪等为主任。⑥1919年建筑新会所。经过数年筹备集资,1921年5月在西藏中路建成宁波旅沪同乡会新会所。高五层,计造价银9万5千两。5月15日宁波同乡会新会所举行落成典礼。⑦来宾及会员到会者达二三万人⑧。

在宁波同乡会的支持下,宁波府所属各县同乡会也先后建立:1921年的定海旅沪同乡会,朱葆三为会长,钱达三、周金箴等人为副会长。同年有镇海旅沪同乡会(1937年与刘仲英、金楚相等人创办的镇海旅沪同乡组织合并。1938年迁入劳合路宁波里新会所。会长方椒伯,副会长刘聘三)。同年的三北(指镇北、慈北、姚北)同乡会,陈瑶圃为会长,虞洽卿、黄玉书为副会长(1924年改选虞洽卿为会长,黄玉书、胡旬荪为副会长,陈瑶圃、吴锦堂为名誉会长)。1925年的奉化旅沪同乡会,会长邬挺生,副会长邬志豪、康锡祥(会址河南路。后聘请周钧堂为坐办)。象山旅沪同乡会从1935年10月起,几经曲折,于1940年5月19日召开改组成立大会,推举姜梅坞、贺凤来等25人为执行委员,苏筠伯、胡蔚然等21人为监察委员,并以姜梅坞为主席委员。

二、旅沪宁波同乡会与四明公所的关系

四明公所和宁波旅沪同乡会都是旅居上海的宁波人同乡组织,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两者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剖析宁波同乡组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化。

一是两者的成员都是宁波人。无论是四明公所还是宁波旅沪同乡会,其参与者是清一色的宁波人,即宁波府所属的鄞县、慈溪、奉化、镇海、定海、象山、石浦的宁波人。而这些组织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当地的甬商知名人物。

二是两者的活动都是以维护同乡利益、帮助同乡解决困难作为活动主要内容。他们从事丧葬公祭、疗病济贫等各项事务。1922年2月,四明公所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协同进行旅居上海的宁波同乡人口调查。在两次“淞沪战争”中,四明公所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在赈灾、遣返难民回乡等工作都是一致的。“一·二八”抗战中,宁波旅沪同乡会与四明公所联合组织了被难同乡收容所,共同救助遣返同乡3万人。1946年,同乡会敦促四明公所从事疏通积柩,,并建议公所在沪筹设殡殓所及火葬场所,以改变同乡运棺归葬的陋习,同乡会为此答应给予公所充分协助。1931年四明公所曾因周浦浙甬公所被军占,而请同乡会出面,共同援助申诉主。而平时贫病同乡要求入四明医院治疗或取得赊材,也多由同乡会出面具保。

四明公所与宁波同乡会也有区别的地方,主要是:

一是组织机构。四明公所的组织机构是比较松散,而旅沪宁波同乡会的机构显然较为规范化、制度化,且有一定民主色彩。如 1928年同乡会章程及1945年修改案规定“每年开会员大会一次”,同乡会的最高权办属于会员大会,有权决定“章程之变更、理监事之选举及其他重要事项,如经费收支、支业会务汇报等之决议”,遇有特别事项可召开临时会员代表大会。而四明公所中董事操纵一切。四明公所的董事不少是创办人的后人,且论资排辈。宁波同乡会的董事必须进行严格的选举。从一开始就废除了世袭制。1911年的《旅沪宁波同乡会暂定章程》第16条中就明确规定“本会选举有直接选举法,选举票用双记名法投票”,会员皆有“选举职员之权”和“被选举为职员之权”,公同投票,“互推为会长、副会长、会董、常务员各职员”⑨。1911年3月19日,同乡会召开,有2000余名会员直接投票选出得票最多的57人,从中选出会长、副会长。且宁波同乡会的理监事召开常务会议,也有一定民主程序:先汇报以前会务执行情况,再各自提出新的议题,理事分别发表意见,或附议或反对,然后以表决方式决定是否成为会议决议,通过的则在会后由执行理事负责办理,并由监事加以监督。这些四明公所中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会员资格要求。四明公所对会员资格没有多大规定,比较松散。《上海四明公所的章程》中对会员资格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凡属宁波同乡,原来都可以加入成为其会员。⑩宁波同乡会会员资格有详细规定。1911年的《旅沪宁波同乡会暂定章程》第二章为“会员与会友”,对会员的资格作了规定:要成为宁波同乡会会员必须年满20岁,现无破产处分及以不法行为被人控诉审判得实者,有会员或会友介绍,并经会长认可。1928年通过的宁波同乡会章程规定:“凡宁波旅沪同乡品行端正,经会员一人之介绍,年纳会费五角者为普通会员,洋壹元者为特别会员,洋二元者为维持会员,洋五元者为赞助会员,洋拾元者为基本会员,捐资在一百元以上者为永远名誉董事”。并规定:“凡会董会员一律平等,均得享受本会各种利益,并有选举及被选举权……凡会员不遵照会章缴纳会费者,停止其会籍。”规定会员最低会费也使许多下层旅沪同乡不能成为会员,但毕竟规定了会员条件和会员的义务,并且明确提出凡会员不遵照会章缴纳会费的就“停止其会籍”,这在四明公所中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

宁波同乡会正是依照会员的资格而广泛征求会员。从1946年的统计看,宁波旅沪同乡会当时有会员36490人,其中从事工商业的有24386人,学界2926人,航运界339人,军政界247人,其他8592人。当然,从会员的情况上理、监事职业的分析,宁波旅沪同乡会与四明公所有点相似,也具有相当工商业团体的色彩。由于民国时期甬商在上海乃至全国工商界的重要地位,宁波旅沪同乡会在当时社会经济事务中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又是四明公所所不具有的。

三是组织功能上。城市同乡组织模式从公所到同乡会的转变并不是一种名称上的改变,而是传统性组织向现代性组织的转变。其重要表现是组织功能上由丧葬的功能转变为事业促进的功能。对于这一点,时任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副会长沈仲礼说:“四明公所系救死事项,同乡会系救生事项,鄙意救生较救死尤为重要”。“注重民生,请同乡诸君倡提工艺厂,以期安插贫民,以期普及教育。”这就明确表明四明公所与宁波同乡会其组织功能是有所不同的,即四明公所主要事业是“救死”,而宁波同乡会的主要事业是“救生”。

事实也正是如此。四明公所明确规定:“本公所是以建殡舍、置义冢、归旅榇、设医院等诸善举为宗旨,”,因而设殡舍、义冢,为同乡赊材、寄柩,最终帮助他们运棺回籍,便成为四明公所最主要的事业。四明公所刚建立时的条文为10章39条,其第8章“寄柩”与第9章为“赊材售材”,章程中有13条都谈了寄柩与“赊材”的问题。1919年的《上海四明公所已未修订章程》中共44条条文,其中对寄柩、赊材、医院等事项的详尽规定达14条之多。仅1909年(宣统元年)就通过宁绍轮船公司的轮船运柩约一千二三百具回故里。直至1936年,除了一些赈灾救济事务与宁波旅沪同乡会携手共举外,所兴办的事业仍然是为帮助同乡寄柩运棺等事项。公所下属的团体也是以“救死”为主。

考察宁波旅沪同乡会,可以发现其宗旨与四明公所有明显不同:其宗旨规定为“团结同乡,发挥自治精神”,主要是谋同乡感情之联络,维护宁波人福利。同乡会积极致力于维护乡人的权益,排解纷难,普及教育,支援家乡建设,主要是“救人”。仅以职业介绍为例,这一项新式的社会工作,为了帮助旅沪同乡尽快解决到上海后的生计问题,同乡会为他们提供了职业介绍,并给以无息小本贷金等帮助。此外,同乡会还兴办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设立问字处,开办奖学金,对同乡进行职业培训,为提高旅沪同乡的整体素质,对于帮助宁波人适应移民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是组织形式上。四明公所是多元参与,而旅沪同乡会则是统一的组织。由于四明公所组织松散,且以慈善为主要业务,因此,四明公所内附有不少宁波同乡社会组织,诸如内河小轮业永安会、肉业诚仁堂、鱼业同善会、南货永兴会、酒业济安会、洋货永济社等,是近百个同业和非同业的联合体。比如,内河小轮业永安会于1910年(宣统二年)入四明公所。宁波旅沪同乡会是一个新型的统一的现代同乡社团,对会员资格、职员选举程序有其明确规定。

三、宁波旅沪同乡会活动

宁波在各地同乡会都致力于服务同乡,团结同乡。宁波旅沪同乡会1911年的宗旨是“敦睦乡谊,图谋公益”,1928年章程的宗旨为“团结同乡,发挥自治精神”。1946年的修正会章中更明确地指出其宗旨是“以集合同乡力量,推进社会建设,发挥自治精神,并谋同乡之福利。”上述章程活动范围可归纳如下几条,即关于同乡职业调查及统计;关于同乡子女教育及社会教育;关于同乡救助;关于改进同乡习俗;关于提倡学术增进知识;关于同乡排难解纷;关于同乡之职业介绍;关于促进家乡建设;关于同乡之福利;关于征求会员。下面结合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活动作些考察。

第一,同乡职业介绍。这是宁波旅沪同乡会活动内容之一。为使在沪同乡寻找工作。宁波同乡会为无业同乡提供担保,把他们介绍到商号、钱庄、银行等行业工作,尤其是甬人经营的行号中去工作。另外,无息借贷,扶助失业同乡。早在1911年6月就设免利借钱局,“籍以救济、扶助同乡失业、无业营生和流离上海者”。1942年增设职业贷金,并设立职业贷金委员会,以“实际救助同乡失业者自谋生活”。1945年9月贷金试办,并规定:凡属甬籍同乡贫苦者均可来函申请,申请人以户长名义详书家庭状况及贷金目的,每户贷金为国币2万至10万元,贷金不计利息,亦不限还款日期,待借款人经济宽裕时量力归回。

第二,为同乡排难解纷。主要帮助同乡协调债务纠纷案件。1930年同乡忻丁香被法兵殴毙,宁波旅沪同乡会与商务书馆工会等三团体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政府道歉,从严惩办原凶及私纵凶手的巡捕,为死者索赔。并要求撤销领判权,收回租界,撤退驻华外兵,废除不平等条约。如不办到,将“一致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定海曾发生岭碇事件。因扣押无辜,激起了西乡数千农民入城造反,并提出两个条件,其一,请朱葆三和镇海吴吉人主持公道;其二,释放被捕的起事领导者。旅沪宁波同乡会派朱葆三等协调,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第100期,曾刊载同乡会于1931年10月为同乡办的33件事。如,10月5日,同乡会为李礼赓房屋被封请函镇海县政府发还。10月 11日,为同乡孙圭卿被诬案,同乡会请函致高等法院彻查。13日,因王衍记工款纠葛,同乡会委托旅沪甬商张继光调解。1946年中,同乡会就调解同乡房屋纠纷11件,婚姻纠纷5件,债务纠纷1件,打架争吵等107件。

第三,重视教育。这是旅沪宁波同乡会所做的一件重要事业。早在1913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就创办了一所小学,不久由于生源的原因停办。次年,集资开办了宁波旅沪第一小学。1920年宁波同乡会兴办义务学校4所,招生千余人,“专收同乡子弟”。到1927年,由宁波旅沪同乡会所办的小学增至10所,学生最多时达3460名,其经费由同乡会解决。据有关数据统计,宁波旅沪同乡会会务费中的教育经费占整个同乡会会务费的一半以上。抗战中有六所小学被迫停办,1945年宁波旅沪同乡会恢复上述活动。为使同乡子弟接受基础教育,宁波旅沪同乡会还于1947年创办了安心中学及宁波职业学校,以满足同乡子弟进一步升学及职业培训的需要。民国期间,宁波旅沪同乡会举办的各校教育同乡子弟近两万人。此外,还开展社会教育。1919年7月旅沪宁波同乡会设立国民学校,学生百余人。

为让贫困的同乡子弟安心读书,宁波旅沪同乡会拨款设立助学金。比如,设四明大学奖学金,资助清贫而有志读大学的同乡子弟。抗战期间,宁波旅沪同乡进一步扩大了助学规模,并改为贷学金,分为大、中、小学三组。学生经考核后,由同乡会支付其学杂费,待其工作后按本金归还。从1942年至1947年,宁波旅沪同乡会共举办了10期教育贷金。使886个学生受惠。

第四,帮助遣返同乡。在近代,由于外国侵略者入侵和内战频繁爆发,上海多次处于状态战争。每当发生战乱,宁波同乡想急于返乡,旅沪宁波同乡会总是做好遣返工作。在两次“淞沪战争”中,宁波旅沪同乡会设立特别委员会,办理同乡救护、收容、遣送工作。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后,宁波旅沪同乡会就遣送甬籍难民。仅1932年2月1日“新北京”、“新宁绍”、“舟山”、三轮搭载难民近二万人。2月3日、4日两天宁波旅沪同乡会动用“永安”、“永平”等11艘轮船遣返同乡达三四万。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件,这一时期,同乡会在历时三个月的救护工作中,设立难民收容所,不但进行大规模募集经费,为收容的同乡难民无偿提供食宿医疗,而且派出百余名工作人员,租用救护车20多辆,从火线救出同乡难民8万余人,不少难民遣送回乡。在沪甬两地设立14处难民收容所,并租用轮船4艘,至10月28日免费遣送16余万同乡回家乡,占上海甬籍居民的40%。

宁波同乡会除了遣返旅沪同乡外,还积极参与求援遣返外埠甚至国外的遇难同乡。如 1922年 9月,日本东京、横滨发生大地震,同乡会即派员赴日,将当地同乡妇孺接回宁波。1931年8月,汉口爆发特大水灾,宁波旅沪同乡会随即组成“急救汉灾会”,并告甬商经营的各轮船公司,对于宁波同乡避灾回籍者,给予减费搭乘。同时,派新宁兴、甬兴两轮,赴汉口将被难同乡直接接回宁波。

第五,征求会员。征求会员也应该是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活动同内容。为扩大会员,自1916年6月起,宁波旅沪同乡会决定采征求会员的办法,成立多个征求小组,分头动员宁波同乡入会并征集会员。自6月1日开始,入会者“其为踊跃”。自此以后,一般为每两年召开一次征集会员大会,至1948年,共举行15次。每次征集会员都是先成立征求总队和分队,设立总队长、副总队长、总参谋等,由甬籍各担任上职,在同乡中征集会员,劝募经费。时间以一月为期。征求会员有二大好处,一是使宁波旅沪同乡会成员迅速扩大,第1届至11届,共征会员124463人,从而使宁波旅沪同乡会成为近代上海规模最大的同乡组织。二是使宁波同乡会的经费得到保证,推动各项活动的开展。比如,1920年所征的会费12.26万元,不少支付宁波同乡会新会所建筑费用。

四、旅沪宁波同乡会的作用和影响

旅沪宁波同乡会自1910年建立后,在其活动的近40年中,不仅成为近代中国现代政治社团的楷模,而且是宁波同乡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积极参与近代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有力推动近代宁波帮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家乡经济社会建设。

首先,推动近代宁波帮的形成。宁波帮活动在海内外,涉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中南、西南等地区。但宁波帮的大本营在上海。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宁波旅沪同乡会有密切的关系。宁波旅沪同乡会宗旨是团结同乡,发挥自治精神,把在上海的宁波人在这一旗帜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成为近代宁波帮的核心力量。清末民初,上海发展迅猛,为使宁波移民适应上海的发展和竞争,宁波同乡会的经济职能十分明显,融通资金、推销商品、介绍职业,有力促进旅沪宁波商人的工商事业发展,并通过职业介绍,使大批宁波人进入上海工商界,通过征求会员,使数十万宁波人集结在一起,成为近代上海规模最大的同乡组织,有力地凝成旅沪宁波人的力量。另外,通过宁波同乡的行业,分别控制和影响上海的有关行业,诸如金融、航运、医药、五金等。从而使宁旅沪宁波的势力扩大到上海各主要工商领域及各个行业团。

其次,积极参与近代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推进上海各项事业发展。由于宁波旅沪同乡会在上海同行业中所处领袖地位,因此对近代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起到不少作用。

经济建设上,宁波商人在上海从事着各行各业,在工商界从业人员众多,势力强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波旅沪同乡会会员在上海的轮船业、金融业、商贸、工业、房地产、五金、医药业发展中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下了许多第一,如第一家五金店、南货店、绸布店、钟表店、国药店,第一家火柴厂、灯泡厂、染织厂,投资第一家银行,制作第一件中山装等。

许多甬商在上海大展宏图,尤其在航运业、金融业独占鳌头。曾任宁波旅沪同乡会副会长的虞洽卿先后投资创办宁绍轮船公司、三北轮船公司、鸿安轮船公司等。抗战前,投资近代航运业资本高达450万元。1935年在我国轮船总吨位仅67.5万吨的情况下,虞洽卿一人就拥有大小船只六十五艘,计九万多吨,约占百分之十三。

近代宁波商人在上海投资银行是不少的,除中国通商银行与四明银行外,还投资其它银行。据统计,到1927年底,上海实存华资银行31家,这里不包括外埠银行在上海的分行与支行,也不包括中外合资银行。而宁波商人在这一时期就创设和投资惇叙银行、上海煤业银行、民新银行、中华劝工银行、民通银行、百汇银行等11家。全国资本集中于上海,上海资本以金融为最,而金融资本又以宁波商人居其先。在业务上有关宁波籍银行的存、放款总额分别占上海所有银行存放款总额的46.2%和47.4%。此外,宁波人还投资保险业、信托投资公司等。曾任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的朱葆三投资中易信托投资公司,任董事长,并投资华安合群等保险公司。任华兴、华安、华成三家保险公司董事长。

资料显示,不少宁波人还掌握着上海金融领导权。上海钱业公会于1907年成立,秦润卿先后担任上海钱业公会会长、总董、主席等职长达18年之久。他制定钱业公会章程,修订钱业业规,创办《钱业月报》,成立上海钱业业务研究会,为上海钱业公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镇海人盛竹书连任上海银行公会第二、三、五届会长。秦润卿、盛竹书都是宁波旅沪同乡会的主要成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宁波旅沪同乡会成员在上海近代金融业、航运业及其他各个行业的影响。据《上海的宁波人》统计,从开埠至1937年,沪地仅宁波商人先后开设或出任经理的重要钱庄、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就有105家,创办各业重要工业企业101家,参与投资创办的驰名商号28家,可以说是激活了上海的近现代经济。与此同时,涌现出虞洽卿、朱葆三、周宗良、刘鸿生、孙衡甫、俞佐庭、蒉延芳、方液仙、项松茂等一大批著名企业家。而上述宁波实业家都在宁波旅沪同乡会中担任过要职。

上海的政治社活动中宁波同乡会也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上海辛亥光复,还是五卅运动、两次“松沪战争”,宁波同乡会及其成员总是积极参与,作出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旅沪同乡会成员为上海辛亥光复所作出的历史性功绩。辛亥革命前夕,刚成立的宁波旅沪同乡会重要成员朱葆三、虞洽卿等同情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有的成为革命党人,不少人参加同盟会,如李征五、李云书、虞洽卿都参加了同盟会。并从财政上支持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为掩护革命活动的开展,上海光复爆发后,宁波旅沪同乡会重要成员沈仲礼、虞洽卿、李薇庄、李云书、吴锦堂、朱葆三、方樵苓、周晋镳、谢天锡等人公开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边。虞洽卿组织上海商团武装成为光复上海的重要武装力量。上海光复后,虞洽卿又亲自负责处理江苏巡抚程德全的起义工作,并资助军饷150万两,促成了江苏省的“独立”,稳定上海政局。沪军都督府成立后,虞洽卿担任顾问官,朱葆三任财政总长,为新生政权摆脱财政困境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面临最为棘手的难题是财政困难。为筹措经费,宁波旅沪同乡会竭力支持。朱葆三两次向日本三井洋行借得30万两,虞洽卿向荷兰银行借100万两。由宁波商人作为主要投资者和主要当权者的四明银行,都积极为起义军提供经费,上海光复前后所发之军饷,大半由信成银行与四明银行所出。沪军积欠上海商家之借款实数共有300万元之巨,也由宁波旅沪同乡会通过上海商务总会向各业筹集。吴锦堂亦捐助上海军政府银1.6万两、银元2500元。

五卅运动中,宁波旅沪同乡会在声援“三罢”斗争、筹款济助罢工工人、抵制洋货中都作出了努力。1925年的五卅惨案中,甬人傅方华、邬金华、姚顺庆、应银寿被英国巡捕枪杀。宁波同乡会为此与驻沪上海领事交涉。朱葆三、虞洽卿、傅宗耀致蔡、曾、许三专使,要求按治安条例,“对于枉杀无辜之凶犯,理应负责缉办”,对傅芳华等赔偿赡养,“以彰公理,而重主权”,并集会追悼五卅甬籍死难烈士。同时,募款接济工人,达四五万元。《申报》为此有记述:“宁波旅沪同乡会自五卅惨案发生以来,各埠同乡募款济工,函嘱该会转解者,为数已达四五万金。”宁波旅沪同乡会虞洽卿、方椒伯通过上海总商会募集捐款,济助罢工工人。虞洽卿多次强调“救济罢工人员,须迅筹款项”。“现在最要紧者筹款问题”,“应再切实通告本会会员及各行各业,请其捐助”,为解决筹款,虞洽卿召集各界代表包括总工会李立三、学联林钧等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通过了四条具体办法,即加入马路商界联合会的外商店和各行各业中的华商企业,其职工每月捐献工资的5%,店主每月捐献其收入10%;各华商卷烟公司每出售卷烟一箱,捐献5元。

至于两次“松沪战争”中的宁波旅沪同乡会所起作用也是不少的,组织抗日义勇军,声援19路军,支持谢晋元抵抗日寇,开办伤兵医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在上海近代史中都留下了浓重一笔。

再次,造福桑梓,促进宁波经济社会建设。这是宁波旅沪同乡会作用的又一重要体现,比如,1947年《宁波旅沪同乡会会刊》刊发《建设新宁波刍议》,对建设新宁波提出详尽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组织宁波建设协会,促进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宁波旅沪同乡会对家乡经济社会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赈灾、助学、帮困、设医等。

注释:

(责任编辑 梁一群)

K261.06

A

1008-4479(2010)02-0112-05

2010-03-01

乐承耀,中共宁波市委党校教授,宁波市海外宁波人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四明公所同乡会
台湾云南同乡会代表团到省档案馆参访交流
云南档案(2023年3期)2023-10-03 09:09:47
坠落月亮
西湖(2022年9期)2022-10-28 10:14:36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36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中国水运(2022年4期)2022-04-27 21:44:09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外洋会馆图记”之发现暨“十三行”正名考
古代文明(2018年3期)2018-10-10 09:17:54
台纽约侨社要改挂五星红旗
环球时报(2018-07-13)2018-07-13 12:25:15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华人时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6
现卖机业的行业组织——文锦公所
论四明雕版印刷及范氏天一阁刻书
天一阁文丛(2011年1期)2011-10-23 01: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