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关于南京市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课题组
各级领导干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他们实施这项活动的态度和能力决定着学习实践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调查显示,南京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抱有较高期望,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能力总体良好,但其中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改革落后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合理用人制度;尊重人民群众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抓住机遇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南京市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体会和评价,以及他们对南京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认识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参考和借鉴。抽样采取分类随机获得样本,总共回收有效问卷225份,问卷题目采取单项选择形式,各项百分比之和为100%。这些领导干部从单位级别分析,市级机关或市属单位133人,占 59.1%;区县机关或区属单位 66人,占29.3%;镇或街道6人,占2.7%;另有20人没有回答,占8.9%。从工作单位的性质分析,党委部门41人,占18.2%;政府部门122人,占54.2%;人大、政协18人,占8.0%;法院、检察院13人,占5.8%;群众团体9人,占4.0%;企事业单位13人,占5.8%;其他性质单位3人,6人没有回答,分别占到1.3%和2.7%。从职级分析,科级17人,占7.6%;处级76人,占33.8%;局级130人,占57.8%;2人未回答,占 0.9%。从年龄上看,30-40岁 39人,占17.3%;40-50岁104人,占46.2%;50-60岁79人,占35.1%;1人在30岁以下,2人未回答,分别占0.4%和0.9%。总体上看,这些干部涵盖了我市各个领域,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或执行权,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和行为关系着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取得的成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他们对这项活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项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为了了解南京市领导干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态度,我们设计了几道问题。
对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将取得的效果”,认为“能取得很大成效”的占17.0%,认为“能取得一些成效”的占78.0%,认为“走形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占4.9%。与此相呼应,认为“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率先发展的意识”“强”、“较强”和“一般”的分别占12.4%、64.0%和23.6%。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抱有较高期望,想见他们在这项活动中必将认真对待,以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项活动的态度有待更正,因为如果思想上首先就认为是走形式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就很难指望他们会全力以赴的改正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体制和机制,学习实践活动就真的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能力如何,决定着实践活动将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在调查中,认为“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的占24.0%,“有一些思路”的占68.9%,“没什么思路”的占7.1%;认为“我市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强”、“较强”和“一般”的分别占9.0%、59.0%和32.0%。这表明我市领导干部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能力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思路不清、能力不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对于“我市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急需提高的能力”,37.2%的干部认为是“统揽全局的能力”,居第一位;其次是“发展经济的能力”,占32.7%;“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带好队伍的能力”分居第三第四位,分别占19.0%和11.2%。这要求我们在进行干部培训的过程中,要继续贯彻培养“思路宽、眼界宽、视野宽”的“三宽型”干部的路线,着眼于培养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同时加大领导干部发展经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干部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我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的工作主线。对二者的关系,60.5%的干部认为“两促进、两不误”,35.0%的干部认为“有一定联系,但不是很紧密”,4.5%的干部认为二者是“两张皮、两条线”。与此同时,对“全市实现‘保增长、促转型’任务,尽快扭转经济下滑排名靠的局面”“充满信心和有信心”的占61.9%,“信心不是很足”的占35.4%,“没有信心”的占2.7%。对于2008年开展的全市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的成效, 16.1%的干部认为“统一了思想,促进了科学发展”, 69.2%的干部认为“解决了部分问题,效果一般”, 14.7%的干部认为“多是表明文章,效果较差”。调查表明,广大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对“保增长、促转型”工作的重视,是我市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调查情况也说明,少数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对我市抓住机遇实现经济发展和转型信心不足,需要进一步宣传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和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良好氛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与同级别的其他城市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各级领导干部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评价如何?我们对此做了探寻。
2008年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取得成功,对此10.0%的干部认为这是“名至实归,达到了‘城市更文明、群众得实惠’的目标”,58.9%的干部认为“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离全国文明城市标准还有距离”,31.2%的干部认为“缺乏长效机制,持续保持有难度”。调查表明,广大领导干部对于我市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于“影响和制约我市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29.1%的干部认为是“体制机制不适应”,居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干部思想不解放”,占28.6%。然后是“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分别占16.1%、13.7%和12.5%。这表明,实践科学发展观除了要多管齐下,发挥城市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外,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现行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乃是根本之策。
关于“造成目前全市经济发展滞后的最主要原因”,30.8%的干部认为是“没有抓住历次重大发展机遇”,29.6%的干部认为是“鼓励干部‘三创’的体制机制不健全”,26.7%的干部认为是“南京的经济结构不合理”,13.0%的干部认为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调查表明,广大干部认为,我市经济发展滞后是历史发展不足累积的结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才进一步显现出来这种落后,在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迎头赶上。
对于“当前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抓手”, 39.8%的干部认为是“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转型”, 21.5%的干部认为要“抓‘五服务’,优化软环境”, 19.9%的干部认为要“围绕‘保增长促转型’抓干部人才队伍建设”,18.8%的干部认为要“抓大项目,保增长”。与此同时,对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32.9%的干部认为要“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29.3%的干部认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发展活力”,22.8%的干部认为要“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统筹”,15.0%的干部认为要“加强有效投入,鼓励多元投入”。从调查来看,南京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改革落后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我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民生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应尽义务。对于“目前全市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26.6%的干部认为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6.2%的干部认为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提标扩面”,19.6%的干部认为是“下岗职工和大学生就业”,分别居于第一、二、三位。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干部能够认识到,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做好就业这项民心工程,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外,有11.3%的干部选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9.3%的干部选择“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7.0%的干部选择“改善群众居住和生活环境”,这表明解决教育、医疗、住房问题仍然是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这对于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各级党组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各级领导干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和带头人。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到他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能否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和领导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党的建设方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2.5%的干部选择“克服工作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25.5%的干部选择“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干部执政能力”,21.2%的干部选择“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16.4%的干部选择“反腐倡廉、健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另有4.4%的干部选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保增长、促转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调查结果反映了当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提高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与方法,对于我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回答“据您观察,我市党员领导干部最关注的事情”时,39.6%的干部选择了“个人的发展”,33.5%的干部选择“事业的发展”, 27.0%的干部选择“单位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领导干部关心自己个人事业的发展甚于关心党的事业和单位的发展。虽然作为一个个体有追求个人最大发展的需求和要求,但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只顾自己而不顾及集团利益的发展,个人利益可能最终也难以实现,正如如果没有党的利益的巩固和发展,没有单位的事业发展,又何来领导干部个人事业的发展呢?同时调查也反映了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党的利益和集体利益不够重视,这对于今后加强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对于“影响自己干事业、为科学发展作贡献的最大制约因素”,50.0%的领导干部选择了“评价标准不科学”,44.9%的领导干部选择了“用人制度不合理”,只有5.1%的领导干部选择了“本人能力素质不适应”。调查表明,我市领导干部对自身能力是十分自信的,这也与我市领导干部的文化层次水平相对较高有关。但作为一些评价标准、用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干部却认为不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用人制度成了影响了自己干事业、甚至为科学发展作贡献的最大制约因素。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如果他们是某些“不科学评价标准、不合理用人制度”的受害者的话,那谁又是这些“不科学评价标准、不合理用人制度”的制定者呢?这些领导干部在执行一些“不科学评价标准、不合理用人制度”的过程中,是否对这些标准和制度进行过修正?他们又有没有在各自领导和管辖的领域内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合理的用人制度”?谁又来承担打破这些“不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的重任?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包括领导干部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深思。另外,如果领导干部感到“本人能力素质不适应”岗位需求,制约了其“为科学发展作贡献”愿望的实现,那么上级组织和领导部门为何没有对这些有自知之明的干部进行调整?看来,只有真正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科学评价标准和“能者上、庸者下”的合理用人制度,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干事业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也将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而这对于领导个人和党和人民的事业来说都可谓十分幸甚。
或许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在回答“据您观察,现在党员领导干部在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和群众负责问题上的态度”时, 67.7%的干部选择了“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 17.9%的干部选择了“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有14.3%的干部选择了“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而这也许与领导干部身上的压力相互映衬。在回答“您认为干部身上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时,59.3%的干部选择“上级领导的考核”,17.8%的干部选择“人民群众的要求”,17.0%的干部选择“事业心的驱使”,5.9%的干部选择“党纪政纪部门的问责”。正是由于领导干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上级领导的考核”而不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所以就会“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也正是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所以原本都有“干事业、为科学发展作贡献”理想的领导干部,却只有一小部分干部把“事业心的驱使”作为自己的压力主要来源。这或许正是“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的症结所在。当然,有这一小部分受“事业心的驱使”的干部的存在,应该说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幸运,他们的小事业也正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大事业的一部分,他们事业的成功也是党和人民群众事业的成功。但仅仅依靠这一小部分人是很难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顺利推进的,因此,如何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标准、合理的用人制度,让每个领导干部都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让每个领导干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要求,让每个领导干部的事业心都能得到展现、其个人的小事业都能够成功,最终推动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成功,这是有关部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调查中,有33.3%的干部认为“我市干部队伍中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人”“占多数”, 55.4%的干部认为“有一些”,10.8%的干部认为“很少”。总体来看,领导干部对自身群体的评价是好的。在选题提供的“政绩意识、执政意识、节俭意识、民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忧患意识、法治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等众多意识中,在回答“我市领导干部哪些意识比较强”时,排在前五位的是政绩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执政意识和大局意识,分别占31.8%、14.3%、12.3%、12.1%和8.6%。从调查来看,领导干部最看重的是政绩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如果领导干部具有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责任观,那么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十分令人欣慰,但如果不改变“评价标准不科学”、“用人制度不合理”的状况,那就很难强求领导干部具有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也很难保证这种责任意识不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因此,当前改变“不科学评价标准、不合理用人制度”乃是当务之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干部的衣食父母。那么“当前群众向党政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的渠道畅通吗”?7.7%的领导干部认为“很畅通”,66.8%的领导干部认为“比较畅通”,25.5%的领导干部认为“不畅通”。调查表明,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人民群众向党政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的渠道是畅通的,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我们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要求,更是我们党实现执政为民目标的根本途径。随着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民主潮流的发展,这种渠道应该是100%畅通的。在当前,应该说有两种连接党政领导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对党政领导部门进行监督,另一个是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2008年以来,发生了多起“网络涉宁”事件,领导干部对网络监督行为的态度如何?调查显示,88.7%的领导干部认为应该“正确认识、积极应对”,5.9%的干部认为应该“不鼓励”,5.4%的领导干部认为“不反对、无所谓”。这表明,我市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确面对网络监督,最近有关部门施行网络发言人制度乃是又一明证。这种积极态度将反过来促进网络监督的兴起并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党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对于领导干部下基层这条联系党政领导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领导干部自身的看法可谓褒贬不一。在回答“领导干部下基层给您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时,有16.0%的干部认为“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13.0%的干部认为“轻车简从,不扰民,不超标准接待,不增加基层负担”,11.5%的干部认为“作风深入,认真调查研究”,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给予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有24.9%的领导干部认为“对基层了解甚少,指导工作不得要领”,19.3%的领导干部认为“作风漂浮,走马观花,下基层目的不明确”,11.2%的领导干部认为“不负责任地乱表态”,4.1%的领导干部认为“讲究吃喝玩乐”。对一项工作的褒贬平分秋色,说明这项工作做得好就能得到认可,做得不好就会走向反面。如何让每个领导干部每次下基层都能做到不扰民、不增加基层负担,都能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避免给基层留下不好的印象,这除了靠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之外,或许对这项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与设计更为重要和迫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所作出的战略部署,目的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此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状态和实际行为,将影响甚至决定着这项工作将取得的成效。根据此次调查情况及部分领导干部提出的书面意见,我们对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增强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加强对干部的培训,优化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除了根据工作需要缺什么补什么之外,更要注重培养领导的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增强统筹兼顾、统揽全局的能力。要增强干部的执政意识、忧患意识和民主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民奉献,提高干部通过民主方法民主途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重点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注重提高新形势下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增强考察准确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充分发挥我市教育人才资源优势。改革和完善现行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使考核真正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淘汰不进”的一把利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责任观、发展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同时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
第三,尊重人民群众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使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加强调查研究,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特别是要学习注重分析和把握网络民意。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要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民意的改善,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扩大内需,提升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解决百姓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切身利益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真正能共享发展成果,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和美好生活中。
第四,抓住机遇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产业转型,把握科教优势,真正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产业优势,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尽可能简化政府部门,优化职能配置,建立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新型行政体制,树立务实高效的办事作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要将发展为了人、依靠人的思想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并以体制机制支撑和保障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动郊县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重用一批敢创新、敢担责任、敢担风险、重抓落实的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营造用人干实事的机制和氛围,以举全市之力共同投身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早日实现我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铭 尘)
D261.4
A
1672-1071(2010)04-0094-05
2010-07-03
课题组负责人:邵建光;课题组成员:管怀伦、张家芳、周贤山;执笔人:邵建光、周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