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0-02-15 10:37侯小慧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实力核心

侯小慧

(广东医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

侯小慧

(广东医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23)

上世纪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其中一个深层原因是价值观混乱。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激烈,这使我国建立核心价值观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显得更加紧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软实力的本质不是束缚人的道德教条,而是社会内在实践精神的回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精神灵魂

在文化软实力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支配地位,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应当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一、发展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参数。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和经济层面的较量,更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比拼。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苏东剧变无可辩驳地深刻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好与坏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前苏联之所以解体,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在后斯大林时代,特别是在戈尔巴乔夫实行所谓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新政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乏善可陈,道德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严重扭曲,公民缺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果就是国家凝聚人心的文化感召力、道德整合力都急剧削弱。而在另一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靠其强大的经济支持,利用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向第三世界国家兜售其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并以人权卫士身份肆无忌惮地干涉别国内政,歪曲、丑化社会主义制度。久而久之,双方在软实力上的差距逐渐加大,“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论著《改革与新思维》,以及苏共二十八大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中也指出,前苏联社会‘思想和道德价值’被‘磨损’,政治失去了道德基础,久而久之,人民对政治已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文化内聚力严重分散,不再能够完成对整个社会的价值整合使命,导致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1]

前苏联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国应当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进入新世纪后,文化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世界文明加速融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没有结束反而日趋激烈,这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二、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热也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和传播工作,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大环境下,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要将自己的发展理念、思想道德等文化精髓有效地传播出去还面临很多困难。可以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实力还很薄弱,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首先,文化产业落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缺少强大的文化工业体系的加工、消化、整合和升华,无法让现代人了解那些深藏在古代话语方式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也就不能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许多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三大浪潮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矛盾日趋凸显,比如现实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贴近生活、富于感召力的要求同意识形态教育抽象化、形式化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斗争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现实同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的单一性、简单性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的思想性、统一性的要求同意识形态宣传的知识化、碎片化之间的矛盾等等。第三,文化创新能力薄弱。我国的文化市场尚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生产的文化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作品缺少鲜活的个性特征,模仿、复制痕迹严重。没有好的文化创意,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就难以发挥,在同西方文化的竞争中就会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只有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化产品的时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震撼力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如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战略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并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是解决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荣辱观是基础,解决的是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一年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系统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问题进行说明,这对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从容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一个科学的和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自身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的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16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劳动人民探索自身解放、发展道路的斗争史,一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经验和智慧不断升华为指导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历史。

从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我们的工作,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使得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和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融合成为现实,这一方面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文化霸权的产生、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此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深刻剖析当前严峻的文化传播局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有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才能保证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始终朝着服务人民的正确方向前进,才能将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文化样式始终朝着巩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被打破,多种所有制关系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确立,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也开始出现差异和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普遍认可并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强大精神纽带。各党派、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都在共同理想的召唤下,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并进而化解多样化利益格局带来的离心力、破坏力的不利影响,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立是中国人民通过几十年努力实践而形成的文化认同,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百余年的历史巨变中,用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和汗水一点点浇灌出来的理想果实。历史告诫我们,中国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所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仅是认识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巩固,也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说服力。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爱国主义是“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丰富具体的。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的历史凝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并不断将积极优秀的民族精神提炼出来,使之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思想方式。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也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克服各种艰险阻不断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经验总结。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这充分证明了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互联系的。发展民族精神离不开改革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机制创新,革除僵化的体制障碍,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而塑造出强大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带有浓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具有深刻思想内涵、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同样,任何一个社会的改革创新都不能脱离它所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中的优秀元素,才能使创新有的放矢,获得满意的社会效果。

最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全体公民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人们才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提供一个人人可以参照的道德标尺。依据这个道德标尺,人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同普通人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达到改善社会风尚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立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质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的确,当一个社会开始朝着新的层次跃进的时候,其思想文化领域的改变则是这一变革的必然序幕。价值观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不满足于现有的生命存在样式,从而建构起超越现实的更为完满的观念图景和意义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转型期必定成为引导人们统一认识,树立积极有为的生活目标的指南。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是积极价值观念的理论升华。由于社会变革和转型,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同时存在。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加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就业医疗养老等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引发人们普遍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水平尚有待提升。与此相对应,在人们的观念世界中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美好憧憬、踌躇满志,也有悲观失望、迷茫失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与社会生活发展方向的主流相一致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高于现实生活实际,是指引社会主义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表明了党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文化定位、道德评价已经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不仅仅是在多样文化生活的社会中向广大人民群众具体描述了特定情景之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且是构建了中华民族自我实现的精神世界,塑造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的精神灵魂。这形成了一股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向汇聚的洪流,从而保证了将全国上下各个方面的精神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感召力的自我实现过程,必然是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迈向美好生活的现实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类生命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存在特性使得这种观念图景和意义世界得以现实化,在其中人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生命得以更加确证和完满”。[3]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各种困难,积累了许许多多优秀的精神财富,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赋予了中华民族新的强大生命力。如今具体的历史事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历史积淀下来的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不仅没有减少、消失,反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更加清晰的形象呈现出来,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历史经验、发展道路和方针政策等微观层面,而是我们在世界观层面上获得了一次境界的升华。

只有当我们超越了狭隘的技术分析的限制,将视野投向百余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可能真正同我们的历史精神相遇,透过其知性话语的表面,让其所具有的炽热的亲和力、巨大的感召力、强烈的说服力在我们面前完全迸发出来。只要我们超越了工具理性带给我们思维的限制,将目光延伸到正在到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是来自和谐社会的精神召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成为引导和带领社会向着社会和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发展的精神动力。

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成效。但是,思想文化建设有其自身不同于经济生产的特殊规律,认真探索和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使其成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一面精神旗帜。

[1]李华,王伟.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苏东剧变原因的新视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3]毛勒堂.马克思生存论哲学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 (2).

(责任编辑:筱 文)

D648

A

1672-1071(2010)04-0109-04

2010-07-06

侯小慧(1954-),女,河南温县人,广东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实力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实力抢镜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