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2010-02-15 15:52:27黄建钢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心理发展

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论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像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一样,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五段论”的基础上,我们把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发展的阶段分为六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公共社会。这种互动关系在每个阶段的运行和变化的特征是各有不同,其中既表现了适应性,又蕴涵了矛盾性。而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是在既适应又冲突的交替变化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

公共社会;公共管理;社会心理;互动规律

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经常会有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过程和关系的存在和作用。其中,朝代的更替和制度的变迁往往都是由这种互动过程和关系引起和引发的。所以,梳理和归纳历史上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过程和关系的特征,将有助和有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基本判断。

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一样,这种互动的发展也是可分为若干阶段的。而区别在于分段的角度和标准。马克思主义把这种发展阶段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段”,表面看似乎是从谁是社会的统治者角度划分的,其实却是从何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来分段的。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虽然有不同的经济方式和力量支持,但具有不同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和特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区别;虽然从根本上看这种互动关系和特点源自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不同,但是互动的关系和特点还要取决于互动因素、方式和过程的不同。总之,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就有什么样的公共管理。

我们对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发展阶段做出如下归纳:

1.奴隶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基本特征

这是人类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的第一阶段。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奴隶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私有社会,也是第一个文明的社会。其实,它是由人类第一次对财产的裂变状态形成的。其结果是产生和形成了一种只有少数人才拥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社会。其中奴隶也被当作了生产资料来对待,于是奴隶社会就成了一个以奴隶的有无和多少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社会。于是,以人力甚至劳力的多少、大小和强弱为标准也可以衡量出一个个人、家族和国家的强弱。其中能把和可以把奴隶当作生产资料就足以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而低下的标志就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浇注而不是锻造形成的,所以虽然硬度很高,但锐利程度不够,所以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难以用于生产实际,也难以产生实际效能。但是毕竟具有防御功能,所以,实际上,谁掌握了青铜器,谁也就等于掌握了主动权。

在这样的奴隶社会中,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具有强烈依赖感的奴隶心理,就容易产生对超大和超强的“人力”的崇拜,如古希腊社会对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崇拜。何况,从目前看,容易产生和形成奴隶制的地方往往都是一些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地方,特别是土地资源稀少甚至贫乏的地方,如古希腊就处于丘陵地带。这些地方一般很少平原,也很少土地资源,基本是北部背靠高山和南面面朝大海的,进出交通相对便利和出行范围相对宽广的地方。依靠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既易于人人交往,也易于物物交换,更易于文化交流。于是,他们往往会依靠山区相对矿藏资源比较丰富和丘陵地带草原比较发达的状态而较早地发展和发达了手工业和畜牧业,也较早地产生了商业意识和商业行为,由此也就形成了对自由的需要甚至盼望。

现在应该是到对古希腊的奴隶社会进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由于现在资本主义的良性运行使得有些人们对早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给予了很高甚至过高的评价,从而形成了一些人对古希腊奴隶制度盲目否定或者崇拜的态势,特别是在民主政治的确定和运行方面使得崇拜几乎接近于疯狂,如对西方民主制的崇拜。其实,其实际情况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从中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大致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特点。

现在的中国人几乎都是把以古希腊的民主“democracy”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制度理解为“人人都可以做主”的制度。其实是相去甚远的一种状态。从西方历史上看,“democracy”的主体确实如中文所译是“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但在中西方社会的历史上,对“民”的理解还是各有不同的。其区别就在于,虽然“民”都是“人”的一部分,但部分的位置和人数是不同的:在西方古代奴隶社会里,“民”是与相对于奴隶的一个概念,是“奴隶”上面的一个阶层。所以,西方古代的“民主”其实是上层民主、少数人民主和有钱人民主。其中“市民”是包含官员的统治阶层,而奴隶是被统治阶层;“市民”是少数人,而奴隶是多数人。古希腊对“民”的界定就是依据拥有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所以,受人支配的奴隶心理主宰着奴隶社会,此也决定了奴隶造反成功后是难以自己管理的,而一般是找人来管理的。其实,从西方近代历史的角度看,西方民主本质上也不是一种全民民主的概念和理念。从开始时的“第三等级”民主到后来的白人男子民主,再到白人民主,然后再到全体人民主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其中,现实的美国民主具有典型性。其每届总统选举也大约有45-55%的选民放弃选举权,而实际上出现了最后只要能获得30%少数选民的支持就可当选美国总统的现实。而奴隶社会的区别在于,虽然还是少数人的统治方式,但与个人统治的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转折。

2.封建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是一个以把土地当作主要生产资料看待并且把土地的有无和多少作为价值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社会。这是与锻造业的发生、铁器的发明和农业的发达密切相关的。随着铁器坚硬度和锐利度的增加,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可能;又随着铁器重量相对青铜器的减轻,使得在获取猎物过程中使用了铁器,从而获取猎物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于是,进一步增加了劳心者的数量和进一步发展了手工业特别是打铁行业。家庭作坊与古老的市镇在互动之中形成了。但铁器的出现和发展在平原或者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则主要是发展了农业,于是又形成了与灌溉工程系统密切相关的灌溉文化。灌溉把平原上的很多要素联系在了一起,容易形成自给自足率较高的局面。而在这种文化中又是很容易产生整体思维和思想的。

在封建社会中,价值的核心是“土地”。这对奴隶社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基本把“人”这个因素从生产资料中解放出来了。“土性”注重的是其封闭性寸土寸金性,其中“封建”的“封”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中也清晰地看出,对土地有依赖性和依恋性其实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心理。封建社会是在拥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地方才容易形成的社会形态。在封建社会中,造反往往是与失去土地密切相关的。而土地的掠夺者也往往是土地的依赖者和依恋者,是有着强烈土地情结的。所以,封建社会往往是在有着广袤的土地资源的地方形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甚至是会达到一个发达状态的。于是,掠夺土地、霸占土地又成为战争的主要动因。

从一句老话孔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可以清晰看到封建社会人们社会心理的大致倾向:人们在“天下土地莫非皇土,天下臣民莫非皇民”的环境和氛围中是具有比奴隶社会更高和更广的平等观的。从中还可以看出,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人”的概念和理念就已经出现和发挥作用了。这与统治者只是皇帝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阶层或者阶级有关。这也形成了对皇帝的不满就可以推翻皇帝而自己当皇帝的历史循环。而在中国的历史社会中,“民”却一直是被管理者,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劳心者”和“劳力者”放在同一个“人”的层面加以认识了,如“富人”和“穷人”都是“人”等,但在进入封建社会中后期后,“人”逐渐有些与“民”脱离和脱节的现象发生,如“官”与“民”的分开和分离。这也决定了为什么在中国难以实行“民主”的原因。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是与“官”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在“官”下面的一个阶层。所以,中国古代的“民主”就具有下层民主和造反民主的性质。但农民起义成功后一般是在推翻旧皇帝的同时是想自己当新皇帝。从此心理可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与平均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平等思想还是具有普遍性的。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现象的存在就反映了这种平等的思想倾向。而这种倾向的惯性一直在影响和作用甚至决定着现实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公共心理,如百姓还是喜欢当“工人”之“人”,而不愿意做“农民”之“民”。这是由传统封建意识带给人们的现代影响。而这些心理倾向又会反过来影响、作用甚至决定公共管理的内容、倾向、方法和路径。

3.资本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基本特征

资本社会是一个追求资本并以资本、资金和资产的有无和多少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社会。它开始是由贸易引发和引起的,后来由机器传递了接力棒:钢铁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在作圆周运动,于是交通工具进入钢铁时代。而之前的交通工具都是木器的。钟表兴起确立了时间和效率的概念和理念。后来是电子的兴起和发展,化工产品的普及,再后来就是大型工厂逐渐地兴起和无工厂企业的发展。这些实际上在走一条从家庭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之路。这其实是“社会化分工”的浪潮裹挟了社会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分工化了的社会”的运行状态。

在资本社会中,是突出“钱性”的,也是具有一种以资金为本的社会心理的。其中,奴隶社会的“奴性”在其中是很容易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其标志之一是,在初期几乎所有资本家也是把工人像当初奴隶主把奴隶当成生产资料一样当成了生产资料,也是以所雇用工人人数的多少来分类资本家的大小和层次的。所以,《国际歌》就是写给奴隶的歌,要奴隶站立起来、联合起来和团结起来,在呼唤一种主人意识和精神。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奴隶:一种是制度的奴隶,这就是早期工人阶级,尚处于无产者的程度。二种是金钱的奴隶,这是指丧失了人生目的的有产者。这就是为什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复兴的是具有奴隶社会性质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和文明的核心原因所在。所以,资本社会在发展初期往往是残忍的、残酷的和残暴的,也是往往充分地激发了革命心理和革命行为的。而流行的“所得性”和“GDP”性在早期却是片面的。

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在资本社会中的历史作用。它的作用不仅是对无产阶级的,而是也是对资产阶级的。它其实是首先是让资本家们认识到,如果还继续按照他们在资本社会初期摸索和设计出来的模式和方式那样充满奴役性地运行和统治的话,资本社会将最终被无产者推翻。由此,资产阶级对治理和统治的理念和方法就做了大量、重大和系统的调理、调节和调整。而无产阶级一旦革命成功就与以往被统治者不同,而是要自己统治社会并且要统治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社会。

从资本社会注重“Republic”(共和国)中可知,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一个分析和分体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注重追求共同点的社会。但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其追求有一个过程:如美国1918年才让白人女性有了选举权,而1968年黑人才有选举权,2008年黑人才被选举为了总统。这个过程在经过罗斯福新政后到20世纪70年代有了一个比较成型的雏形时期。其中虽然资本社会在后期也在作进入公共社会的努力。但由于其天然属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只有“public”性也即“common”的共同性,而由于自私性又与私密性相联系,而与巴黎公社的“commune”性即“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综合体有着很大的区别甚至不同,所以它只能完成公共社会中“共同性”的建设和完善,而还不可能达到和完成对“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认可和建设。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价值观之所以抵制公有制的原因了。公共社会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由于资本主义特有的私有性、私人性和私密性具有的不可突破性,导致了它的这种努力最终将埋藏自己。其实,资本主义也已经早就认识到这种趋势:要想社会顺畅地按照现代化的模式运行,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但在认识到了与可以去操作之间是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于是,虽然它很早就在尝试对“公有制”的探讨和探索了,其中“税收制”就是这种对公有制探讨和探索出来的一种结果形式,但至今还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有时即使是已经走到了公共性的门口,也往往会又退到个私的范围和范畴内。

其实,资本主义社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传统文化的社会,另种是没有传统文化的社会。有传统文化作为背景的资本主义社会以法国社会为标本,而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美国为标本。有传统文化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思想问题。而美国的历史只有近240年,属于移民很多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契约和制度来代替文化来支配民众的心理,由此也就很容易形成契约心理,就是对契约的依赖。而契约心理又是法律心理的基础和前提。它至今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一是贸易阶段,二是蒸汽机阶段,三是无产阶级阶段,四是马克思主义阶段,五是共产党革命阶段,六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但这种以契约心理为基础的法律意识又往往会与传统文化发生矛盾甚至冲突。

4.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是一个追求社会的整体性并以社会性的有无和多少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引起的治理思维和方式的社会化。当社会化治理方式形成并运行时,社会主义才原则上建立起来。而所有制的变化、分配方式的改革都是治理社会化的一些表现和表象。

在社会主义中,比较注重的是“社会性”。社会心理虽然也是一种整体心理,但更偏重于是一种联系心理和一种关系心理,只是把原本孤立的事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并建立一定的关系而已。当社会性有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的时候,“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系统就形成了和作用了。“社会主义”其实就是把过去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因素和机理整体化、系统化和有机化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只有靠自己没有财产的无产阶级才能控制和掌握。无产阶级是无产者个人没有财产但作为一个阶层和阶级整体有可能拥有财产的一个群体。这种整体心理将产生和导致整体思维和思想,也将产生整体制度和整体运动的行为方式。其实,社会性是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是到了近代这种心理才有了质的变化,才进入了一个更高和更好的状态而已。而到社会的社会性发展到必须抛弃私有的界线时,社会主义就会应运而生。而对社会的社会性最终起决定的质的变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新的生产方式的确定和形成,而不是简单的创造价值的多少。

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正在社会化过程的社会,也是一个有可能已经社会化了的社会。但社会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发展到一定数量后必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会接着发生一个“公共化”的过程和程序。在其中,人们的社会心理被社会化和公共化的浪潮所裹挟而失去自我,甚至在程度上还会超过历史记录,达到空前的剧烈和激烈程度。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思潮也会很猛烈。社会主义心理和个人主义心理同时并存互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心理特征。但是,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状态看,距离公共社会还有不少差距,但已经有了雏形,并且是一个完整的雏形,是一个以后可以发展起来的雏形。

社会主义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至今走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重政策的阶段,而第二阶段是注重法律的阶段。苏联的解体基本是过分注重政策的结果。中国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注重法律的状态。而政策思维和方法与法律的思维和方法是公共管理的两极,任何两极的走向最后都会带来强大甚至强烈的副作用。现实是,政策建设越来越萎缩,而法律建设距离文化特性和意识特性越来越远。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就是整体性,而和谐性其实是对整体性的要求和变化。过去在实践中是注重整体性有余但强调和谐性不足的。现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和谐性虽然有了普遍提高,但同时畸形性也有一定的发现和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要用整体性来缓解与和解畸形性。由此特别决定了权力的不可分割性和分裂性,就必须在整体和一体的范围内来思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的机理问题。这种整体性虽然起步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但成型和完善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一定角度看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后的产物。

5.公共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基本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半段后,社会的运行方式发生了一次质的或者接近于质的变化,其变化的迹象之一就是两极社会的“趋同”性越来越突出。但现在看,这是一个假象,主要是其一致性有了比较大的表现,这就是表现了很大的、更大的和越来越大的公共性。这是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影响还是表面的和表象的,而尚未进入本质层面。应该看到,其实“公共社会”的概念和理念是超越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思维的。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思维还是无产阶级的思维,如果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其思维都是带有和具有阶级性的,是属于社会中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而“公共社会”的思维则是社会的、整体的,是不同于部分的和分析思维的。

公共社会是一个追求公共性并以公共性的有无和多少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社会。其中的区别在于,要把社会性过渡且上升到公共性的程度和层次。公共性是把隐性和潜在的社会性显性化和表在化。严格意义上看,真正算“公共社会”的社会形态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而资本社会只能到“共同社会”的程度和层次就会嘎然而止,其中主要是“私有”发展到最高程度也只能到“public”的层面。而“public”加“Re”后就形成了“Republic”,就是“共和国”,其中是只有“共同性”而没有“公有性”的。所以,必须要隆重推出并且明确界定“com”这个英语概念和理念。它就是“commune”(公有性)和“common”(共同性)的集合词。而且其结构还应该是下大而上小的,也就是“commune”(公有性)要大而“common”(共同性)要小。但现实往往是,“共同性”是表在的,而“公有性”则是内在的。所以,真正的公共社会必须是一个有着充分公共设施和制度的社会,是一个公共权利和公共权力都能得到充分保障和展示的社会。而保障的最佳条件就是制度、程序和过程。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主义公共社会与资本主义公共社会之间的一些区别。区别之一在于,资本主义往往是在“私有”和“个有”的基础上形成“共有”和突破“公有”的。而社会主义一般是在“公有”的基础上形成“个有”和“共有”与突破“公共所有制”的。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突破往往在将要突破到“公有”状态时就会嘎然而止。这种嘎然而止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在西方社会普遍发生了,这就是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主要特性、特征和特点。

而在公共社会中,比较注重的是“公共性”,是一种把“公有性”与“共同性”结合起来的社会特性。近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在强调,要在MPA教育中特别注重“公共性”。这种提倡具有时代和中国的代表性。二战结束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性有了突飞猛进质的发展,但也应该清晰看到,在西方社会中发展的基本上是“共同性”而不是“公有性”。但由于西方社会特别注重制度建设,所以虽然“国有化”的进程实施不久并且几乎是很快终止了,但毕竟留下了不少与整体性、系统性和国有化有关的制度在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而所谓“公共性”,其实就是“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与“共同参与的普遍性”有机的结合。这是对“社会性”的提炼、提高和提升。由此看,推动和推进“公共社会”的建设自然就历史地落在了社会主义的肩上。但公共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属于不同角度的对社会形态的概括。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应该是最典型的公共社会类型,但它毕竟是从谁是社会管理者的角度对社会形态的概括和归类。而公共社会则是从社会运行方式的角度对社会形态的概括和归类。

同时,还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公共社会中,公共管理主要是把政策管理的思维和措施与法律管理的思维和措施融合起来的,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和综合的效果。其要点在于,不仅要把“公共性”注入到公共管理和法制建设中去,而且主要是要把其浓度加大和提升起来,以融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6.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一般规律

应该看到,中西方社会在现代的发展过程和进程中都有一个朝着“公共社会”方向共同发展的趋势,但在推进“公共社会”建设方面的路线路径和程度层次是各有不同的:西方是从“私有”到“个有”然后再到“共有”,而是一直难以突破“共有”而进入“公有”状态的。中国社会则是从“私有”到“公有”再到“个有”再到“共有”。目前是要把“公有”与“共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组成一个“公共所有”的状态,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和完善的“公共社会”。这从表面看似乎有一种趋同的趋势,其实只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个表象。这是人类社会目前运行和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的基本规律。

其实,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总是矛盾的,甚至有时还会是冲突的,但前提是二者在社会运行中必须是统一的。其矛盾和冲突的结果不一定会发生制度的更替,但一定会对政策起反馈作用。社会制度的更替一般不仅要以新制度的存在为基础,而且还要以旧制度的腐朽性与新制度具有成熟性和强有力性为前提的。但其中以新制度是否新生有关。其实,没有新制度的存在和有力,即使旧制度腐朽了,也还会有新的轮回和更替出现。中国封建社会几兴几亡和几盛几衰的历史足以说明这种现象和规律。

同时,还发现,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列也是欠妥的。因为它们分属于对社会形态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界定和归纳:实际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私有制社会的具体形态,其中私有制是它们的性质。而社会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是社会形态的性质,不是具体的社会形态的形式,它是与私有制社会等同的,而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同层面的对社会形态的界定。所以,我们现在还必须重新研究、寻找和界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反映和体现了这方面的思路,但这个概念还有进一步提炼和完善的地方。

但是,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都会发现“两只脚”的文化和制度现象。从已经走过的历史看,前面的四个社会形态基本可以按照东西方分为两大类,从而形成支撑和承载人类发展的“两只脚”:“一只脚”是东方社会的左脚,它首先从原始社会迈出,一带而过奴隶社会,几乎是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另只脚”是西方社会的右脚,它从原始社会迈出走进的是奴隶社会,它的特点是具有分析性和分体性。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是人类思维的大致变化规律。所以,不同的“脚”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突出亮点:西方文明突出的亮点至今是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文明突出的亮点是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决定了东西方社会所走的社会发展之路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是文明的时代和时期,而在西方社会历史中,封建社会是中世纪,属于黑暗时代和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是漫长的;而在西方社会历史中,封建社会则是相对短暂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文明推进和发展的“两只脚”现象:交替迈进,是在左右两只脚交替转移重心而行进的。这决定了我们不能赞同和采用西方学者对西方社会中世纪的批评、评价和论述来套用对东方的封建社会的评价和研究。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在发达的东方封建社会中没能建成资本主义社会和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没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但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在西方是光明的象征,而且由于其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运行方式是分工式的,所以决定了权力是可以分的,并且还是可以三分的。但社会主义权力由于社会主义整体性的决定导致了其的整体性,也就是不可分割分立性。所以,与资本主义的“分体行政”不同的是,对社会主义的运行和发展起到关键的领导和引导的作用的是社会主义的“整体行政”。而促使人类社会形态这样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始取决于自然环境,而后就是取决于人的社会心理的“围城”效应及其惯性。但现实是,人们对现代的“整体行政”几乎还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还没有经验,目前基本尚处于探讨和探索之中。

其实,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观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发展的有序性,二是转换的先进性。他主张,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依次、有序递进和发展的;还从对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主张共产主义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到发达的状态时才出现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些观点在早中期有很多表述,但在其晚年,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对此的认识有些变化。但从社会主义运动至今的状况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预言还是没能实现。也有可能这种预言将永远不会实现。但我们突然发现,至今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和成功的地方几乎都是与列宁所作的预测差不多,都是在属于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里的。这也验证了列宁后来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观点所作的修正。列宁勇敢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将在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中爆发、胜利和建立的论点。并且指出,当统治者不能再按照旧的方式继续统治下去的时候,当被统治者再不愿意接受旧的统治方式的时候,当有一个领导革命的政党成熟的时候,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制度就会爆发、胜利和建立。所以,概括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和递进的历史,就可以基本形成这样的概念:任何新的社会形态总是在旧的社会形态的薄弱环节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其中还有一个社会形态交替存在和相互作用于影响的现象,由此基本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是与前旧社会形态对应甚至对立的状态,而后期基本是与后新社会形态对应甚至对立的状态。一般而言,前期社会形态总是进步的,而后期社会形态总是保守的。由此再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当它与封建社会对应和对立时是进步的,而与社会主义社会对应和对立时则是保守的。

总之,认识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互动关系的意义是历史的和未来的。其实,认识历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影响未来。现实历史都是历史的延续。历史的规律无时不在影响现实。但这种影响不是简单重复的,而是本身也是一种创意、创新和创造。随着社会公共性的不断增长,社会心理也在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其中量变到一定时候和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一般情况是,量变是逐渐的和缓慢的,而质变就是突然的和飞跃的。当公共管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发生质变时,往往就会爆发造反、起义和革命。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往往在两个阶段进行跨越时,革命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也可以说,当革命爆发时,也意味着社会发展正处于阶段的跨越状态。

[1]黄建钢.再论“公共社会”[J].中国行政管理,2009,(9):44-47.

[2]纪宝成.高扬“公共”的旗帜[J].中国行政管理,2009,(8):27-28.

[3][美]麦克.布洛维.译者:沈原.公共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黄建钢.论公共社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陈文江,何祎金.公共的张力:从拯救社会学到公共社会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9,(3):19-24.

[6]黄建钢.公共行政心理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34-35.

[7]黄建钢.论“公共社会”[J].“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公共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9-03-16.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8]黄建钢.论公共行政心理在公共管理中的科学价值[J].北京;公共行政2009,(6):100-103.

[9]黄建钢,李百齐.“行政管理学”新论:一种对治理社会方式的思考[J].“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责任编辑 刘华安)

C912.6

A

1008-4479(2010)02-0020-07

2009-12-20

黄建钢(1959-),男,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行政学、群体心理学。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心理发展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