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嬗变透视

2010-02-15 15:52付翠莲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婚姻家庭转型期婚姻

付翠莲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加速期,经济社会结构正发生急剧的转变,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多元价值并处的社会变革必然对婚姻家庭及其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传统的婚姻家庭的生存模式、运作方式发生嬗变,家庭伦理视域里处于打破原有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历史转型期。三十年前中国婚姻家庭基本上停留在“经济共同体”和“生育合作社”阶段,婚姻在低生活水平状态下保持低质量的稳定。但三十年后的今天,原有的大家庭分崩离析,家庭规模渐趋小型化、简单化;原有的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或扩展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非传统模式的家庭结构不断增多,家庭形态呈现出多样性:AA制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夫妻分居式家庭、协议婚姻、空巢家庭、虚拟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日渐流行;家庭的很多传统功能诸如赡养、教育、生育、情感慰藉等发生了转移,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最基本的人伦情感开始变得苍白无力,而更多的出现了现代人的情感失范、家庭暴力、闪婚、“一夜情”、“婚外恋”、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及单亲家庭中的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家庭代际伦理观中,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以等级差序为基本结构、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伦理系统,以孝为本的家庭代际伦理观逐渐被打破,转向以子女为中心,甚至出现了“厌老宠幼”的极端现象。考察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伦理规范的变迁,构建新型的家庭伦理规范,使婚姻家庭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为婚姻家庭领域的和谐稳定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设性建议,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而使得中国婚姻家庭结构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1.多元化的婚姻家庭价值观

转型期社会的复杂化、多样化和人们价值观取向逐渐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更加开放的行为意识必然会导致两性关系的多元化,这是社会发展必需得经历的一个过程。一方面婚姻家庭中的进步文明的因素逐渐在增加,社会在道德观念方面的约束力在减弱,“从一而终”思想退位,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两性平等的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受西方性解放的影响,性、爱、婚姻的观念趋于多元化。同时愚昧落后、消极颓废的腐朽思想仍占有一定的市场,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买卖婚姻的丑恶行径,以及重婚纳妾、“包二奶”、卖淫嫖娼等陋习屡禁不止。人们对“性”的态度也逐渐多元化,性的价值观由传统的生育后代转变为更多的享受为主。受这种错综复杂的婚姻价值观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观念也产生差异。家庭中的代沟现象明显,由此发生的冲突也不可避免。这种复杂多元的婚姻家庭价值观使很多人感到茫然、困惑。在突破传统道德的束缚之后,人们却不能真正地享受到现代婚姻家庭的快乐。

2.“个体本位”的价值观正在成为婚姻家庭的主导价值观[1](p16)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生产被更多的社会生产所取代,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从家庭转向了社会,使得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大为减弱。另一方面,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人们认同,并成为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婚姻家庭中个人的独立意识增加,注重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意识凸显,家庭本位让位于个人本位。相应地在婚姻生活中强调个体的感受及对婚姻家庭生活选择的多样性的追求成为风尚。新的婚姻家庭价值观认同成员之间的异质性,尊重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性和对自身事物的自主权,更趋向于把婚姻家庭生活定位在私人领域,要求婚姻家庭成员为个体自由活动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提供空间。这可以从人们的择偶、生育、离婚、性观念中充分地显示出来。由于人际关系网络的增大,家庭结构趋于松散,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逐渐淡化,尤其是青年人不愿继承传统婚姻所承载的义务,却更加强调婚姻中个体的感受。因此,现代婚姻家庭价值观在不完全抛弃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进行改造和创新,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以“个体本位”为主,同时兼顾家庭,强调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1](p29)

3.重视婚姻情感因素的趋向与看重物质因素同时并存

传统婚姻的目的和功能侧重于满足生儿育女和维持经济生活的需求,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很大程度上不是处于第一位考量的因素。随着当前物质财富的增长,一方面,婚姻中的爱情意识觉醒,物质依赖关系减弱,情感依赖关系增强,婚姻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统,而主要是满足双方生理、心理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情感与精神方面的满足,男女双方都倾向于追求婚姻、爱情、性的统一。但另一方面,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仍然在制约婚姻关系,特别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领域的观念如成本、收益、效益观念、追求利益最大化等观念自然会渗透到情感领域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冲击人们的情感追求,在“新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的现实需求面前,经济因素成为当前很多男女结婚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婚姻生活更易倾向于物质生活本位主义,导致被“物化”了的婚姻家庭广泛存在。

4.婚姻中性意识觉醒并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性解放思潮和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谈性色变”到“性解放”,性观念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婚姻中的性意识觉醒,性不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性成为夫妻之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的一种合法又合理的方式[2]。性生活在婚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稳定家庭和增进夫妻感情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纯粹追求性满足的行为(如嫖娼、一夜情、婚外情、“性伴侣”)在某些群体当中相当程度存在和蔓延。性不仅与单纯的生殖行为相对分离,而且和婚姻家庭、爱情相分离,而更加强调追求性快乐和性愉悦,人们对婚姻家庭伦理中的贞操观念的日渐淡薄,对婚前与婚外性关系渐趋宽容。

5.婚姻家庭形式由相对单一变得多样化

转型时期中国婚姻家庭生活形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的,“在第三次浪潮文明时期,家庭将长期没有一个单一的形式。相反,我们将看到高度多样化的家庭结构”[3](p281),未来的家庭“各人在选择他们的生活的道路上获得解放,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愿望和需要,选择或创造自己的家庭形式”[3](p291)。现代家庭在生活方式也在朝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核心家庭是主流,扩大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AA制婚姻、再婚家庭、跨国婚姻、周末夫妻、无性婚姻等,异居制家庭等新型家庭的兴起,婚姻取向多元化发展,不育行为、不婚行为使家庭和婚姻传统的模式发生改变,以及对不婚族、同性恋的强烈关注逐渐弱化并开始接受,反映了社会对人性的尊重与宽容。

6.离婚率持续高位攀升

由于婚恋观念的变化,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离婚手续的简化,对婚姻生活质量的看重等因素导致转型期离婚率持续高位运行。婚姻遇到危机时个性取向张扬,以及“婚姻自由度提高和凑合意识的不断弱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4](p276)。这反映出在一部分人思想中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动摇和势衰。在众多离婚案件中,“情感离婚”、“无过错离婚”占多数,随着女性婚姻观念的改变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逐年增多。离婚自由虽然使家庭基础的稳固性受到冲击,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但总体来讲是一种社会进步,使名存实亡的婚姻解体,夫妻双方从家庭情感的旋涡中解脱出来,使被压抑的个性得以解放。

二、转型期婚姻家庭价值观嬗变的根源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期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变化的根源就在于急剧的变动社会状况。当前,我国体制转轨加剧,社会转型加速,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而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模糊的,在婚姻家庭领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

1.市场经济对婚姻家庭关系的强烈冲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是双重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市场主体性原则,使男女两性婚姻家庭中由平等的个体发展成为平等的婚姻主体,促进了婚姻质量的提高和双方主体性的高扬,有利于男女平等真正实现。同时,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主体的契约原则和信用原则、务实原则也折射到婚姻家庭中来。婚姻中的男女不再是基于等级层面的依赖关系,而是在契约中互动的独立的个人。当前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婚前财产公证、婚后财产约定,家庭中的权利义务分配,分手时协议离婚,无不体现了契约精神和信用原则,有利于增强婚姻生活理性色彩,减少产生纠纷时的纷争。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规则下不少家庭成员面临着分流、下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的稳定;许多在新中国已经绝迹的丑恶现象如买卖婚姻、重婚、纳妾、“包二奶”等恶习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婚恋关系中功利色彩更加浓厚,很多人以是否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择偶标准、以赚钱多少决定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为了金钱财产甘当“小三”去破坏他人家庭,有了金钱就千方百计寻找刺激等现象屡见不鲜,物质利益被抬到不恰当的位置,这样就导致爱情、婚姻日益世俗化了。

2.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引发婚姻家庭的不稳定

随着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静态封闭系统被打破,人口流动、商品流动、金融流动成为市场经济的三大动脉。人口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带来婚姻家庭的流动,社会流动打破了婚后异性交往的单一性,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活动空间和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两地分居、调转、出国等情况增多,由此造成的已婚人口潜在的婚姻替代资源比以前丰富了,婚姻重组的几率增大,这些因素导致的婚变都包含在婚姻家庭流动的过程之中。此外,国外物资的进出,国内南北商品的大流通,金融市场的流动等因素,对人们均产生极大的诱惑力,使得人的物质需求愿望的空前高涨,家庭消费的互相攀比,大大降低了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所有的由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给家庭带来了不稳定的经济因素。

3.中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影响了婚姻家庭的和谐

在社会转型期,在中外文化激烈的碰撞中,婚姻家庭观念日益由压抑走向开放,由严禁走向宽容,人们对待独身、晚婚、离婚和不育等现象时,更趋向于认为这是个人的选择,越发地理解、尊重和宽容。但同时,社会转型期包含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不但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也表现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融合、冲突。改革开放三十年西方文化中性自由理论对中国婚姻家庭影响最大,受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影响熏陶,中国出现的试婚、婚外情、包二奶、非婚同居、一夜情等使性与爱情、婚姻相分离现象,性关系不再严格限制于婚姻内,由此引起的离婚率节节攀升,极大地影响了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构建和谐的新型婚姻家庭伦理规范

从中国转型时期的婚姻家庭变化状况可看出,我国的婚姻家庭状况的变化及其后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一方面,社会的急剧变革提高了婚姻家庭的自由度,给予了人们自由发展的家庭生活空间,使家庭关系模式逐渐多样化,家庭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环境。但如果一味强调婚姻家庭伦理的私域色彩和它的自由多样性,则会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因为自由和多样性必须以不违背社会主导价值为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使家庭伦理建设与社会文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1.加快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社会转型期我国婚姻家庭的嬗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震撼是相当大的。这种嬗变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像“包二奶”现象的蔓延、权色交易、钱色交易问题日益严重,离婚率的攀升,留守儿童队伍日渐庞大,儿童贫困、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部分女性地位相对下降等等,以及五花八门的婚外情、婚外性关系,不仅制造出无数家庭悲剧,而且成为社会公害。这其中很多社会问题是伴随着改革的进程和改革的尚未到位而出现的,有些是与法制、福利制度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因此很多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赖于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改革的日渐深入才能得到,尤其是福利制度的完善和法制的健全,如儿童贫困问题就有赖于子女抚养强制法律和福利制度的完善,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需把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意识纳入到国家政策法律当中。

2.重塑婚姻家庭道德评价体系

在新旧体制交替更迭之际,原有的婚姻家庭道德规范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而新的家庭道德规范尚未建立,新旧规范同时并存而造成内容冲突,使得家庭道德评价体系失范,大量消极颓废的因素渗入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使一部分人家庭道德沦丧,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追求,导致婚姻家庭生活中道德选择的迷惘,致使婚姻稳定性下降,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外情现象增多,家庭暴力加重,子女教育有误,家庭价值观念扭曲,道德行为失范,非道德主义盛行。在婚姻自由和家庭稳定二者当中面临选择时,很多人在选择时功利化的趋势在增强,择偶时更注重经济等物质性因素的作用,更看重车子、房子、票子、位子,而把感情放在其次。婚姻道德的基础是爱情,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明确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5](p81)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爱情的实质就是男女两性间在平等互爱条件下那种最真挚最强烈渴望的高尚的道德感情关系[6]。我们必须力图把非道德行为控制在最低限度,宣扬适宜的家庭伦理观念,唤醒人们的理性和良知,内化道德理念,自觉规范行为,重塑婚姻家庭道德评价体系。

[1]丁文.当代中国家庭巨变[M].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2001.

[2]晏辉.守望家园—家庭伦理的当代境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107-113.

[3]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炎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4]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刘镇江,刘红利.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6-157.

猜你喜欢
婚姻家庭转型期婚姻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山西:“五色”分级预警处置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企业党委在转型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调研与启示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转型期非公有制经济文化的偏离与矫正
基于经济转型期吴江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