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医学伦理教育的基点*

2010-02-13 16:06:50孔宪峰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伦理

孔宪峰

(辽宁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01)

1 人文素质的伦理意蕴

《易·贲》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从比较的视角指出了“天文”与“人文”的不同特质及其价值指向。单就“人文”而言,它是以一种文明而非武力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透过“人文”的本意,不难看出“人文”的特有社会效应,其施教对象是人、其价值诉求是社会,而“人文”自身是实现人的教化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媒介。

孔子的时代是中国人“人文意识”觉醒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提炼并凝聚了周代的礼乐文明,概括为“仁”的精神。郭齐勇教授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1]“仁”蕴涵的是不同的人际关系,由血缘亲情中的孝悌之爱,推及“非血亲”关系的芸芸众生,它表征的是不同层级的伦理关系。从具体的伦理准则上看,儒家的仁爱理念具体表现为“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按“忠 ”“恕 ”行事为人,也就是仁的实践。[2]具体说来,忠恕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积极的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所谓的“忠”;其二是消极的要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既是所谓的“恕”。忠恕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则,只要切实践行“忠恕之道”,就一定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践行了忠恕之道,就拥有了仁爱的情怀,进而也就在持久的个人修为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应有的人文精神。这是儒家伦理本然的重要价值指向。

从医学伦理的角度看,仁术为医家之本。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作为医家,以自己“无欲无求”的品德面对和普救所有生命,并视若至亲,付出“恻隐”的行动。这本身就是儒医仁爱的最好诠释。所以,明代医家王绍隆在其著作《医灯续焰》中指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医乃仁术”是我国医学伦理重要的本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医学领域对医家人文素质的高度关注。仁爱是一个人基本的人文素养,身为医家对病人施以“仁术”乃是行医立世的根本,也恰是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所以,立足于人文素质这一重要的伦理起点,在修行仁德的前提下践行“仁术”,实现人文素质的伦理价值取向。

2 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伦理指向

2.1 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伦理意义

首先,对医学大学生群体的意义。在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中明确要求医学生要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3]这本身就是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也是医学伦理要求。同时,在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9〕131号)文件中强调:“把牢固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医学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完美的职业形象是未来医生高尚医德的具体体现,而高尚的医德必然赢得广大患者的信赖与尊敬,这就使得自己的事业发展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带着不负众望的心理和对神圣事业的追求,医学生就会更加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使自己的医学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其次,对医疗行业的意义。据统计,目前就医百姓对门诊、住院的不满意度分别为 41.2%和 44.2%;其中,认为医务人员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占 49.3%,岗位责任制执行不严占 57.7%。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者和医疗行业的声誉。医学伦理学理论强调,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的服务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因此医疗服务一定要融入情感、爱心和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开展人性化服务。医学行为从来就不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纯科学的理性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体现。医疗卫生作为全社会重要的窗口行业,医疗单位必须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维护病人的权益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重树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行业新风。为此,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未来医生高尚医德的客观要求,也是引领整个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的外在条件。

2.2 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伦理缺失

从教育客体上说,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表现为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意识与守法意识等。从主观上看,繁重的专业学习与巨大的就业压力,使 20%~67%的医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比例分别为强迫29.23%、人际关系 29.23%、敌对性 21.54%、偏执 16.92%、焦虑13.08%,由此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从客观上看,医院中一些医生收受红包、吃回扣,对患者冷漠、缺乏耐心与责任心等医德滑坡现象,直接影响着实习医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与行为,进而导致多数医学生重专业、轻人文,重利益、轻品行,缺乏“靠医术服务、靠医德奉献”的人文素质。从医院管理伦理的角度讲,医院管理必须坚持功利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伦理原则,功利性主要是指医院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而管理的人文性主要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内涵和管理方法,具体体现为社会效益第一,医院对患者和社会的人性化服务即是对医务人员自身价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反映了医学的人道主义本质,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

从教育主体上说,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主体“不作为”。首先,医学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表现为除“两课”外不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类必修课、文史哲艺等选修课仅占总学时的 3%;而在美国、德国为 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 10%~15%。这就充分暴露了我国医学院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严重失衡,致使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抑制,同情心和道德感得不到启迪。其次,医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知识匮乏,只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社科教师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中往往不能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也有碍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从医学伦理学的意义上讲,这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应该基于对生命之爱的人文关切,研究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精神文化内涵、医疗消费与疾病的关联、疾病的意义等,以同情 -同感的情感机制与患者实现心灵的交融,以仁爱之心,博施济众,具有济世救人的天职观等,这是形成共同体伦理性精神的个体性因素和条件。[4]

2.3 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伦理路向

针对目前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我们认为,充分挖掘人文素质教育的伦理意蕴,切实转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伦理价值,进而实现以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医学伦理教育的终极目的,恰是目前医学伦理教育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点。

2.3.1 医学院校。

首先,发掘课堂上的时政教育资源和通识教育资源。通过《时事与政策》课,加强医学大学生的时政教育,使之不断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逐步树立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奉献意识;通过开设《儒学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对医学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医学大学生“仁者爱人”、“敬业乐群”、“诚信礼让”、“义以为上”的人本情怀,从而涵养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达到加强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其次,创建富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凸现其教育功能,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其出发点。为此,医学院校可以在校园核心位置树立中外医学名家的雕塑、在教学楼道和实验室悬挂众多医学大家的肖像或格言,营造经世济术、救死扶伤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道德楷模向医学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讲座,从校园的整体氛围与受教育者的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借助于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手机信息平台等校园媒体烘托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氛围;还可以制定新生入学、毕业生宣誓制度,以此增加医学大学生的职业神圣感。

2.3.2 实习医院。

医疗实践是产生高尚医学道德的基础,是检验医学道德修养效果的标准,是推动医学道德修养的动力。[4]实习医院是医学大学生完成三年或四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验证与提高自己临床技能的实践场所。医学大学生除了直接接受临床学习之外,还要接受来自实习医院内外的医德教育,这种医德教育本身就是医学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医院中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医患关系,而良好医患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高尚医德与良好医风。所以,医德医风教育是培养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临床实习阶段恰是医学大学生医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为此,医学院校应选派专业理论指导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全程跟踪医学大学生的医院实习,充分发挥其边指导、边示范、边监督的作用。与此同时,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精、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让他们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医学大学生,这对启蒙医学大学生的医德修养、培养人文意识、实现医学伦理教育效度的最大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3 社区服务。

费孝通先生指出:“社区,它的含义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共同的’、‘一起的’、‘共享的’,就是一群人有共同的感受,有共同关心的事情,也常常有共同的命运。”[5]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社区指在一定地域中共同生活的人群的组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区位体系。[6]所以,社区教育是特定区域内的教育与社会双向服务,起到既办好学校又服务于社会双重作用的新型教育模式。

医学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及其实践的本质特征。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医学生社区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应用和建立起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社区卫生服务教育模式。STS教育模式兴起于 20世纪 60年代的美国,主张把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社会应用能力融为一体,视科学与社会为一个巨系统。这种走出学校、走进社区的经历,能够使医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医学实际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使科学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同时,STS模式注重教师在临床诊治中教,学生在临床诊治中学,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人道主义与奉献精神。在诊治过程中,医学生能够自觉地急病人所急,主动与病人沟通,对病人充满人文关怀,牢记医生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真正做到为病家谋福利,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使得医学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医学学习的目的,能够把个人价值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7]

[1]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5-76.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5.

[3]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的通知 [EB/OL].http://www.fsou.com/html/text/chl/1103/110326_1.html,2009-03-29.

[4] 孙幕义.医学伦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5] 周晨虹,杨庆立.和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境界[J].理论学习,2007,(2):19.

[6] 鄢本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21.

[7] 曾艳.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55.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