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的建设模式研究

2010-02-15 02:57:48杨文珠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511450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15期
关键词:荔湾区农家书屋

杨文珠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511450

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的建设模式研究

杨文珠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511450

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为研究对象,从而对农家(社区)书屋工程的建设模式、存在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以各级公共馆为建设依托。将农家(社区)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终形式“市—县(区)—乡—村(社区街道)的工作框架中,这是农家(社区)书屋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广东省

农家(社区)书屋工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农家书屋的目的是为了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此项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自2004年开始试点建设,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5万余家。总体上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预计到2015年将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1]。

今年是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推进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广州市公共文化建设走上快车道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综合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开拓出一条科学决策,因地制宜,依靠基层,立足长远的路子,“农家(社区)书屋”已经成为广州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基层群众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平台,各区、县级市利用“农家书屋”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受到了市民的热情欢迎.。

目前,广州市新建“农家(社区)书屋”592家,配供图书近95万册,新建“绿色网园”329家,配置电脑1300多台,全市50%的区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本区“农家(社区)书屋”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工程的加快推进同时也大大拉动了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创建文明城市。[2]

1.目前我国农家书屋的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管理模式是:“农家书屋”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村委会等各级基层组织只承担筹建和监督的职责,不直接参与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降低村组领导成员负担,在有些地方可能比较适用,但我国农村广袤,各地经济、文化、环境不一样,加上管理缺乏刚性约束,村民借而不还或“铁将军”把门比较普遍,长此以往,“农家书屋”将变成空屋。因此,自主管理模式构想虽然理论上可行,经济上节约,但在实践上,容易形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重蹈过去乡镇文化站屡建屡垮、大多数形同虚设的覆辙[3]。极大地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管理问题或者如何建立有效农家书屋建设模式才是保障农家书屋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广州市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但是广州市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是非常灵活有效的,由于农家(社区)书屋是一项新生的事物,各地区在建设与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借鉴,需要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比较,因此,我们将此次调研的结果总结出来,以供从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人员进行比较及探讨。

2.广州市农家书屋现行的建设模式

课题组以广州市荔湾区为调研重点,结合其它市区县为辅,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广东省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荔湾区是广州市的老城区,辖区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万。是广州市目前唯一拥有一江两岸的中心城区。各街道社区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很难参照固定的模式建设农家书屋,荔湾区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资源的思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提供阵地。目前书屋的建设模式主要有六种:

2.1 整合建设模式

荔湾区老城区寸土寸金,要拿出一块单独的场地建设农家书屋,难度极大。所以唯有按照整合资源的思路,整合社区现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利用、改造和补充现有的文化站、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其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如站前街侨苑社区、华林街兴贤社区等,其农家书屋就是依附于原有的文化设施,在文化站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建设的。目前整个荔湾区现有111个街道(社区)文化室,总面积为5482.29平方米。藏书总量为86170册[2],经过多年的投入建设,社区文化室早已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和人员配备,较易让书屋发挥实际作用,整合现有的文化设施来配套建设农家书屋是一种节约又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2.2 混合建设模式

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方,无法提供空闲的地方作为书屋的建设之用,区书屋建设办公室通过充分的调研,利用村里的祠堂组建书屋,广东省有着丰富的古祠堂资源,分布广,保护好。广州、佛山、东莞、中山、肇庆、云浮等市,充分利用区内古祠堂,精心设计农家书屋。古祠堂散发新书香,也是广东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一大特色。在荔湾区的很多城中村、转制村中里还保留有祠堂,祠堂是反映农村文化原生态的代表,当地农民对祠堂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将农家书屋与祠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抢救具有宗族和文物价值的祠堂,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约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成本。如,东漖街东漖社区的农家书屋设在东漖郭氏大宗祠内,通过正确引导后,按照“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该宗祠的厅门部分规划为农家书屋,在祠堂周围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改造后的东漖街祠堂,它是集书屋、休闲娱乐、绿色网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祠堂。既利于农村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也利于书屋开展工作[4],古老的祠堂成了广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焕发了青春。

2.3 企业合作建设模式

在农家书建设模式方面,荔湾区除了市新广局提供的首批图书文献外,利用各种途径丰富书屋文献资源,增加书屋文献藏量,区“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还通过捐赠、结对帮扶、企业参与等形式广开门路,积极开拓资金渠道,扩大投资来源,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保障工程的建设。

2.3.1 捐赠:包括冠名捐建、捐款援建、捐赠出版物等形式,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捐建资金达2万元以上的,可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标牌落款上注明援建单位(或个人)名称。援建形式可直接以资金援建,也可根据配供目录按要求定点配供出版物;对捐助金额达3000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可通过简报、媒体予以公布并颁发捐赠证书;对出版单位和发行企业按配供目录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捐赠出版物5000元以上的,除通过简报、媒体予以公布并颁发捐赠证书外,还将作为新闻出版行业中各类申报审核中予以政策倾斜。

2.3.2 结对帮扶:对已建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实行结对帮扶,负责该书屋五年内的出版物添置,每年更新标准为4000元,由捐建单位通过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与书屋签订帮扶协议,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增挂援建单位(或个人)联系点标牌。

2.3.3 企业参与:由区“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引入企业连锁经营方式,承担“农家书屋”图书报刊出版物的统一配送和发行经营活动,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对于参与合作建设的企业不但在书屋标牌落款上注明援建单位名称,并在媒体上公布,提高其知名度,或对企业在税收等政策中给予倾斜。除捐赠和结扶帮队,有的社区发动街道企业的捐资捐款,成立慈善会,把企业的部分慈善资金捐助到建设“农家书屋”中。

如华林街兴贤社区,有的社区,如,海龙街龙溪社区、岭南街扬仁西社区则动员辖区内的家庭、学校捐书,并加强与荔湾区图书馆的交流,拓宽引进图书渠道。部分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农家书屋的文献藏量已经超过万册,如海龙街龙溪社区农家书屋藏量为15000册,岭南街扬仁西社区农家书屋藏量为20000册,文献藏量的增加,可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这种通过企业合作共赢建设的模式起到很好的效果。

2.4 独立建设模式

部分社区(街道)财政状况较好,会对书屋投入更多的资金,无论是对书屋的面积建设还是藏书量以及人员、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达到相当的规模,也能独立经营书屋的后续建设。对于这样的书屋,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区图书馆只负责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使其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待其时机成熟纳入到总-分馆制模式中管理,最终形式“市—县(区)—乡—村(社区街道)的工作框架中,达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推动“农家(社区)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将来“农家(社区)书屋”的主流发展模式。

2.5 私人捐助建设模式

广东省有许多热心公益的人士,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独资兴建文化设施、成为建设农家书屋的典范。,罗定市素龙镇思围村“云煜书室”,就是鼓励热心人士自筹资金办起“农家书室”的一个典型。该书室是由欧清楚、欧清源、欧清煜、欧清树四兄弟集资13万多元兴办的,占地面积280多平方米,楼高两层,建筑面积180多平方米,有藏书5000多册,各类报纸杂志几十种,每天免费向群众提供借书阅读,成为“罗定市图书馆”的重点书室,2007年被评为全省“十大书香之家”。

2.6 驻村干部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用活、管好农家书屋,建立长效机制,广东省出版集团探索农家书屋管理新模式,确保所建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从今年5月起,广东省出版集团陆续出资300万元在全省捐建100家农家书屋。为确保这批农家书屋保持长久活力,集团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与广东省委组织部“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借助该工程的人力资源优势,由驻村干部担当书屋管理员(省委组织部将书屋的管理工作纳入驻村干部的考核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农家书屋图书更新、管理员素质与责任意识等问题。这一管理模式的创新,为探索建立全省农家书屋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新的尝试,积累了经验。截至目前,广东省出版集团已建成此类书屋11家。

3.因地制宜,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将农家书屋纳入总分馆制建设模式

要保证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产业状况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建设模式,首先要保证经费的投入机制,要把农家书屋的经费纳入到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确保基本的运行费用。最重要的是要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除上述六种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课题组认为未来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还是应以总分馆制建设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多方位发展的路子,根据各地区的情况探索农家书屋的多种投入渠道,保证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与建设机制已非常成熟,将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管理经验延伸到“农家(社区)书屋”中,从技术、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最终将农家(社区)书屋纳入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来,荔湾区图书馆就为本区的各书屋提供从技术、设备、人员的全力扶持,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派出副馆长跟进建设,使荔湾区农家书屋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家港市部分乡镇已经建立了市图书馆、镇图书馆、村农家书屋三级公共借阅体系,实现了市、镇、村图书资源的共享。市图书馆、镇图书馆和村农家书屋的图书进行统一编目上架,实行“一卡通”借阅,扩大了农民的阅读范围,依托公共图书馆,能有效提升农家书屋的馆藏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4]。最终形式“市—县(区)—乡—村(社区街道)的工作框架中,达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其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待其时机成熟纳入到总-分馆制模式中管理,这是农家书屋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要充分的开展调研要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人口密度、产业状况、村民的阅读兴趣与实际需求优化配置资源。将农家书屋这种最基层的“村民身边”的图书馆最终纳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去。

[1]李艳,杨兴荣.农家书屋发展的瓶颈制约与发展预测[J].青年记者.2009(6)

[2]杨文珠.广州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研究[J].科技情报信息与经济.2010(17)

[3]王建平,吴漂生.“农家书屋”管理模式探讨[J].老区建设.2009(8)

[4]徐杰飞,对从化市“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5)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5.081

本文系广州市社科联第十次资助项目《构筑文化广州:广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实证分析与研究》(编号:08SKLY18)研究成果之一

杨文珠 女 (1970-)管理学硕士,研究馆员。任职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荔湾区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现代装饰(2021年4期)2021-11-02 07:08:14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6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荔府征房〔2020〕3号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ViVi美眉(2021年9期)2021-01-14 07:17:47
农家笑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6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房地产导刊(2020年6期)2020-07-25 01:31:38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行政复议的实践与启示——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