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
危机后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结构调整
张燕生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全球经济失衡。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失衡。全球贸易收支失衡主要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其中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了全球经常项目赤字的65%。美国的外贸逆差大概是GDP的5%,财政赤字也达到1.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不仅是长期实际资源净流入,占用了全球过多的实际资源,而且是长期巨额净负债,成为全球失衡的始作俑者。
现在,世界三大经济板块东亚(东盟10+3)、欧洲(欧盟27国加瑞士)和北美(美加墨),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三大生产体系。从贸易角度看,我们东亚占全球的比重是23%,与欧盟相同,高于北美,北美只占19%。但从金融角度看,东亚占全球的比重是19%,低于欧洲的33%和北美的37%。从全球对外金融资产的结构中会发现,东亚持有北美的对外金融资产中,对外股权投资占14%,外汇储备投资占42%,而北美持有东亚的对外股权投资占71%。也就是说,北美持有东亚具有永续剩余索取权的高回报资产占比很高,而持有东亚具有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低回报资产如外汇储备资产占比很低,说明美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综合运作能力要远高于东亚。
东亚具体到中国,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中,对外股权投资只占5.69%,而外汇储备资产的占比则高达68.7%。在我们持有的对外金融负债方面,占比58%的都是三资企业的股权投资。据有关部门统计,三资企业在华投资的资产净收益率平均达21%,而中国持有的10年期美国国债的名义收益率平均是2%-3%。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全球失衡表面上是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实质上是全球金融和资本项目失衡,是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金融开放致使其对外金融资产汇聚到华尔街。在缺少全球治理和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环境中,华尔街通过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工具,把这些全球对外金融资产演化为过度消费和进口,演化为金融泡沫,演化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中国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加工组装基地。加工贸易是国际资本与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贸易方式。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低成本劳动力,国际资本大量持续投资中国,把中国变成其产品增值链中劳动力密集型工序和环节的组装车间。由此带来了贸易顺差的跨境转移。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加上环境和资源成本的持续上升,煤电油运的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这些加工贸易还会留在我国吗?国际资本,尤其是欧、美、日、韩等资本是否会寻求新的劳动力来源地呢?中国和印度投资环境目前的差异主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假设中印基础设施差异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显著缩小,印度是否会成为全球新的加工组装基地呢?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中国是否还会有贸易顺差呢?可以预见,那时,中国对欧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将转移到印度或其他新兴经济体。
因此,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利用其金融、科技、市场全球化中的强势地位,所进行的不合理的财富再分配造成的。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及跨国公司之间贸易,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及广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付出了过多的劳动力、环境、资源及经济福利的代价。因此,破解全球经济失衡,必须要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当前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制的改革,把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从过度强调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上,调整到强调和重视经济发展这个主题上来。
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失衡之策是积极推动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在战略层面上综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在稳定外需方面,核心问题是促进外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积极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市场的同时,更要重视新兴市场的开拓和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一,大力发展东亚区内相互贸易和投资,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在后危机时代,东亚板块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调整,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成为新趋势。东亚各经济体未来的调整方向,一是扩大本地区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增强技术创新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三是加大金融、物流、资讯对本地区增值的作用。
第二,探索建立亚洲金融中心,分散系统风险。本场金融危机使我们考虑,如何化解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系统风险。亚洲应携手建立自己的华尔街,建立自己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汇市、股市、期市、债市及衍生工具市场体系,这将有助于建立对冲全球系统性风险的三足鼎立的亚欧美金融市场分散化与一体化的多样性组合新格局。
第三,积极开拓新兴贸易和投资市场。在后危机时代,用20-30年时间,积极推进人才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进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从新兴市场做起,逐步建立中国自主的全球生产体系。例如,在新兴市场,鼓励发展与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贸易相匹配的银行、人民币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及结算体系。
第四,大力发展零部件贸易体系。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沿贸易产品增值链的两端不断地延伸扩展,推动更有技术、增值和创新含量的零部件贸易体系的发展,推动更有人力资本投入和增值潜力的生产性服务链的发展,推动更有要素创造、开放竞合、文化创意的国际合作体系的发展。真正实现从中国组装到中国制造;从最终成品贸易到中间产品贸易;从跨国公司境外服务到本土企业的境外服务;从美元中介到人民币中介;从即期交易到衍生交易的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