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万昌 广西贺州学院 542800
桂平民俗宗教文化资源特色及旅游开发意义
陆万昌 广西贺州学院 542800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代化的不断加深,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激烈,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渐渐变得重要起来。桂平的文化类型多样,具有自身特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吸引着许多游客的到来。而民俗宗教文化旅游也成为本地区旅游的品牌,因此,对其进行开发,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且对促进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意义。
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桂平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博大精奥的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而这些文化则是旅游的新鲜血液,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旅游产业没有被“吓倒”,还是蓬勃发展。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精神文化追求更为强烈。传统的山水自然景观满足不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更倾向于文化景观旅游。因此,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符合当前的新潮流。桂平是广西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汉族,还有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地区特色的物质、精神文化,对游客产生特殊的吸引力。
民俗,即民间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承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1]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俗话说:“聊向村斋问风俗”,“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①中国古代的游人除了对山水的徜徉,也注意对民俗景观的欣赏,从而使民俗与旅游得到有机结合。旅游业是一项“阳光产业”,也是带有很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文章拟对桂平民俗宗教文化资源特色及其旅游开发意义作一初探。
桂平市是广西历史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地处低纬地区,属南亚热带。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东可下广州往香港,南至北海,西通贵港达南宁到昆明,北上柳州可到京、沪;郁江、黔江浔江三江交汇,水路也交通方便。桂平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之美誉,这里“浔城半边山”就是指桂平西山,向有“林秀、石奇、泉甘、茶香”四绝而著称。②此外,道教——罗从岩、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广西第一高塔——东塔、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江流峡谷大藤峡等都是美丽的景色而又具有特色的文化,更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田起义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③这说明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地域性文化特点。而桂平地区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还有西山“四绝”,还是佛教圣地。这些资源都带动了桂平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文化。而最突出的文化资源是民居建筑、民族服饰和宗教建筑、“佛延节”、宗教佛圣等文化资源。
1、民族建筑
桂平的民居建筑,是很有特色的。在汉族民间,农耕生产对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赋予自然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导致人命运的吉凶祸福。所以,在建筑前,会请风水先生帮“相地”,即先选好地基,而且桂平属南亚热带气候,空气潮湿、炎热,蚊虫、蛇之类较多,人民为了适应这环境,因此,房屋一般为2~3层,下层放工具、农具,做厨房等,第2、3层才住人,这样既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又能使自己的居住环境干燥清爽,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文化。
2、民族服饰
说到服饰,现代的服饰各种各样,千变万化,都讲究名牌等。桂平客家人比较多,大多数客家人传承了他们的服饰文化,简朴整洁。客家人的服饰,穿着朴素,不求时尚、潮流,但求耐穿、舒适、大方、经济实用。旧时有句俗语:“不怕衫烂,最怕人烂”。衣服虽破,只要补得好,洗得干净,穿得整齐,就不会被人见笑。在色调方面,客家人崇尚素色,如蓝、黑等颜色为主,质地多为粗布。而现在农村中,还有一些老一辈的客家人,还保存着古老的服饰文化,用麻、纱,自己纺织成的麻布,俗称“家机布”,有的用来做蚊帐、也有的用来做衣服。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传统观念。所以,客家人的民族服饰文化正体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3、节日习俗(民间习俗)
节日习俗,是岁时习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以时序、节令为转移,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而且节日习俗还带有很强烈的人为因素,文化色彩更浓。[2]岁时节日习俗就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文化和传承。④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节日,也体现了不同的民俗;节日以年度为周期,往复循环。桂平节日民俗,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不但佳节使人回味,且使人思念故乡,尤其使在外打工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桂平的习俗,每年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日。由于桂平当地有壮族、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所以节日民俗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壮族的“歌圩”,每逢传统节日,特别是每年的三月初三,方圆数百里的男女青年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云集一方,对唱山歌、情歌,以寻找终身伴侣。这种文化的传承至今还流传和弘扬,这反映了桂平人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更为自由,不受以前封建腐朽文化的影响,直到现在,形成了地区的特色文化。
4、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是礼仪习俗中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习俗。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当地客家人的“哭嫁”之俗。结婚是人生中最大的喜事,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喜乐喧天。可偏偏在最热闹的吉期到来之时,却传来一阵阵哭声,与喜乐欢笑声形成鲜明的反调,这就是汉族民间奇特的“哭嫁”之习俗。[3]
听老辈人说过,嫁女如果不哭,往后多灾多难,日子就艰苦。所以桂平这一带大多数人认为“哭嫁”是“哭发”,哭得越凶越久,日后就越发,不仅娘家发,夫家也发。而且“哭嫁”是因为新娘感到将要离开父母的呵护,为人妻为人媳的艰辛,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姐妹情深,又有难断的依依之情等等,所以“哭嫁”便形成了习惯,一直传承至今,便形成了一种风俗。这种风俗演变到现在更多的变为一种娱乐,或是情感交流。所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婚姻习俗。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更突出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特色。
桂平西山在原有的石奇、树秀、茶香、泉甘“四绝”基础上,增加了“佛圣”一绝,成为广西的佛教圣地,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桂平以西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主要体现为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大量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文物;也体现为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宗教艺术等。
1、宗教建筑
从审美角度来看,宗教建筑是一种艺术,有丰富的文化的特色,令人有一种强烈的美感。桂平西山佛教建筑主要有龙华寺、洗石庵、东塔、寿圣寺等,这些佛教建筑都体现了建筑技术的精湛巧妙,是大批信众和游客的向往之地。其中,洗石庵是全国有名的佛教寺院,有着鲜明的藏族建筑风格,庵有庵门、经堂、佛堂三进殿堂,层次分明,玲珑多姿,是一个有名法师普度众生、献身佛门的地方,这位法师尤其钟爱“洗石”二字,相传庵前原有烟月池,专供佛祖洗西山的顽石用,以去掉石头的瘴气,故名之洗石庵。而且法师说过,佛祖洗石,是使石头返璞归真,其实是劝人洗心,劝人去除尘俗杂念,一心向善,使人人都消除世俗的怨恨,内心得到净化。洗石庵经堂为三开间的楼房,楼房两旁为半青阁、妙虚楼,后有一个小天井,在挡土墙正中雕有云龙一团,龙口清泉喷出,这就是寺中的龙潭。洗石庵因位于龙华寺下方,又称“下寺”,整体佛堂为一层三开间大殿,宽11.6米,高9米,外檐柱为整条石柱,内为红漆木柱,下为宝瓶形石柱,屋面是金黄琉璃瓦,更为威严壮观。西山的每一座古寺名庵,都是一座佛教历史的丰碑,见证着世道的沧桑,铭刻着信徒们的心路,指引众生慈航。而且这些古寺名庵宗教建筑是宗教精神和力量的物质涵化,也体现宗教神圣的文化。
2、西山“佛诞节”
在桂平众多佛教节日中,“佛诞节”是较为繁盛和隆重的。据《佛陀本生传》记载,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俗称“浴佛节”。还说到佛陀初生之时,便向四方各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并且步步生莲花,昭示了将来舍身出家,普度众生的志愿。这举动惊动四方,于是天空中天女散花,奏乐并降下香水,为之沐浴。这神奇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历久不衰,而且为佛门弟子所接受。于是,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庙中的僧侣和千万信众举行拜佛祭祖庆祝活动。活动主要有浴佛、灌顶、放生、传授三皈五戒、布施舞狮等。在“浴佛节”这一天,龙华寺、洗石庵、诸山长老及众多来宾、民间信众云集在一起,共同庆贺佛诞。各方信众游客用虔诚和热情,不仅对佛灵的崇敬,也表达了自己祈福消灾的良好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3、佛之饮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饮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并在文人雅士的发展下形成中华茶道。茶文化有着宁静、深沉的特质,而佛教也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素有饮茶的习俗。茶苦而后甘,这种滋味只能是自我品尝,难以说明,似乎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是自身的精神寄托,而且符合佛教觉悟、参禅明义之说和佛教之地为宁静、深沉的环境。人们曾经以茶敬佛祖,以茶敬施主,以茶助禅功,这样逐渐成了佛家习俗文化。而今,桂平西山寺院的内外也大量种茶树,是自身多年形成的加工、生产茶叶的习俗,并研制出“西山茶”。西山茶曾获“全国名茶”的称誉,也得到过毛主席的称赞,《浔州府志》称它“色清绿而味芳洌,不减龙井”。[4]因此,桂平当地的百姓也保持这饮茶习俗文化,到西山品茶已成为悠闲生活的时尚。在早晨,会看到当地附近的市民到西山乳泉运取水,因为这泉水水质甘醇,饮之润腹,清爽可口,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饮用水,沏茶也不可缺少它;还有特殊的观赏价值,能引起游人的兴趣。而且还会看到洗石庵前大榕树下人们三五成群,瓦壶石几西山茶,神气笃定的,就能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所以,一杯清茶,也能品味人生甘苦,更能折射出桂平人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4、宗教佛圣
常言道“人杰地灵”,人并非因地而杰,地实因人而名而灵。桂平西山佛教圣地地位的确立,不但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关,更与著名释宽能法师、巨赞法师和觉法法师等多年的努力分不开的。而释宽能法师是洗石庵最有名望的住持,也是佛教界内的佛圣。她俗名龙六纬,祖籍广西桂林市临桂县,1923年开始研究佛学,1949年被邀请到桂平洗石庵做住持,直到1989年圆寂,长达40年的住持。释宽能法师是位爱国爱教的佛教徒,带领信徒研究佛学,严守戒规,进行日常的佛事活动。还发挥佛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开办宗教用品、素餐、旅游工艺品、茶叶种植加工等生产服务项目,不仅实现以寺养寺,还修寺庙、添置法器,为培养青年尼众创造条件。
洗石庵还有一佛门之宝——舍利子,它就是100多岁高龄的释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出的三颗灵骨舍利子。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颗女尼舍利子,现在珍藏于西山洗石庵内,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到西山参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经历着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也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民俗、宗教文化和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宗教、民俗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各种形式的宗教建筑、景点和各种不同的节日习俗都构成旅游的要素;另一方面,旅游活动又推动了民俗、宗教文化与各地的交流。因此,对其开发是有重要的意义。
在桂平丰富多彩的民俗、宗教文化资源中,既有物质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雕刻绘画等;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宗教精神、壮族歌圩、瑶族长豉舞、西山茶的制作技术、各种节日礼仪禁忌等。这些文化遗产是经过当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所以,对桂平宗教、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可以使游客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增加了游客对桂平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提高个人修养,从而产生保护文化的强烈意识。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的第三产业。弘扬旅游文化精神,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道路已成为潮流。但经济效益也是民俗旅游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能够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才是成功。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就越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就更能吸引更多异国异地的旅游者。而旅游的人到这个地方旅游,不仅能使他们了解认识这个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旅游地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桂平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如具有民俗风情的民间建筑、宗教建筑、饮食、景区、神佛诞日等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如住宿、购物、交通等,并相互促进,从而增加桂平的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广西是我国“老、少、边、山、穷”的典型地区,桂平地区经济基础也较为薄弱,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不快,经济总值和综合实力较弱,缺少与外界交流和了解。再者,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失业人数较多,游手好闲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往往容易做违法的事,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桂平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如果大力发展当地民俗宗教文化旅游事业,当地的人民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而成为这些产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该地区脱贫致富,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个人要有自信,才能勇敢、正确面对困难,才能显出自己的精神风貌。一个民族也要有自信心,民族自信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物质的肯定和评价上。当游客来到一个地方旅游,对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进行肯定和评价时,当地的人民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产生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以及历史建筑、宗教建筑等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的责任感。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举行,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同时,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北部湾开发,广西的地域优势越来越明显,与东盟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东盟国家中,如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是中国的邻国,他们的生活习俗与中国相近,日常之间语言交流大多听得懂。这些邻国都是典型的佛教国家,宗教特色非常鲜明。而桂平西山是广西的佛教重地,开发民俗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与东盟国家佛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从而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这些邻国文化的共同交流,更有利于带动桂平旅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桂平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丁陈娟.导旅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第92页
[2]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九月版.第239页
[3]徐杰舜.汉族民间风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137页
[4]苏韶芬.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83页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5.145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0802M18
陆万昌(1971-),男,广西蒙山县人,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