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庄承淮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产业升级的实践与思考
■ 福建省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庄承淮
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对策之一。本文从三明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实践出发,在调查分析三明市机械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总结了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与经验,并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定位、体制机制建设、服务体系架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探讨。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三明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是三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三明市机械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三明建市之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以工程机械、橡胶机械、冶金机械、铸锻件、化工建材机械、印刷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体系。现有大小机械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8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繁荣的三明市区和永安市、沙县等地。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10.18亿元,成为继冶金压延、林产加工、纺织产业后三明市第四个百亿产业。
“十一五”以来,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大力建设机械产业园,2006年底已有入园企业21家,总投资23亿元,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福建省最大的机械制造装备园。厦工三重、双轮化机和三明机床等原在三明市区的骨干机械企业“退城入园”,整体搬迁至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企业能否抓住搬迁改造的机会,提升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对做大做强三明市机械产业集群,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三明机械产业集群的培育,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三明地处山区,机械行业整体科研开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信息化程度低、加工设备及检测手段落后等现状,严重制约了三明市机械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为使三明市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质的提升,进一步集成与整合该市机械产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及三明学院技术及人才优势,结合三明市机械企业现状和共性技术需求,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建设一个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提高三明市机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机械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关键作用。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内动力。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效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三明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于2007年底获省科技厅立项资助,是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项目。该平台立足三明市,面向海峡西岸,以提升三明市机械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做大做强机械产业集群为目的,由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联合三明市机械行业协会、三重铸锻公司、汇华汽车缸套公司、厦工集团三重公司以及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三明先进制造技术服务联盟”,共同建设以机械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创新设计、快速成型制造、有限元分析(CAE)、铸件模拟分析、机械检测、网络应用、多媒体制作等共性技术服务,以及先进制造专业人才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产学研合作、制造技术外包服务等多方面服务。同时,创办了“三明市元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平台的运作主体,并与上海挚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注册了“挚达科技服务(三明)有限公司”,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外包服务。该平台先后与福建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健全海西先进制造技术协作服务体系。
该平台建设符合三明市做大做强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战略要求,也有效满足了三明市广大机械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共性技术服务需要,对该市把握骨干机械企业整体搬迁至“金沙机械产业园”的有利契机,实现三明市机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升机械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平台根据域内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整合政府、中介机构、高校、企业等社会化科技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公益性投入的产出效益和利用率,对政府资助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体制机制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共建共享模式进行积极探索,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福建日报》2010年3月22日在头版头条作了专题报道,认为该平台在三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东南卫视、福建电视台也在“新闻联播”栏目先后作了报道。
经过近3年的努力,三明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建立了快速成型制造中心、铸件模拟分析工作室、机械检测服务中心、三维实体设计工作室、先进制造技术培训中心、多媒体工作室、上海挚达制造三明技术服务中心等专业化服务子系统。已开展CAD设计服务项目163项、工业化设计服务6项、多媒体制作服务17项、铸件模拟分析服务85项、机械检测服务169项、有限元分析服务10项。2007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15期,累计培训1078人次。
该平台为三明市集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大功率LED灯具灯杯快速成型与优化设计服务,使该公司产品研发周期从两年缩短到2个月,有效提升了该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该公司已发展成为福建省内专业从事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灯具研发、生产、销售的骨干企业。三重铸锻公司通过与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建“铸件模拟分析工作室”,铸钢件的合格率由92%提高到100%,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切实帮助企业有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平台购置的FARO移动式三坐标测量仪为外向型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作出了突出贡献。毅君公司承接了大量国外订单,客户对其精铸件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高,尤其是德国客户严格按照ISO9000管理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要求,不定期派人到毅君公司现场考察其OEM供应商的产品检测手段,促进中心提供的现场移动式三坐标测量服务为毅君公司提供了检测技术保障。三恒公司近年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今年8月,公司承接了美国客户定制5套专用部件的业务,其加工要求精度高,加工中需精确测定机加工后部件的平整度,多轴、多孔位的同心度,开槽的空间相对位置度等参数,传统的检测手段无法做到,促进中心提供的现场移动式三坐标测量服务为公司解决了这个难题,帮助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笔订单任务。
该平台已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建立了一个服务专业化、功能多元化、组织网络化的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特别是该平台建立的快速成型制造解决方案,具备适用性强、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等特点,填补了三明及周边地区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空白;创办了“三明市元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一套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了一个以“共建共享”为核心的“三明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联盟”;建立了一套符合ISO9000质量管理要求的服务规范;培养了一批本地化专业人才,整合了一批社会化专家队伍;大大增强了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核心服务能力建设,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同时,也有效增强了作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了三明先进制造技术服务联盟建设。
三明先进制造平台之所以能够得到福建省科技厅立项资助,并列入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关键在于在该平台立项之前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并召集有关企业专家交流座谈与论证,在平台的总体定位、建设内容、服务模式等方面能够切实从三明市机械产业中小企业的共性需求出发。
三明先进制造平台在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三明市的“市县一体化”城市布局和机械产业的产业布局。一方面选择了在铸锻产业相对集中的汇华工业园设立“汇华机械检测中心”;另一方面将平台的主体部分设立在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服务环境优越的三明高新区金沙园,并成立“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金沙分中心”。这样的布局定位能够直接面对更多的企业,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有利于起步阶段打开服务局面,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平台的辐射能力。
三明先进制造平台边建设边服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服务成效,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市场化的平台共建共享运作机制。结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注册了“三明市元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平台市场化运作的实体,以此为依托与共建单位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对各自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约定,为平台的良性管理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机械检测中心实行会员制,有效建立了实验室共建共享服务机制。
三明地处闽西北山区,各方面的创新资源比较匮乏,因此,三明先进制造平台服务体系架构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有效集成与整合社会化科技服务资源,建立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联盟。
作为政府资助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要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积极背靠政府,多渠道、多层次争取有关政府资助计划的立项资助和政策支持,另“一条腿”是积极开拓服务市场,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有偿服务业务体系和企业化的管理运作机制,增强平台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明先进制造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引起《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重视并作专题报道,一方面是因为平台的定位具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平台较好地把握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基地建设这一脉搏。
增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深度和广度,积极促进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跨区域合作,形成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元化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一方面,对于纯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要本着提高平台利用率、使社会效益极大化的原则,完善公益性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半公益性或企业性服务平台,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使经济效益合理化的原则,完善市场化合作机制,以实现“多赢”。
参与共建共享的企业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何在“企业利益”和“公益服务”间找准平衡点,并建立有效的市场化共建共享服务机制,进而调动企业对外开展公共技术服务的积极性,是平台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必要加强系统化的研究与探索。建议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牵头单位要把握好平台服务定位的主导权,在服务规范、收费标准、成本核算等方面明确各方权限;二是要给共建企业一定的服务费用压力,在按照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共享服务收益的基础上,要有一个最低收费标准;三是要在牵头单位设立服务窗口,接受服务委托,尽快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与服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而又相对稳定的专业化服务队伍、管理队伍,直接关系到平台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本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稳定问题;同时,要积极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不少企业缺乏服务有价、服务外包等先进理念,而政府资助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又必须通过合理的有偿服务来维持平台的日常运作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有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是优化平台运行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宣传,特别要加强典型服务案例的宣传;二是要加强服务外包管理培训,让广大中小企业更新服务理念;三是可以试行“首次服务减免费制”,让更多的企业低门槛或无门槛享有平台的初次服务,在其受益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使其逐步接受有偿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