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英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430033
确立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杨海英 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430033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实施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要以人的主体性要求和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做到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三个相统一”。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实施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虽然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制定,体现着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但实质上反映了教育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一切活动围绕目标展开,目标正确、合理与否,不但制约着工作主体投入的效益,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客体的参与程度和工作热情,有时还会给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证实了这一点。“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所谓提高人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觉悟,根据这一目标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政治运动。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形式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是负面的。改革开放初期,某些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把握得不准,因而他们对某些活动形式的运用就出现过偏差。如,在某些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往往变成各种思想观念论战的场所,社会实践则演变成学生发现社会丑恶阴暗面的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很显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各领域工作的推动和相互协调,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的目标设置上要从人的主体性要求和个性差异为出发点,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大目标和小目标相统一。
麦格雷戈的“Y理论”认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员工会自觉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3]长期以来,人们在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存有误区,犯了重社会“整体”轻成员“个体”,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错误。人们习惯于抽象地谈论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单方面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却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是以人为本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强调过:“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因此,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社会目标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目标,而个人目标是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原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即“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
但“四有”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蕴含多层次的境界,并不等于就是共产主义一种境界。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相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工作小环境的差异,如所在地区、家庭状况、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等的差异;还表现在个体性征的差异,如性格、气质、需要、兴趣、动机、能力等的差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还有思想觉悟上的差异,如政治观念、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宗教信仰等的差异。这种情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在不同人的身上的具体体现不同。不能不顾对象思想的先进或落后,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目标要求应该体现工作对象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对象的差异性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5]如对共产党员和非党员,对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目标要求有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区别,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前者应高标准严要求,而对后者就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着重做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工作。就像邓小平所要求的那样:“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个人在成长过住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
政治目标是人得以健康发展的方向和灵魂,人文目标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且被抬到了“高于一切、冲击一切”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党中央正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从此就可以不讲“政治”了。名义上,他们是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可实际上,他们可以回避政治问题,不再理直气壮地强调政治观问题,甚至降低原则性要求、抛弃政治立场去迎合工作对象。他们不懂得政治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全党全国的大局服务的。[5]思想政治教育不讲政治,就好比行医不讲治病救人,教师不讲传道授业解惑一样,失去了存在的本质依据。
“提升人的精神品位,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目标。[7]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经济增长与物质丰盈的确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但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对此,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作过深刻的剖析。如,海德格尔就曾在描绘了物性过分扩张导致人性匮乏与生存危机的图景后指出,在把自我对象化为客体的经济活动中,人被异化为物,与物一起沦为商品,从而丧失了自身的存在。[8]马尔库塞也认为,现代经济、政治、科学、文艺、哲学和日常生活已丧失了它们原有的丰富性,致使人成了“单面人”,精神危机和感觉异化日趋严重。[9]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般的强烈震撼与冲击,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的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10]的确,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江泽民曾多次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11]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性本来就具有精神动力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正是通过社会引导的方式来启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的,从而帮助人们解放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维护心理平衡,更好地把握人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超越“物”的束缚,寻求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真正的精神归宿。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6,175-178.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9.
[3]McGregor DM.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J].Management Review,1960,(11):27-35.
[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1.
[5]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0, 93,140.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7]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8]Heidegger M.Being and Time[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9]Herbert M.One Dimensional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68.
[10]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00-10-11(3).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6.139
三、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统一
杨海英(1975-),女,硕士学历,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上划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近期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们思想行为的发展有现实的指导作用,是远期目标的基础。[1]对于个人来说,近期目标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面临的种种思想困惑。比如在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才与做人、治学与恋爱等关系,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远期目标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才能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近期目标的性质和方向。对于个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远大志向,实现个人一生的发展目标,使受教育者成长为高度社会化的、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素质,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教育目标设置上,统筹兼顾远期性要求和近期性要求,让近期目标符合远期目标,遵循共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发展的层次,体现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