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雁,孙朝阳,房伟
(西安交通大学医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伦理学对策*
郝雁,孙朝阳,房伟
(西安交通大学医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分别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个性特征、自我角色等方面探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从而提出了高校教师进行心理调适的伦理学策略。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伦理学对策
美国教育协会(NEA)于1938年就曾对5150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紧张的现象,另有37.5%的人对个人的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30%的教师在情绪和社会感到极度不快,并不易与人相处。[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现有的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更多的内容是投注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则较少。
1996年田玉荣对山东烟台市两所高校90名教师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54.44%的高校教师有心理问题。[2]2001年濮宁镇对我国不同层次高校的251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而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被调查对象中约61%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81.7%的人总感心身劳累不堪,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78.1%的人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3]
2006年陶芳芳等[4]随机抽取武汉市3所部属综合性大学349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症状明显高于一般人。资料显示,我国高校教师70%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1/3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虽然女教工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工,但女教工重度亚健康发生率更高。女教师亚健康主要表现在反应能力减退、躯体症状严重、免疫力降低、神经系统和心理问题突出等。[5-6]过去十年,40岁左右男性教师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比以往提高了两倍。另外,有研究表明,[7]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障碍、价值观的冲突和消极的行为四个方面,而有关职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有的比例相当惊人,分别达到47%和37.5%。这些数据和研究虽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时限性,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教师遭受着心理困扰,并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体验。
高校全面进行的改革,给高校教师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困扰,甚至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管理中普遍采用了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制度,给高校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对教育的高要求,在高校有关职称评定、申报基金与科研项目的规定中,过多地强调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等内容,使得教师的工作、学习压力增大。学校对教师学历、学位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教师只有克服家庭、年龄以及工作困难,通过继续学习才能重新取得合格的学历和学位,这也使一部分教师感觉心理压力相当大。
呈现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人际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关系网来概括,上下级关系、同级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和各种私下的社会关系都紧紧纠缠着高校教师。这些关系看似简单,处理起来却十分困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平衡、协调。在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同级同事关系更是难以处理的问题。研究显示,[8]让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的社会生活类因素第一位是“人际关系复杂带来的压力”,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40.4%。由于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方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很有限,加之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好胜心,有较高的自我期望,更使得教师相互之间容易产生轻视、冷漠、嫉妒等不良心理。学校的考核结果又与工资晋升等福利挂钩,人为地使教师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也使教师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在面临压力时,有的教师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达到各方面的平衡;而有些教师在压力面前选择了回避,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等心理;有些教师则产生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9]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导致他们在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懒散、交往退缩、试图逃避目前的环境等等。[10]另外,教师由于长期受文化知识的熏陶,个性不张扬、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在严格自我要求的同时,也希望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自己有过错,追求完美,即使自己有不足,也要拼命掩饰。这些不良的个性特征如不能很好地加以把握,便会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隐患。
高校教师角色的独特要求迫使教师经常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心理问题上“零存整取”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另一方面,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潜在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高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工作中密切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调适,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
教师承担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兼备多种能力,因此,需要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及制作的培训和外语水平的培训等,使自己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博学多识,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自身对周围事物认知的差异。有些教师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走入死角,导致自己情绪低落。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有利的方面。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另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运动、旅游、听音乐等,也可以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调节情绪。
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合理的生活作息习惯,使人能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饮食要合理,注意一日三餐的定时定量及热量和营养素的科学调配,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另外还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如进行散步、慢跑、游泳及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动,强健自身体魄。
当然,只靠高校教师自身的努力,还不足以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只有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一致努力下,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保证教师的心身健康。
[1] 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7-188.
[2] 田玉荣,周志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80-83.
[3] 濮宁镇,蒋春雷.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0):44-45.
[4] 陶芳芳,尹平.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19(2):29-32.
[5] 徐桂玲.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8,(15):137-138.
[6] 司琦,杨新海.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心理成因与锻炼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6):49-55.
[7] 刘晓红,丁爱玲.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231-232.
[8] 邱秀芳,张卫,姚杜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l23-129.
[9] 陈慧.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0] 叶玉清,赵玉英.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135-136.
〔修回日期2010-06-10〕
〔编辑 李恩昌〕
Analysis ofM ental Health among un iversity Teachers and Ethical Countermeasure
HAO Yan,SUN Chao-yang,FANG W ei
(Hospital of X i'an Jiaotong University,X i'an710049,China)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have been a social issue,since they not only hinder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eachers,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students'mental health.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mental problem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the angles of working stres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ersonality traits and one's role orientation,and comes up with ethical counter measures for mental adjust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iversity Teacher;Mental Health;Education forMental Health;Ethical Counter measure
R-052
A
1001-8565(2010)05-0055-02
*本文系2007年陕西省教育项目基金研究成果,编号:07JK119;课题名称:陕西名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与维护。
郝雁(1970-),女,湖北武汉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