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荣辉 山东滨州经济与管理系 256603
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旅游非优区资源吸引力和竞争力构建的教学研究
方荣辉 山东滨州经济与管理系 256603
本文在全面分析总结旅游非优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质和量、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综合考量,对旅游非优区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全面分析,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旅游非优区理论。
旅游;非优区;吸引力和竟真力;教学研究
新的发展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指导,理论又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完善。随着旅游非优区的开发和快速发展,非优区理论研究更加成熟完善,认识也更加全面,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对旅游非优区的概念不明确,没有严格界定旅游非优区和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标准和范围;不少学者还把旅游非优区和旅游资源非优区混为一谈,认为旅游非优区就是旅游资源非优区,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无意地缩小或扩大了旅游非优区的范围,使理论的研究与旅游发展的实践脱节,需要我们进一步界定旅游非优区内涵和外延。
在我国,旅游非优区研究是先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开始的,学者也最早关注的也是旅游资源非优区。许春晓[1]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本质就是“景观美学价值偏低和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来,他进一步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区域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特定地区。其后,又有众多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进行了研究,比较典型的有:刘玉[2]等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旅游资源数量或质量上相对处于劣势的区域,其表现是景观美学价值偏低、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或景区开发程度不高。罗艳菊[3]认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位较低,知名度不高,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此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旅游非优区的研究。陶学文、刘立勇[4]从微观区位角度研究了旅游非优区。认为,非优区是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本身景观美学价值偏低,景点组合欠佳或丰度较低,结构规模不理想,与同一区域范围内的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处于相对劣势的区域,或者与大区域范围内其他区域相比较,其所处的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识区位欠佳,旅游开发具有相对劣势区域。同时指出,以往对非优区的定义虽考虑了区位条件,但仍不全面,还应重点考虑其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和认识区位,从区域旅游资源质和量的特征及旅游资源所处的区位属性两个方面,在区域内部与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全面综合衡量比较,判断确定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与区位属性、资源优势度和区位优势度的差异,确定该区域是优势区还是非优区。张秉福[5]也认为,“判断一个旅游区是否属于非优区位,必须考察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地理区位,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交通是否便捷、与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区内和邻近地区旅游业的竞争态势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区域中的组合状态和各要素的动态发展状况。旅游非优区的评价因素是多样的,包含了资源、区位、形象认知和空间位置等等,并非单纯的等同于资源非优区。”
黄薇薇[6]把非优区划分为四种类型,旅游资源非优区(资源等级不高,丰度不足,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旅游区位非优区(资源、市场、交通区位不利);旅游感知灰度区(旅游形象不突出,呈现模糊或灰色状态);边缘型旅游区(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形象处于核心区的沿边地带);这四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均是由于单个要素(资源、区位、形象、空间结构)欠佳,而导致当地旅游业发展缓慢。
此外,有的还从宏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研究旅游非优区。王香鸽[7]认为旅游非优区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或处于未开发状态,而导致旅游业的贡献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的地区,即旅游业在该地区既不是先导产业,也不是支柱产业。旅游非优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非优区和旅游区位非优区两种情况。旅游资源非优区主要是由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缺乏,品位较低,开发程度较低,知名度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容量均不够,缺少骨干旅游景点,或者组合状况不理想而造成该地区旅游业发展不景气。旅游区位非优区则是由于其区位不理想,交通条件较差,旅游资源虽具有特色,但处于周边地区的阴影之中,限制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
从上述旅游非优区研究的轨迹中可以看出,旅游非优区研究从旅游资源非优区到旅游非优区,从资源单一因素到资源、区位等综合因素,非优区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内容进一步丰富,研究理论进一步趋于完善。陶学文、刘立勇从微观区位角度对非优区进行了量化的界定和评价;黄薇薇在此基础上将非优区划分为四种具体类型;王香鸽从宏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和旅游经济地位对非优区进行质的定位。这些研究都是非常有益,也非常有启迪性。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都仅是从宏观或微观一个角度进行考量和定义,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旅游开发涉及方方面面很多因素,既有区位因素,也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从旅游发展过程来看,一般来说,在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取决于资源、交通等区位要素,其中资源区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旅游发展的实践也往往表现为资源优越的地区起步早,发展快,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表现出一致性,从而在认识上也导致了旅游非优区大都看作旅游资源非优区;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需求状况、科技、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区位要素的作用和影响力逐渐下降,尤其是资源要素不再是旅游发展的唯一动力,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呈现出分离状态,一些不具备旅游资源优势的区域在经济、需求和社会驱动的作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甚至腾飞。如我国的深圳、上海南汇区和广东和平县就是典型的例子。[8]所以,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并不完全等同。
所以,旅游非优区的内涵和外延必须结合旅游非优区发展的实践,从质和量、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综合衡量。本文认为旅游非优区是在特定时空内,区域的资源、经济、客源、交通、文化、认识等区位条件欠佳或处于相对劣势,且旅游业发展比较落后或尚未形成规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的区域。
旅游区位是旅游景点从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可达性及相对意义。是一个旅游点对其周围客源地的吸引和影响,或一个客源地对其周围客源的选择性与相对偏好。[9]具体可以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市场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识区位来分析评价。
(1)资源区位分析
资源区位是指某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相邻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既包括资源的客观绝对价值,也包括相对价值。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旅游非优区的旅游资源评价既要考虑大区域范围内同类排斥异类互衬,评价其属于竞争性资源还是垄断性资源,以及其等级;也应考虑资源的组合结构、与规模,合理评价其内部的资源区位条件。 旅游非优区往往在大区域范围内为非垄断性资源,存在资源雷同产生“屏蔽”的现象,处于竞争性资源劣势区位;或在较小尺度范围内非优区往往与其他资源相比,属资源组合欠佳、空间结构松散、资源丰度较低、可开发规模较小,处于非优先开发地位的资源劣势区位,导致旅游业受资源空间竞争和抑制替代的制约,难以得到较好发展。
(2)经济区位分析
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区在较大尺度经济背景中的经济地位。其主要在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两方而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旅游非优区往往受这一重要外部条件的限制,旅游业难以发展。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旅游非优区由于自身因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不高,资金投入量不大,消费需求有限,难以及时或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欠丰富的地区本身的吸引力不高,投资环境较差,旅游开发和发展受到更大制约。
(3)市场区位分析
市场区位是客源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反映了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层次结构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为旅游地的开发提供外部推力。旅游非优区市场区位往往表现为:旅游地处于旅游热点地区之外或旅游热线之外,或距离旅游需求旺盛区域较远,致使客源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市场。非优区开发应考虑其旅游需求门槛值,确定开发强度。既要分析非优区对客源地潜在游客的吸引力,科学预测客源市场,准确确定周边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规模和变化规律,也要分析非优区与邻近旅游中心地的客源联系,科学合理的界定非优区开发规模、强度和时间序列。
(4)交通区位分析
交通区位指区域在交通大格局中的位置、客源地到旅游区的空间距离及可达程度。它规定了旅游资源所在区域的可进入性,并且影响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规模、层次、市场指向、旅游线路的组织及接待设施建设的档次与规模,是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首要因素。 据统计分析研究,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和休闲活动80%集中在距城市500KM范围内。如西藏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但因交通不便,距客源市场距离远,造成出游成本高,制约了资源优势的发挥。旅游非优区的交通区位要素表现为:旅游地交通不发达,可进入性不强,游客所感应空间距离较远,对游客吸引力偏低。非优区开发前,交通区位制约着投资者对开发地的区位选择;非优区开发后,交通是影响目的地对客源地吸引力的可变的重要动态,因其动态变化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距离,是影响旅游者决策的重要因子之一。
(5)认知区位分析
认知区位体现了游客对旅游区资源或景物的认同程度及选择趋向。区位认知主要包括当地政府认知、开发商认知、规划者认知、旅游者认知等。当前,旅游开发正处在由政府主导型开发向市场主导型开发阶段,当地政府对非优区资源的认知程度决定了非优区的开发方向和策略,开发投资商对该区的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优区开发规模和速度,旅游者认同程度与选择偏好,则决定了非优区的吸引力的大小,也是非优区开发成败的关键。
(1)旅游收入
通常情况下,若一地区某一产业占GDP比重超过7%,则该产业就可以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2005年全球旅游收入总额为6.2万亿美元, 旅游业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已超过了10%,旅游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优区旅游产业尚不发达,产业规模偏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不大,所占比重较小(与7%的标准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效益和地位不高,还没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尚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由于一个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非优区旅游产业的评价应以旅游收入是否达到区域经济比重的7%这一直观的量化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及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考量,使评价标准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避免了简单化。
(2)客源市场和接待规模
客源市场和接待规模反映了一个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近年来,旅游非优区接待规模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客源市场逐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客源市场相对狭窄,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周边市场为主,国际市场很小;在大区域旅游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少,接待规模基数较小,增长的绝对数量不大。
(3)产业结构
旅游非优区大都处于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刚刚初具雏形,旅游各要素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基本停留在“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上,“购、娱”的提高要素比重较小,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档次普遍较低,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旅游产业集团。
(4)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
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体制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非优区受历史和现状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旅游环境相对较差,旅游接待设施的档次和水平还不高;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立较晚,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较差。
综上分析,旅游非优区的区位和产业结构分析可以表述为图表1-1。
图表1-1旅游非优区的结构分析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经济地理.1993年第2期.第81-84页;
[2]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旅游学刊.200O年第1期,第59-62页.
[3]刘玉,杨达源,张兆干.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情况下的旅游开发及实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116-119页.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株洲:中南林学院.2002年.第14页.
[5]陶学文,刘立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79-83页.
[6]秉福.旅游非优区位要素与开发析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15-18页.
[7]黄薇薇.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第10-11页.
[8]王香鸽.旅游非优区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模式研究-以运城市为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第1页.
[9]春菊.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模式研究.株洲:中南林学院.2003年,第24页.
[10]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人文地理.2001年第4期,第1页.
[11]陶学文,刘立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第80页.
[12]张秉福.旅游非优区位要素与开发析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16页.
[13]张秉福.如何开发非优区位旅游资源.社会观察.2005年第12期,第11页.
[14]张广海,李雪.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第28页.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5.099
滨州学院教学基金(BYJYYB200920)
方荣辉,女,1978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滨州学院经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