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0-02-14 15:46何启伟王秀峰焦自高刘世琦周绪元高中强张守才
中国蔬菜 2010年17期
关键词:十二五产品质量设施

何启伟 王秀峰 焦自高 刘世琦 周绪元 王 富 高中强 张守才

为推进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讨论和分析,集思广益,统一认识,研究提出了关于山东省“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山东蔬菜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生产基地规模化、专业化,产品高度商品化,产、加、销初步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设施蔬菜、出口创汇蔬菜、名特优新蔬菜,已成为山东蔬菜的重点和特色,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和产值自1991年以来一直位于全国首位。自90年代后期以来,山东省又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和出口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山东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省蔬菜(含果用瓜)播种面积203.1万hm2,蔬菜总产量1.02亿t,分别占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11.0%和16.6%;蔬菜总产值1527.4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47.4%。2009年,全省蔬菜出口创汇20.1亿美元,占全国蔬菜创汇总额的31.2%。全省设施蔬菜面积86.7万hm2左右,约占全国设施蔬菜总面积的25.9%。

目前,全省规模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505处,年交易额1887.7亿元,从业人员15万人,其中有农业部定点蔬菜批发市场54处。全省有蔬菜运销队伍逾220万人,全省规模以上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1250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山东省蔬菜商品量一直占全国蔬菜商品总量的20%左右,对丰富国内蔬菜商品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

蔬菜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资(农药、化肥、农膜、种子等)、建材、包装材料、车辆运输、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蔬菜产业虽有长足发展,但还明显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应当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表现在产品质量和安全存在隐患,设施蔬菜生产上的设施建造不规范,连作障碍问题突出等。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落实,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不能正常运转。三是企业带动力不足,大型龙头企业少,规范的运销企业则更少;蔬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四是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的功能和导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五是蔬菜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状况和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品种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少,技术培训和服务不到位,不同地区农民间和同一地区农民间技术差异依然显著。

2 关于山东省“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2.1 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升级。要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全面提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蔬菜产业的新优势。

2.2 发展目标

计划到2015年,全省蔬菜(含果用瓜)播种面积稳定在213.3万hm2左右,蔬菜总产量达1.2亿t,产值达1800亿元。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力争2015年蔬菜出口创汇达到30亿美元。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98%以上。“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蔬菜”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加工率达60%以上。

通过蔬菜产业升级,提高山东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2.3 发展重点

2.3.1 设施蔬菜 要以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为契机,以农业部公布的全省56个设施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区)为实施区域,积极稳妥地发展设施蔬菜,适当增加面积,重点是提高管理水平,稳步增加产量,着力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计划到2015年,设施蔬菜总面积发展到100万hm2左右。要重点支持高投入、高产出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发展,特别要加快新型日光温室的建造和旧温室的改建,推广应用新型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设施环境的科学调控能力,全面改善设施的采光、保温性能,提高抵御风雪、严寒等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为提高设施蔬菜的稳产水平奠定基础。

在优化各类设施布局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选育和开发利用设施蔬菜专用品种,大力推广工厂化穴盘育苗和嫁接育苗技术、标准化管理技术,并着力研究和推广测土施肥、微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控及采后处理等技术,使设施蔬菜的产量,特别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将总结群众经验与重点试验研究相结合,努力提高设施蔬菜各项主要管理上的机械化管理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2.3.2 出口蔬菜 要以农业部列入的35个出口蔬菜重点县(市、区)为实施区域,进一步加快出口创汇蔬菜的发展。为了确保出口蔬菜的产品质量安全,各蔬菜出口重点县(市、区)要重点抓好出口蔬菜生产基地的规划和布局,落实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出口企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齐抓共管落实出口蔬菜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倡导和支持出口企业自有基地与农民合同基地相结合、出口企业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民种植大户相结合的出口蔬菜原料生产模式。

出口蔬菜生产基地要努力提高蔬菜栽培管理水平,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要根据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按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各项田间管理。同时,要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抽检,及早发出预警。要严格控制生产资料投入品的使用,把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落实到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整理及运输、加工的全过程。

2.3.3 名产蔬菜 胶州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等,是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名产蔬菜,大蒜和生姜也是山东省最主要的出口蔬菜。近几年来,马家沟芹菜、鲍家芹菜、昌乐和寒亭西瓜、滕州马铃薯、曹县芦笋等也逐渐步入名产蔬菜行列。

名产蔬菜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因其产品外观,尤其是内在品质确实优良。要发展名产蔬菜必须以高品质为前提,以品牌营销为载体,做到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确保质量和信誉。

山东省名产蔬菜发展潜力很大,但不能盲目发展,而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要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落实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也可直接按照绿色食品蔬菜或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绿色和有机蔬菜产品。同时,还要研究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包装和贮运技术标准,努力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为落实品牌营销,应当由企业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牵头运作,以便保障品牌信誉,并落实优质优价。

2.3.4 运销业与加工业 运销业和加工业是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好现代蔬菜运销企业和加工企业是实现蔬菜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国内的蔬菜运销企业多由农民运销队伍发展而来,蔬菜整理、包装技术简易,运输车辆功能简易,运输半径小,蔬菜损耗量大。要支持有实力的运销企业发展蔬菜整理、包装、预冷和保温车辆运输,产品可直接进入大中城市的超市。各蔬菜主产区要重视和支持发展蔬菜加工、整理、运输、营销能力强,且信誉好的中、大型名牌运输企业,做到货畅其流。

山东省出口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大型龙头企业少。出口产品虽有保鲜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调理食品等多个类别,但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不高。山东省蔬菜出口工作基础好、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要支持中小企业合并重组,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创新,全面推进出口蔬菜加工技术水平升级、产品优化升级,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蔬菜出口业。

3 建议采取的措施

3.1 改善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3.1.1 加快老旧棚室的升级改造 大力推广建造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日光温室,科学选用温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综合控防技术,并注重提升机械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1.2 大力发展工厂化穴盘育苗 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工厂化育苗企业,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山东省拟重点扶持50个年育苗能力在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工厂化育苗企业。

3.1.3 改善田间基础设施 在设施蔬菜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为生产提供保障。

3.2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2.1 推进科技创新 重点加强省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种业研发基地、蔬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蔬菜进口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2.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蔬菜提质增效“十、百、千工程”,即利用5年的时间,遴选10项技术成果,在100个蔬菜主产乡镇进行转化推广,覆盖面积达66.67万hm2(1000万亩),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3.2.3 加强技术培训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育苗、病虫害防控、产品采后处理等技术,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3.3 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3.3.1 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在着力抓好42个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标准园,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出口蔬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3.3.2 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 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监测点的建设,形成能够有效运转的蔬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3.3.3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的实施情况记载及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检测力度,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证该体系的有效运转。

3.4 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3.4.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教学科研单位结合,落实产学研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重点对以蔬菜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进行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5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蔬菜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3.4.2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4.3 加快市场的改造升级 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建设和改造30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蔬菜批发市场。

3.4.4 大力开展品牌创建 实施品牌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

3.5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制定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产业发展资金纳入省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对蔬菜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重点扶持。加大省农业良种工程专项资金对蔬菜育种的投入,省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向蔬菜龙头加工企业倾斜。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蔬菜产业的投资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蔬菜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的范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蔬菜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十二五产品质量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
羊绒制品产品质量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